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旭姣
詭譎的旋風卷起層層黃沙,在漫長的歲月里無情地侵蝕著戈壁。悠長的羌笛,喚醒了沉睡千年的絲路靈魂。她曾繁華,也曾凋零敗落,被世人遺忘。而如今,終于有人賦予其新的使命——“絲路書香工程”。
這一次,她所承載的不僅是經(jīng)濟貿(mào)易,還有盛況空前的文化交流。回溯過往,由于東西方物質(zhì)和文化存在差異,市場空間巨大,所以盡管困難重重,漢家皇帝依然選賢用能,開辟出一條通向西域的商道。當然除了商業(yè)交流之外,還有民族文化交流。漢人的絲綢、茶葉,換來了無數(shù)珍寶和銀錢。他們將引以為傲的絲綢作為商道的名字。
隨著時代的變遷,技術(shù)的發(fā)展,絲綢之路的繁華漸不如初,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從未停止。不同的地域文化產(chǎn)生不同的價值觀,智慧在這里碰撞出火花。
東西方人文的價值觀雖有不同,但都具有包容性?,F(xiàn)如今社會競爭激烈,中國父母希望兒女成為人中龍鳳,不但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具備廣泛的特長,畫畫、舞蹈、鋼琴……孩子從小就在各類補習班間馬不停蹄地奔走。而西方人口較少,父母一般不會強迫孩子,更照顧孩子的感受。我曾看過一則新聞:英國北安普敦郡舉辦跳水坑世界錦標賽,來自英國各地的孩子參加了這次年度大賽,竟然是比誰“摔”得更臟。照片中每個孩子臉上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容。而在中國,這是想都不敢想的,只會招來家長的責罵。雖然父母是為了孩子好,但社會環(huán)境不同,導致價值觀的差異,最終使他們選擇了不同的教育方式。
面對日益頻繁的國際文化交流,我們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取長補短,為文化的融合與進步而努力。我們不能像古人那樣固步自封,也不能不分好壞全盤接受,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發(fā)揚光大;同時也要不斷學習西方的優(yōu)秀文化,使新世紀的絲綢之路充滿清逸書香。
絲路的眼眸已然睜開,閃爍著東方耀眼的光亮。文化將再次在這里匯聚,愿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更進一步,共同繁榮絲路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