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714232
摘要:現(xiàn)代博物館的首要功能是教育。近年來,開展公共教育活動已成為中國博物館評級的核心指標。評價一個博物館的價值,不僅要看其收藏的豐富和精優(yōu)程度,更要看它在鼓勵觀眾參與和學習方面所取得的成績。通過提供趣味性、體驗性、互動性的教育活動,增強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參觀體驗,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他們開啟智慧之門。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青少年;體驗互動;策劃開展
現(xiàn)代博物館的首要功能是教育,教育不僅是博物館對社會的首要責任,也是博物館經(jīng)營的主要內容,尤其是對青少年的啟智教育和素質教育。美國博物館專家古德博士曾說:“博物館不在于它擁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資源做了什么”。這句話被西方許多博物館奉為座右銘。他們高度重視博物館教育。如今,我國博物館的教育理念、形式也悄然發(fā)生改變,不再是過去的以“藏品”為中心,而是以觀眾為中心,更加注重與觀眾的互動;不再被動等待觀眾上門,而是主動服務學校、社區(qū)。如何創(chuàng)新活動模式、設計活動方案,在體驗與互動中激發(fā)觀眾參與的熱情,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是博物館宣教工作者值得長期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下面就以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開展的教育活動為例,來談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活動的策劃與開展。
一、緊扣展覽主題,挖掘教育資源,制定活動方案
首先,對博物館而言,緊扣展覽主題是合理規(guī)劃和實施教育活動的前提。畢竟博物館的教育體驗活動有別于學校的活動課,它是博物館陳展內容的延伸。其次,與文博知識相相結合,配合展覽,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這樣才能最大化實現(xiàn)博物館教育資源的發(fā)揮。近期,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宣教工作人員緊緊圍繞“鴉片戰(zhàn)爭”陳列主題,組織策劃了120個社會教育實踐項目,分為服飾篇、科技篇、軍事篇、人物篇、藝術篇和風情篇等7個系列,并定期在“探索工坊”內舉行,圍繞“虎門海戰(zhàn)”和清明節(jié)三大歷史紀念日,分別組織策劃了“虎門海戰(zhàn)周年”和“清明賦·浩氣虎門”等大型主題性紀念活動,青少年通過參加這些教育活動,從而加深了對歷史的了解。
二、活動形式應多樣化,生動有趣,突出“互動體驗”性,增進學生生活經(jīng)驗
博物館教育活動,不僅要契合展覽主題,與文博知識相結合,而且形式應該多樣化,生動有趣。一座好的博物館,必定是一座受觀眾歡迎的博物館。如何讓自己成為受歡迎的博物館,關鍵在于增強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參觀體驗。我國古語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意大利教育學家蒙臺利梭早在十九世紀就提出了“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教育思想。這些都印證了體驗教育的重要性,這就對博物館的青少年教育活動的開展提出了要求。比如可操作性、引人入勝的感觀效果以及趣味性、體驗性、互動性等活動,如手工制作、角色扮演、沙龍講座、繪畫演講等。體驗活動最終目的就是讓青少年在活動的經(jīng)驗中獲益,然后應用經(jīng)驗于生活中。鴉片戰(zhàn)爭以“寓教于樂”為原則,每周末開展青少年體驗互動活動和親子活動,如:“懷袖雅物——清代外銷品系列主題活動”、“繡外慧中——清代針織品繡制”、“留住手藝的印跡—手制外銷銀器”、“厲害了我的大炮——積木拼砌體驗”、讓“歷史走上T臺——中國清代服飾展示”等活動,這些活動注重體驗互動式,動手能力強,先由專業(yè)老師或宣教人員通過映像或PPT的方式為孩子們講解活動,然后動手示范、傳授技巧,最后由孩子們自己動手操作。青少年朋友在活動中既學到了文博知識,也收獲了歡樂,這里成了他們的知識樂園。
三、與學校教學內容相互補充,提升知識的豐富性,為青少年開啟智慧之門
博物館教育活動與學校課程相結合是一種實踐過程,即博物館以其教育資源為依托,以學校課程為標準,利用博物館陳展資源中所蘊含的學科知識點,與學校長期合作開展教育活動,使博物館對青少年教育工作具備針對性和實效性。長期以來,中國的教育重視學習課本知識,卻忽視對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因而博物館在實現(xiàn)素質教育與啟智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博物館教育活動為學生提供實地考察和親自操作的機會,從而培養(yǎng)他們對文物的感情,增強文物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讓孩子們在參加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中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yǎng)。因此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博物館像磁石般吸引孩子們去求知和探索,真正成為學生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學習資源。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宣教人員與各學校合作,把活動帶進東莞市啟智學校、虎門沙角小學等十余所中小學,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拼裝船模、設計頂珠、繪制折扇等新穎有趣的形式,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大膽發(fā)言。參與活動的學生們不僅學到了相關的歷史知識,更通過精心設計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加強了對活動主題的理解。
四、開辟教育體驗場所,提供活動器材及設施
開辟能正常開展教育文化活動的場所及設施設備。活動場所要做到美觀、整潔,有治安、消防、安全用電等安全防護措施。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在展覽升級改造的過程中,在有限的展廳面積內專門在一樓基本陳列中開辟出200平方米打造“探索工坊”,室內展柜陳列了同學們制作的瓷器、布藝、模型等手工藝術作品。在這里,孩子們不僅能制作各種手工制品,還能看到精美的展品,是屬于孩子們自己的小型展館。
五、為參與者提供人性化服務,創(chuàng)新活動內容
觀眾和藏品一樣,是構成博物館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博物館應該像愛護珍貴文物一樣愛護和對待觀眾。為他們提供人性化服務如:為陪同孩子參加活動的家長提供休息等候的場所,提供茶水的供應,為參與活動的人員提供一定的醫(yī)療服務,提供交通路線、飲食就餐點的咨詢、提供網(wǎng)絡服務及手機充電等等。給觀眾以人文關懷,從而有效的提高博物館參觀者的服務滿意度。通過網(wǎng)絡媒體,信息平臺,擴大每個公眾積極參加博物館教育互動的機會。除此之外,還要提升博物館的生氣和活力,吸引觀眾反復前來。創(chuàng)新活動內容,多辦豐富多彩的臨時展覽,或充分挖掘館藏資源,或開展館際展覽交流,或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以滿足青少年不斷變化的需求。
教育活動的開展,為博物館展覽、藏品和研究注入了活力,不再是冷冰冰地靜止在展柜,而是有了溫度。博物館應該盡最大努力成為人們接受終身教育的大課堂,開展青少年教育活動是發(fā)揮博物館教育功能的重要渠道,不僅契合博物館的定義和社會職能更新,更有助于新形勢下博物館更好地為公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