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倩穎
【摘要】小學音樂教學的目標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及人文素養(yǎng),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本文對創(chuàng)設音樂教學的整體氛圍進行了思考與實踐,提出在音樂教學中“場”的運用理論,從而喚醒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關鍵詞】音樂教學 感性體驗 “場”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與以往的音樂教育相較而言,音樂教育新體系更注重感性和感知。它的宗旨是教師主導創(chuàng)造一個優(yōu)化的情境,從理性回歸到感性,引導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其中。新體系下呈現(xiàn)出的音樂課堂多姿多彩,在律動、游戲、器樂等等之外,如何能夠更好地讓孩子們走進、融入音樂世界?筆者對創(chuàng)設音樂教學的整體氛圍,進行了一系列的思考與實踐,并提出在音樂教學中“場”的運用理論。
一、明確標準,突破標準,構建音樂的“場”
1. 明確音樂教學中的標準。
在音樂教學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往往會制定相對應的標準。這些標準指導教師進行備課,便于教師的教學實施、課程開展,最終衡量教學質量及評價反饋。同時,這些標準來源于教師對教學材料的理性思考和透徹分析,即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教學節(jié)奏及其達到的教學效果有一定的把握和預期。
然而,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更容易、更迅速地達到教學標準的要求,教師往往會將音樂教學量化。如此一來,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教學,但對于孩子的內(nèi)在感知的形成,不僅不能促進,相反,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對音樂內(nèi)化的能力,甚至導致對音樂的排斥。秉承新體系的宗旨,在音樂教學中,最終教師傳遞給孩子的,應該是一種感性的情緒氛圍,而不僅僅是一個個音符。
2. 突破音樂教學中的標準。
突破音樂教學中的標準,首先是基于音樂教學的標準進行要點、知識點的梳理,然后,在教學的過程中,弱化要點、知識點的說明,代之以音樂中的感受,旨在保留標準的“神”而去標準的“形”,在無形中形成標準并高于標準。
筆者提倡在音樂教學中“傳遞樂感”,即利用音樂材料的節(jié)奏和韻律,不斷地通過肢體語言向孩子們傳達一種身體隨旋律而產(chǎn)生的韻律感。我們可以將這種做法視作指揮。在合適的肢體指揮下,學生能夠下意識地做出相同的反饋,在潛移默化中,漸漸形成對歌曲的節(jié)奏規(guī)律、曲調(diào)韻律的內(nèi)在感覺。
通過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傳遞樂感”是學生最愿意接受且最易引起共鳴的方式,不過它的過程并不“漂亮”——由于學生自身音樂素養(yǎng)參差不齊,因此反饋時無法整齊劃一。但它不僅能夠使學生達到教學標準的要求,而且富有感情及表現(xiàn)力,更有對音樂的喜愛,對學生的樂感形成有著不容忽視的促進作用。
當然,只有熟識音樂,才能感知音樂。因此,“突破標準”的前提是“明確標準”。只有教師充分地進行理性思考,才能完美地將音樂進行感性傳達。
3. 構建音樂教學中的“場”。
音樂教學中,教師基于標準的教學方式對課程進行組織,再將其采用非標準的、易于讓學生接受的感性方式進行表達,就形成了音樂教學的“場”?!皥觥币砸欢藴氏碌母行曰訛榛A,由教師進行引導。
通過音樂教學中的“場”,教師能夠在學生反饋的基礎之上進行引導,從而把握教學的整體節(jié)奏,完善音樂體驗。
【教學案例】讓學生用以下三種不同的方式欣賞《水族館》:
1. 靜坐聆聽,音樂結束后讓學生進行反饋:“你覺得音樂在表現(xiàn)什么?”
2. 靜坐聆聽,并觀看老師用肢體語言配合《水族館》的旋律,音樂結束后讓學生進行反饋:“你覺得音樂在表現(xiàn)什么?”
3. 盡情感受音樂,自己用肢體語言來表現(xiàn)所聽到的旋律,同時老師給予肢體提示,音樂結束后讓學生進行反饋:“音樂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以上三種不同方式,感性濃度遞增,在第三種方式中,“場”的感受最強,老師能夠相對深入地調(diào)整學生的體驗。
構建一個音樂課特有的“場”對音樂教學來說至關重要,“場”建得好還是不好,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教師在引導學生體驗音樂的過程中,應當提高對構建“場”的重視。
二、真誠交流,強化體驗,融入音樂的“場”
1. 音樂教學中“場”的融入。
音樂教學中的“場”由教師、學生以及音樂材料構成。音樂教學中的“場”形成之后,教師和學生就作為元素融入其中。在音樂教學的“場”中,學生盡可能地領悟音樂材料,感受情緒氛圍。
同時,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使得每個學生對音樂的領悟以及表達方式也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每一次呈現(xiàn)的“場”的融入,都不可能是相同的。
【教學案例】欣賞安德森的《小貓的圓舞曲》:
(播放A段前8小節(jié)旋律)
師:聽一聽,你覺得是誰來了?
生1:感覺是小貓來了,聽到小貓搖尾巴。
生2:好像是小魚來了。
生3:大灰狼來了!
生4:(能夠在旋律中滑音出現(xiàn)的同時模仿貓咪的動作)小貓來了,聽到貓叫。
在以上片段中,生1、2、4在“場”中的融入,屬于教師預期的范圍之內(nèi),而生3則沒有較好地融入“場”中。對于四種不同的反饋,教師給出的反饋也不盡相同。因此,“場”的融入,是教師與學生相互作用下呈現(xiàn)的狀態(tài)。
2.音樂教學中“場”的引導。
音樂教學中,教師是“場”的引導者,把握著“場”的組織、進度以及節(jié)奏。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各種反饋,對“場”進行調(diào)整,目的是使“場”中的音樂氛圍、愉悅氛圍、感受程度盡可能逐漸達到飽和狀態(tài)。
【教學案例】《火車開啦》教學進度設計:
第一步,熟悉音樂中的火車形象;
第二步,熟悉歌曲的節(jié)奏與歌詞;
第三步,感受小火車的“開動路線”;
第四步,隨著音樂“開動”火車感受歌曲。
在上述設計中,按照預期,能夠逐漸在第四步達到最佳的“場”狀態(tài)。因此在一至四步的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的各種反饋逐層遞交到下一步驟,最終盡可能達到最佳狀態(tài),完成音樂體驗。當教師對基本環(huán)節(jié)和學生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把握及預期后,方才能將自身連同各個學生一齊融入“場”中,從而相輔相成,實現(xiàn)“場”對學生的感性影響。
三、在互動中的定位體驗:“場”的互動
音樂教學的“場”會影響到學生,同時,學生的變化也會反向影響“場”?!皥觥北挥绊懞?,將重新定位,并變?yōu)榕c之前所不同的形式,產(chǎn)生更真實的效果,讓學生采用更為適合自己的方式去體驗音樂。
1.節(jié)奏的互動。
上文講到,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其所構成的群體也存在差異,對于相同的音樂材料,相同的韻律和節(jié)奏,呈現(xiàn)出的反饋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在學生反饋后再進行調(diào)整,就形成了“場” 的節(jié)奏互動。
【教學案例】《金孔雀輕輕跳》歌唱教學:
師:嘗試帶著優(yōu)雅的感覺來演唱歌曲。
(師播放節(jié)奏較為舒緩的伴奏)
生:這樣唱不好聽,稍微快一些才好聽。
(師改變伴奏形式,采用輕快活潑的伴奏;生唱出了喜悅之情,并表現(xiàn)出更濃厚的興趣)
在以上案例中,學生反饋后,“場”呈現(xiàn)出更為真實的狀態(tài)。教師與學生雙方在良好的互動后,“場”的氛圍更親和,情緒感染力更強。教學過程中,節(jié)奏的互動貫穿“場”的自始至終,因此教師需要有一定的節(jié)奏預期與節(jié)奏敏感度。
2.音調(diào)的互動。
與節(jié)奏相同,學生對于教學材料音調(diào)的反饋,也會對“場”產(chǎn)生反作用。教師對反饋進行相應調(diào)整,形成互動,使得“場” 進入更新的、更真實的狀態(tài)。
例如,《小猴子》一課中,有一首描寫小猴的兒歌:
小猴小猴手拉手,
你追我趕朝前走。
爬高山,鉆山洞,
個個都是小神猴。
學生將第三句的前后句進行了高低音調(diào)對比,即用相對細的聲音念“上高山”,反之用相對低沉的聲音念“鉆山洞”。教師根據(jù)反饋,進行細微修飾后,采用此音調(diào)誦讀兒歌。
在上述音調(diào)的反饋中,自然地增添了材料趣味,教師對反饋進行合適的調(diào)整,促進了教師與學生雙方互動,“場”的狀態(tài)更真實、更愉悅,且易于讓學生接受。與節(jié)奏相同,音調(diào)也貫穿“場”的始終,因此,為了在“場”中完成更真實、更深切的體驗,教師需要對教學過程中的音調(diào)互動有著一定的預期準備及協(xié)調(diào)把握。
音樂教學中的“場”讓教師更清晰地組織音樂教學,讓學生既能感受音樂之美,體會豐富的情緒,同時不脫離音樂的實質。羅杰·諾斯說:“音樂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純凈之和聲愉悅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動或激發(fā)人的熱情。”“場”的提出,是基于對新體系下音樂課堂結構與內(nèi)容呈現(xiàn)理性的思考,目的是聯(lián)系新體系目標,為教師創(chuàng)設更優(yōu)化的音樂教學情境服務,為學生能更快樂地投入音樂學習服務,使師生充分感受到音樂之美,受到藝術的美好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