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玉春 姜曉丹 劉靖 郭慧 操玉濤 劉麗 李廣麗
摘 要:文章概括了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發(fā)展歷程,分析了地方高校精品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精品課程可持續(xù)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精品課程;可持續(xù)建設;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2-0005-03
Abstract: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high quality course was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local universities in high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And strategies of developing sustainability of high quality courses were proposed.
Keywords: high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sustainability; countermeasure
高校精品課程建設中在一定范圍內存在重評審結果、輕過程管理,重數(shù)量、輕質量的現(xiàn)象。精品課程建設可持續(xù)性不足,沒有發(fā)揮示范性和先進性的引領作用。因此,探索精品課程可持續(xù)建設機制,對促進精品課程建設和發(fā)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現(xiàn)狀
國家推進課程建設大致分為二個階段,一是2003年至2010年的精品課程建設階段,二是2011年至今的包括精品視頻公開課與精品資源共享課的精品開放課程建設階段。
(一)精品課程建設
全國高校精品課程建設始于2003年,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號)和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實施辦法》(教高廳[2003]3號)二個文件,指出精品課程建設目的是促進師資,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條件,教學手段等多方面的改革,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并為學生自主學習及個性化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推進國家精課程建設,實現(xiàn)精品課程基本教學資源以及參考資料等上網(wǎng)開放。到2010年,全國共評選出國家級精品課程3910門。
2004年廣東省財政廳、教育廳發(fā)布《廣東省高等院校學科與專業(yè)建設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粵財教[2004]145號),啟動了廣東省精品課程建設工作。2009年廣東省教育廳、財政廳印發(fā)《關于實施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粵教高〔2009〕76號),提出精品課程建設與教學內容改革計劃。重點建設1000門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高校精品課程,建立國家、省、學校三級精品課程建設體系。到2011年廣東省共評出省級精品課程709門。
我校于2005年啟動校級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制定了《廣東海洋大學精品課程管理暫行辦法》,提出了學校精品課程和優(yōu)質課程建設標準。到2010年學校共評選出校級精品課程59門(表1)、校級優(yōu)質課程32門。獲批廣東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5門,分別是食品微生物學、水產食品加工學、動物繁殖學、魚類增養(yǎng)殖學和海洋經濟學,獲批廣東省優(yōu)質課程2門,分別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二)精品開放課程建設
2011年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1]8號)指出,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包括精品視頻公開課與精品資源共享課,以普及共享優(yōu)質課程資源為目的、體現(xiàn)現(xiàn)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展示教師先進教學理念和方法、服務學習者自主學習、通過網(wǎng)絡傳播的開放課程。2012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教高廳[2012]2號),提出推動高等學校優(yōu)質課程教學資源共建共享。
2012年-2015年,全國共評選出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781門(表2),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3922門,其中本科教育課程2450門、高職教育課程1112門、網(wǎng)絡課程160門、教師教育課程200門(表3)。
2012年廣東省教育廳印發(fā)《關于做好2012年度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粵教高函〔2012〕80號),指出2012年度省質量工程將組織建設150門精品開放課程(含精品視頻公開課、精品資源共享課、專業(yè)主干精品課程群)。標志著廣東省精品課程建設也進入精品開放課程建設階段。到2015年廣東省共批準立項建設1062門精品開放課程,其中精品視頻公開課193門、精品資源共享課869門(表4)。
2012年我校為進一步提高課程建設水平,對原59門校級精品課程進行升級改造,制定了《廣東海洋大學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與管理暫行辦法》。提出每年投入經費持續(xù)支持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對課程建設進行年度檢查,要求持續(xù)更新課程資源。到2015年學校共獲批廣東省精品開放建設課程27門,其中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精品資源共享課25門(表5)。
二、高校精品課程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精品課程教學團隊
精品課程建設之初,學校對教師隊伍進行整合,聘用一定數(shù)量的行業(yè)企業(yè)兼職教師,理論課、實驗(實踐)課教師比例符合課程性質和教學實踐要求,形成了一支知識、年齡和學緣結構合理的教師梯隊。但由于大多數(shù)地方高校每門課程實際只1-2名任課教師,課程評審結束后,整合在一起的教師逐漸離散,外聘兼職教師也很難落實到位。真正從事該課程教學建設的只剩下1-2人,這種課程教學團隊,無力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創(chuàng)新,更談不上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的整體提高,也就無法推動精品課程再上新臺階[1]。
(二)精品課程教學網(wǎng)站建設交互性不夠
通常精品課程網(wǎng)站建設是教師將課程資源交給網(wǎng)絡技術人員制作、上傳素材,教學資源一經上傳教師很難修改與管理[2]。這種以靜態(tài)網(wǎng)頁為主的課程網(wǎng)站,能瀏覽觀看只有展示作用。網(wǎng)站難以反映最新的教學狀況。不利于交互性網(wǎng)絡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很難依靠精品課教學網(wǎng)站來進行在線答疑輔導、即時交流、在線考核等師生交互活動,師生參與程度很低[2]。
(三)課程網(wǎng)站實用性差利用率不高
建設精品開放課程的目的是實現(xiàn)優(yōu)質教學資源共享,為師生提供交流與互動平臺。據(jù)李開燦對湖北10所高校學生抽樣調查,只有19.4%的學生了解精品課程,36.8%的學生遇到網(wǎng)頁打不開,41.9%學生認為網(wǎng)絡資源與需求不相符,40%的學生希望開設類似于BBS討論區(qū)的交流平臺[3]。我們對本校精品課程網(wǎng)站進行調查也發(fā)現(xiàn)內容更新率低,師生交流互動不活躍。因此精品課程的影響力不足,示范性不夠強。
(四)缺乏后續(xù)建設的制度和經費保障
高校精品課程制度建設上重評審結果、輕過程管理,把“有多少門精品課程”看作是一種榮譽,重數(shù)量輕質量。精品課程在申報之初往往有充分的經費支持,但是若干年后資助資金就很少甚至沒有了。這樣無論是在制度激勵層面,還是經費支持層面,都不利于精品課程教學資源的建設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高校精品課程可持續(xù)建設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精品課程教學團隊建設
精品課程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團隊的水平。為解決地方高校從事同一門課程教學教師數(shù)量不足,限制精品課程建設的瓶頸問題,可以跨校組建同一門課程教學團隊,每校一名教師作為精品課程教學團隊核心成員,各高校在校內以核心成員為中心組成課程建設組,在項目立項與驗收中給予課程核心成員與課程總負責人同等地位,充分調動共建高校的積極性。這樣通過共建高校的通力合作,把課程資原建設、教材編寫、教學方法改革作為共同探討學術活動,充分發(fā)揮各學校的優(yōu)勢取長補短,率先實現(xiàn)課程資源在共建高校內共享。實現(xiàn)精品課程的示范引領作用。
(二)加強課程網(wǎng)絡技術平臺與課程教學網(wǎng)站建設
高校與網(wǎng)絡科技公司合作開發(fā)課程建設平臺,課程平臺模板化,采用可填加性網(wǎng)站框架。突出課程特色,符合國家評審要求,滿足課程申報、建設、驗收和教學使用功能。滿足課程學習自測、師生交流、作業(yè)提交等交互性需求,并能形成歷史記錄。同步建設課程移動學習端,師生可以運用移動客戶端開展上述教學活動。教師在課程平臺上自主選擇課程建設模板,自主導入基本課程資源和拓展課程資源,并能時時對資源更新和管理,發(fā)布教學通知、布置和批改作業(yè),與學生互動討論。
(三)完善高校精品課程建設激勵機制
建立長效課程管理機制,專項經費支持精品課程持續(xù)建設,明確建設要求,年初有計劃、年末有總結,將課程運行使用效果和資源更新率作為主要考核指標,考核合格劃撥下一年度建設經費。承認精品課程建設的學術性,將精品課程建設提升到科學研究同等地位,在職稱評定、崗位聘任、利益分配等方面給予體現(xiàn)[4],充分調動廣大教師主動開展課程建設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參考文獻
[1]黃國權,路慧倩.對高職院校精品課程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探析[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6:71-72.
[2]黃偉.精品課程共享型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研究與構建[J].煤炭技術,2012,9:230-232.
[3]李開燦,程平,張祖?zhèn)?關于精品課程網(wǎng)絡資源利用率的統(tǒng)計分析[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10-14.
[4]劉嵐,徐毅鵬.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現(xiàn)狀及可持續(xù)發(fā)展探析[J].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