鄯愛紅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孟子·離婁上》)
【釋義】誠,真實無妄的意思。天之道就是自然的規(guī)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萬物都是實實在在的,所以說誠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則。人道本于天道。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極端誠心而不能感動人的事不曾有過,不誠心能感動人也是沒有的事。
【作者簡介】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市)人。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寫作背景】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yè)于孔汲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仁政學說,當時秦、齊諸國用商鞅、田忌等人,把能攻善伐看作賢能,而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被認為“迂遠而闊于事情”而不受重用,最后退居講學,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與《論語》《大學》《中庸》并稱“四書”。
【現(xiàn)實意義】誠,誠信,是儒家的道德修養(yǎng),也是儒家的宇宙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人道與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既然誠是天之道,追求誠就是做人的根本要求。孟子這段話從宇宙萬物存在的現(xiàn)實和規(guī)律上說明了誠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基礎,因此也是為人的根本。作為人道的根本要求,“誠”滲透在一切方面。一個以“誠”為原則的人,就是一個忠于自己內(nèi)心的人。做人要誠實,不掩蓋錯誤缺點;與人交往要講誠信,盡心竭力地履行承諾;對國家、對事業(yè)、對工作,要忠誠,忠于職守,愛崗敬業(yè)。無論在人前還是人后,都能做到言行一致、內(nèi)外一致?!睹献印けM心上》中有言:“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只有做到反身自問誠實無欺,才可使內(nèi)心無愧,給別人、也給自己帶來最大的精神快樂。
“誠實為上策”,事世規(guī)律表明,只有秉持誠實的態(tài)度,才能在成就事業(yè)的過程中歷經(jīng)磨難而不倒,才能問心無愧地面對自己與他人。對于領導干部來說,為了準確地掌握工作中的實際情況,達到良好的工作效果,都希望他人尤其是下屬能夠誠實地對待工作、對待自己,但是我們首先要看看自己是否做到了誠實地對待工作、對待下屬。唐朝的韓愈在《原毀》中說:“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輕以約,故人樂為善?!币簿褪钦f,作為領導者,首先要對自己嚴格要求,經(jīng)常反省一下自己,看是否做到了誠實為人,誠實做事。“誠”對于領導干部而言,不只是心胸大小和個人修養(yǎng)的問題,也是一個做好工作、處理好各種關系的方法問題。
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張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