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璐
有人讀書是為榮華富貴、功名利祿;有人讀書是為父母之命、眾人之言;有人讀書是為“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我看來,讀書是為了傳承,守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面向嶄新的未來。以文化人,以德潤心。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手不釋卷。陶淵明“臨清流而賦詩”成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一座高峰;陸谷孫一生堅持“讀好書,做一點一滴的讀書人”,終編成細(xì)貼精致、罕可倫偶的《英漢大詞典》;錢鐘書為書而“癡”,不覺寒窗寂寞,終致學(xué)貫中西。通過讀書,他們達到了普通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通過讀書,他們傳承了中華燦爛的文明。他們用書本為國人點亮了燈塔,守住了永恒的精神家園。
以書為樂。放眼世界,各國文化絢麗多彩。學(xué)貫中西的傅雷先生倡導(dǎo)接受并包容西方文化,他以《貝多芬傳》談古典作家的浪漫氣息;他以《約翰·克利斯朵夫》拓寬我們的視野;他以《少年維特之煩惱》論歌德的大智大勇,以阿那托·法朗士的名著《塔伊絲》談如何才能更自然地生活。以書會友,放眼看世界,才能更好地完善我們的文化,不固步自封;以書為樂,攜手全世界,才能邁向嶄新的未來。
然而,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閱讀方式更加多元化,我們漸漸在信息海洋中迷失了。刷微信,看知乎,便以為汲取了養(yǎng)分;看看報,翻翻雜志,便以為洞悉了天下。殊不知,碎片化的閱讀猶如快餐,填飽肚子,卻無營養(yǎng),輕淺化的閱讀只能打發(fā)時間,耗盡光陰。
讀書好比淘金。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如何讀書,讀多少書,而是如何在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分辨信息的價值,做到更有效地閱讀。有人總結(jié)說:“我們都是經(jīng)由讀書搜集知識,但必須利用思考把糠和麥子分開?!敝挥袇^(qū)分開,才能進行深度閱讀;只有利用充分的時間來閱讀,深入地思考,才能汲取作者的思想精髓,感悟人生。
肖復(fù)興在《暮年放翁和晚年雷諾阿》中說:“書不再是安身立命的功名之事,而是一種慣性的生活和心情軌跡。”或許只有用心思考,用心感悟,將閱讀變?yōu)橐环N習(xí)慣時,我們才能真正守住浩瀚的文化,方能真正“以文化人,以德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