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炆娟+++姜樹華
【學習目標】
1.了解“反芻”的科普知識,能概括出故事內容。
2.反復誦讀對話,了解青頭和紅頭的個性特點。
3.通過改編故事,進一步理清故事脈絡,了解“反芻”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新課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跟大家一起讀個故事。故事里有兩個主人公,一個是——
生:青頭。
師:另一個是——
生:紅頭。
師:讓我們趕緊走進青頭和紅頭的故事吧,讀——
生:(齊)青頭和紅頭。
二、知科普
師:這是一篇科普童話,里邊藏著有趣的科普知識,聰明的你們一定能夠找到。誰來讀課前要求?
生:1.自主:自由讀課文,找出含有科普知識的語句。
2.交流:把你找到的知識講給同桌聽。3.分享:班級展示。
師:開始吧!
(生自由活動,展示活動成果。)
生:牛肚子里一共有四個胃。前三個胃是貯藏食物的,只有第四個胃才是消化食物的。
師:你找到了最關鍵的一句。咱們來看“牛胃圖”。瞧,牛有四個胃,前三個是貯藏食物的,只有第四個才是管消化的。還有哪些知識?
生:牛休息的時候,它要把剛才吞下去的草重新送回到嘴里,然后細嚼慢咽。
生:從第一個胃走到第二個胃,又從第二個胃來到了牛嘴里。
師:對呀,從第一個胃到第二個胃,又從第二個胃到了嘴里,其實這就叫“反芻”,齊讀——
生:(齊)反芻。
師:現在你們知道“反芻”是怎么一回事兒吧?誰來說說看?
生:就是把吃下去的東
西重新送到嘴里嚼,嚼完再咽下去。
師:你真是個“小百科”,《百科全書》里就是這么說的。(課件出示“反芻”知識)獎勵你讀一下。
生:就是把粗粗吃下去
的食物,再送回到嘴里細細嚼爛,然后再咽下。牛是食草動物,有反芻習性。牛一般是在吃食物后半小時到一個半小時開始反芻。
【點評:讀懂內容,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功課。對于“反芻”這樣的科普概念,是一定要讓學生讀懂的??扇牲c的是,教者結合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講解“反芻”這一知識點,這是在用語文的方式學“科普”?!?/p>
三、讀童話
1.理脈絡
師:張之路爺爺將“反芻”這樣一個復雜的科學知識,藏在了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中。紅頭躲在草堆里,然后被?!ㄖ鸩匠鍪菊n件圖,引導學生說。)
生:(齊)吃到嘴里→吞到肚子里→回到嘴里→噴了出來。
師:這么長的故事,我們把它畫成了五幅圖,誰能連起來說一說?
生:紅頭躲在草堆里,然后被牛吃到嘴里,然后吞到肚子里,然后回到嘴里,噴了出來。
師: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他用了很多“然后”。
師:你能換一些詞嗎?試一試。
生:紅頭躲在草堆里,先被牛吃到嘴里,接著吞到肚子里,然后回到嘴里,最后噴了出來。
師:你真是太厲害了!用“先、接著、然后、最后”將這五幅圖連起來了,掌聲送給他!
【點評:梳理并概括課文的“文路”是學習課文的“打底料”。教者巧妙地讓學生把五幅圖連貫起來說說,這就“迫使”學生關注起言語表達的順序,并恰當地用上了關聯詞語,有效地進行了言語操練?!?/p>
2.讀對話
師:故事中最精彩的是青頭和紅頭的對話。文中對青頭的描寫,還有豐富的神態(tài)和動作,加上這些神態(tài)和動作,我們再來讀一讀。
師:(引讀)青頭急忙問——
生1:“你在哪兒?”
師:不夠著急。
生1:“你在哪兒?”
師:聽出了你的著急?!扒囝^大吃一驚,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大聲喊——”
生2:“躲過它的牙齒,牛在這時候從來不會仔細嚼的,它會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師:這時候情況很緊急,青頭會說得這么慢嗎?
生2:不會。
師:青頭不顧身上的疼
痛,一骨碌爬起來大聲喊——
(生2語速加快再讀一遍)
師:青頭又跳到牛身上,隔著肚皮和紅頭說話——
生:“紅頭!不要怕,你會出來的!聽我說,牛肚子里一共有四個胃,前三個胃是貯藏食物的,只有第四個胃才是管消化的!”
師:真好,聲音很洪亮!此時一定要大聲,因為——
生:因為隔著牛的肚皮,如果聲音低了,紅頭聽不見。
師:你很會讀書!
生:“當然有用,等一會兒,牛休息的時候,它要把剛才吞下去的草重新送回到嘴里,然后細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來!”
師:從它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青頭?
生:我覺得青頭很關心
紅頭。
師:你讀出了一個關心
他人的青頭,請你將“關心他人”寫到黑板上青頭下面的圓圈里。
生:我讀出了一個很有
知識的青頭,它懂得牛吃了紅頭不會細嚼,還知道牛有四個胃。
師:請把“有知識”寫到黑板上。還有嗎?
生:我覺得青頭還很有智慧,它想到了辦法讓牛打噴嚏,救了紅頭。
師:有智慧的青頭。請你寫“有智慧”。
生:青頭還很冷靜,紅頭被吃,它沒有慌張。
師:一個冷靜的青頭。請你寫“冷靜”。
師:瞧,我們讀出了一個關心他人的、有知識的、有智慧的、冷靜的青頭。
師:再看看紅頭,這又是一只怎樣的紅頭呢?
生:膽小。
師:是哦,紅頭有些膽小,請你將“膽小”寫在紅頭下面的圓圈里。
生:害怕。
師:請你寫“害怕”。
師:現在,我們就請男
生讀青頭的話,女生讀紅頭的話。紅頭們,快藏到牛肚子里去,蹲下,躲到桌子下面;勇敢的青頭們,我們站起來讀。
(男女生合作讀對話)
師:哇,真是有驚無險!青頭懂知識,用知識救出了朋友。真是一個驚險刺激、卻又充滿溫情的故事!
【點評:人物對話是本篇文章的特色。教者深諳這一點,讓學生不斷體會青頭言語中的對朋友的情真意切,更體會出青頭的有識。教者一步步引導學生,通過體悟對話的角色,展現了營救過程的驚險,從而進一步突顯了青頭的處事鎮(zhèn)定。】
四、編故事
師:故事,常常就是這么偶然,如果是知識豐富的青頭被大黃牛吃進肚子,故事一定會是另一番情景——青頭和紅頭玩捉迷藏。這一次,青頭藏到了草堆里……
師:誰能用一句話說說,青頭被——
生:青頭被牛吃到嘴里,然后吞進肚子里,又回到嘴里,最后噴了出來。
【點評:用“一句話”來說說故事,這一步教學不容小覷,這是對故事梗概的表述,確保學生編故事時不會走偏方向。其實所有故事,都是由一句話甚至一個詞逐漸豐滿而成的?!?/p>
師:看來,用一句話說故事已經難不倒大家了,能不能像張爺爺一樣,把故事講得生動有趣呢?
(師出示要求:1.小組選擇其中一幅圖,改編故事;
2.根據課文,重點編好它們的對話,可以加上神態(tài)、動作。)
(生小組合作,改編故事。)
生:青頭被大黃牛吃到了嘴里,連忙喊:“救命?。【让。 ?/p>
師:你確定你說的是青頭嗎?(手指黑板上青頭的詞語)是有知識、冷靜的青頭。
生:青頭被大黃牛吃到了嘴里,它大聲喊:“紅頭!紅頭!”紅頭急忙問:“你在哪兒?”青頭說:“我被牛吃到嘴里了!”
師:紅頭聽了會是什么反應呢?
生:紅頭估計會很慌張,會說:“怎么辦呢?怎么辦呢?你要死了!”
師:不錯,真是一個膽小害怕的紅頭!青頭會怎么說?你繼續(xù)。
生:青頭說:“不用擔心,我會躲過它的牙齒,牛在這時候從來不會仔細嚼的,它會把我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紅頭大哭:“那你馬上就會死掉了!”
師:真是一只有知識又鎮(zhèn)定的青頭。第二幅圖,誰來?
生:青頭隔著肚皮對紅頭大喊:“紅頭!不要怕,我會出來的!聽我說,牛肚子里一共有四個胃,前三個胃是貯藏食物的,只有第四個胃才是管消化的!”
“可是,你對我說這些有什么用呢?”紅頭悲哀地說。
青頭說:“當然有用,等一會兒,牛休息的時候,它要把剛才吞下去的草重新送回到嘴里,然后細嚼慢咽……放心,我一定能出來!待會兒等我又到了牛嘴里,你就爬到牛鼻子上,在牛鼻孔里蹭來蹭去,牛一打噴嚏我就會出來了!”
(全班掌聲)
師:我們仿佛看到了那個勇敢、有知識、有智慧的青頭。青頭咬著牙不讓自己失去知覺,從第一個胃走到第二個胃,又從第二個胃來到了牛嘴里——
生:紅頭聽青頭的話,爬到牛鼻子上,在牛鼻孔里蹭來蹭去?!鞍⑻?!”牛大吼一聲,青頭隨著一團草一下子給噴了出來。
生:紅頭看見自己的朋
友,高興得流下了眼淚:“你沒死,太好了……”青頭笑瞇瞇地說:“不要哭,就當我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旅行吧!”
師:有知識多好哇!不僅可以救人,還能自救呢。
【點評:故事可以重新演繹,但人物性格不會改變。這就是此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的精妙處。看似類似的故事情節(jié),卻進一步凸顯了人物的性格,學生在言語操練的不經意間已經認同、欣賞了文本中的主角“青頭”,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文中的“情節(jié)”。】
五、拓展延伸,課后再續(xù)精彩
師:相同的科學知識,相同的人物,卻能編出不同的精彩。像這樣用故事來說明科學知識的,我們之前就接觸過,如三年級學過的《航天飛機》,還有《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當科學遇上文學,科學會更加——
生:有趣。
師:是呀,更加有趣。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編故事,相信同學們課后一定能創(chuàng)造精彩!
【點評:文學之于科學,就像裹起了糖衣的藥丸。含在嘴里是甜津津的,吃下去藥效待后顯現。語文說到底是學文本的,品著文本的“甜味兒”,內容的“藥效”自然也就得到了?!?/p>
【評析】
在語文教學中激活思維,應該不需要過多闡釋。準確地說,沒有思維的學科從來就沒有,當然也就不分理科或文科了。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讀著文本,思維就應該飛起來,語文課堂也應如此。在這堂課的教學中,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是鮮活的、有溫度的,甚至是有色彩的。
一、概括練習,梳理整體思維
教者很關注中年級學生的概括練習,這一點顯然是可取之處。概括一:對于一個學生尚未知曉的科學概念——“反芻”,當然是要弄清楚的,教者的智慧之處是讓學生從文本的散讀中,“約摸”著道出“反芻”的概念,這本身就是一種“概念創(chuàng)造”。要強調的是,這樣讓學生散讀文本進行信息提取,實質是對某個概念的思維整合。在學生基本“折騰”出這一陌生概念后,不忘出示《百科全書》中的概念描述,讓學生進行語言校對。這樣做看似是對科普概念的把握,實質是對語言的精準練習。概括二:對文本脈絡的概括,加上關聯詞語的練說,這些做法都是在語言實踐的狀態(tài)下,又一次對文本進行著整體思維的。
二、品讀練習,錘煉聚合思維
青頭和紅頭的對話是文本中最為突顯的表達方式。如何從對話中品讀人物性格,這是所有語文人都會關注的。郭老師的教學值得點贊的是,她引領學生循序漸進地體會人物性格。第一層次,從很多的感嘆號、急切的提示語中,感受到青頭有情義;第二層次,從對話中的科普知識,品讀出青頭有知識;第三層次,從青頭有步驟的指揮中感受到青頭有智慧。這樣漸進深入地品讀,學生便掌握了從對話的各個角度體會人物性格的方法。即聚合青頭這一角色展開思維,搜羅出所有能表達青頭的詞句或標點,重點敲擊對話句式的學習,從而讀出一個“立體”性格的人物。
三、創(chuàng)編練習,培植創(chuàng)造性思維
創(chuàng)造性表達是批判性思維的最好境界。把課文重新編撰成故事,保持故事人物性格的原味,無異于重寫文本。學生在變幻角色下,順著文本中的原有情節(jié),展開推想,便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故事。所有的對話都改變了,不是機械的人物語言的互換,也不是簡單的對話修改,而是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重新創(chuàng)編,于是就有了語言形式的多樣性、語言內容的豐富性。這樣的教學設計是深得學生之心的,這樣的言語表達也是精彩有效的。沒有唯一表達的限制,只有更到位的表達方式,這就是學生們樂此不疲的緣故。有了自由的課堂,便有了創(chuàng)造。
(作者單位:江蘇如皋市安定小學)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