父親去世后,母親來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寫作,實在抽不出空陪她。母親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樓上人家贈予母親幾只小蝸牛。那幾個小東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兒大,粉紅色,半透明,可愛極了。
母親非常喜歡這幾個小生命,將它們安置在一個漂亮的茶葉盒兒里,還預(yù)先墊了潮濕的細(xì)沙。母親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養(yǎng)育的兒女了。她經(jīng)常將那小鐵盒兒放在窗臺上,盒蓋兒敞開一半,讓那些小東西曬曬太陽。并且很久很久地守著,怕它們爬到盒子外邊爬丟了。它們愛吃菜心兒,母親便將蔬菜最嫩的部分細(xì)細(xì)剁碎,撒在盒兒內(nèi)。
母親日漸一日地對它們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種感情,是與小生命的一種無言的心靈交流。有時,為了討母親歡心,我也停止寫作,與母親共同觀賞。
八歲的兒子也對它們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奶奶,它們能長多大啊?”
“能長到你的拳頭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過蝸牛嗎?”
“吃?……”
“奶奶,我想吃蝸牛!我還想喝蝸牛湯!我同學(xué)就吃過,說可好吃了!”
“可……它們現(xiàn)在還小啊……”
“我等它們長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們生出小蝸牛以后再吃,這樣我就可以一直有蝸牛吃了。奶奶你說是不是?”
母親愕然。
我阻止他:“不許存這份念頭!不許再跟奶奶說這種話!”兒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樣。
母親便說:“好,好,等它們長大了,奶奶一定做給你吃?!?/p>
從此,母親觀看那些小生命的時候,兒子肯定也湊過去觀看。
先是,兒子問它們?yōu)槭裁催€沒長大,而母親肯定地回答——它們分明已經(jīng)長大了。
后來是,兒子確定地說,它們已經(jīng)長大了,不是長大了一些,而是長大了許多。而母親總是搖頭——根本就沒長。
然而,不管母親和兒子怎么想,怎么說,那些小生命的確是一天天長大著。殼兒開始變黑變硬了,它們的頭和柔軟的身軀,從背著的“房屋”內(nèi)探出時,憨態(tài)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親將它們移入一個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們就是長大了吧?它們再長大一倍,就該吃它們了吧?”
“不行。得長到和你拳頭一般兒大。你不是說要等它們生出小蝸牛之后再吃嗎?”
“奶奶,我不想等了,現(xiàn)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嘗嘗什么味兒就行了。”
母親默不作答。
我認(rèn)為有必要和兒子進(jìn)行一次嚴(yán)肅的談話了。趁母親不在家,我將兒子拉至跟前,對他講奶奶一生多么不容易;講自爺爺去世后,奶奶內(nèi)心的孤獨和寂寞;講那些小蝸牛對于奶奶的意義……兒子低下頭說:“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蝸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點兒歡悅。”從此,兒子再不盼著吃蝸牛了。
一天晚飯時,母親端上一盆兒湯,對兒子說:“你不是要喝蝸牛湯嗎?我給你做了,快喝吧?!蔽液莺莸蓛鹤右谎邸鹤愚q白:“不是我讓奶奶做的!”母親朝我使了個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鮮極了!但那不是蝸牛湯,而是蛤蜊湯。
其實母親是把那些能夠獨立生活的蝸牛放了,放于樓下花園里的一棵老樹下。她依然每日將菜蔬之最鮮嫩的部分,細(xì)細(xì)剁碎,撒于那棵樹下……
一天,母親說:“我又看到它們了!它們好像認(rèn)識我似的,往我手上爬?!蔽彝赣H,見母親滿面異彩。那一刻,我覺得老人們心靈深處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肅然,令我震顫,令我沉思……
(有刪改)
品一品:
“愛”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母親愛孫兒,雖然舍不得蝸牛,卻從沒回絕孫兒的請求,最終用巧妙的辦法滿足了他的好奇;孫兒愛奶奶,當(dāng)明白自己的要求會剝奪奶奶的歡樂時,就再也不提吃蝸牛的事了;“我”愛母親,能體察到母親的寂寞和歡樂,常常特意停止寫作陪母親觀賞蝸牛,并說服兒子不再想要吃蝸牛?!皭邸钡呐髡且宰詈啒愕姆绞皆谧鎸O三代間流動。
作家梁曉聲沒有選擇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將情感蘊(yùn)藏在人物的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當(dāng)中。兒子想吃蝸牛的急切;母親舍不得蝸牛被吃掉的糾結(jié);“我”把一切看在眼里的關(guān)切……親情在看似瑣碎的生活細(xì)節(jié)中醞釀、升華,最終譜成一曲愛的贊歌。
值得一提的是,“母親養(yǎng)蝸?!边@件事不單是對親情的表現(xiàn)。母親像呵護(hù)兒女一樣養(yǎng)蝸牛,舍不得傷害,最后放生并繼續(xù)照料它們。這所有的一切都昭示著對生命的尊重,因為在母親眼里,一切生命都有被愛的權(quán)利,哪怕是渺小的蝸牛。
想一想:
1.寫人寫事的文章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占重要地位,其中對話描寫尤為重要。因為對話是刻畫人物形象、發(fā)展故事情節(jié)、表現(xiàn)文章主題的重要手段。寫對話時,我們常常通過提示語,借助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來加強(qiáng)語氣,增強(qiáng)對話的表現(xiàn)力。例如文章中的一處對話:
一天晚飯時,母親端上一盆兒湯,對兒子說:“你不是要喝蝸牛湯嗎?我給你做了,快喝吧?!蔽液莺莸蓛鹤右谎邸鹤愚q白:‘不是我讓奶奶做的!母親朝我使了個眼色。
一個“端上”包含著母親對兒子的愛,一個“辯白”則表現(xiàn)出兒子滿腹委屈的神態(tài)。動詞的準(zhǔn)確運(yùn)用使情感表達(dá)具體生動。
那么寫人物對話時是不是提示語越具體越好呢?請看文中另一處對話:
“能長到你的拳頭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過蝸牛嗎?”
“吃?……”
“奶奶,我想吃蝸牛!我還想喝蝸牛湯!我同學(xué)就吃過,說可好吃了!”
“可……它們現(xiàn)在還小啊……”
“我等它們長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們生出小蝸牛以后再吃,這樣我就可以一直有蝸牛吃了。奶奶你說是不是?”
這是文章第6—11自然段中母親和兒子的對話。這段對話每一句獨立成段,沒有一處提示語,卻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這又是為什么呢?想一想,寫下你的思考。
2.文章的第16、17自然段是這樣的:
先是,兒子問它們?yōu)槭裁催€沒長大,而母親肯定地回答——它們分明已經(jīng)長大了。
后來是,兒子確定地說,它們已經(jīng)長大了,不是長大了一些,而是長大了許多。而母親總是搖頭——根本就沒長。
思考:蝸牛到底有沒有長大?為什么母親的回答不同呢?聯(lián)系全文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練習(xí)設(shè)計:鎮(zhèn)江市丹徒實驗學(xué)校 李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