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藝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0
摘 要:禪宗是東方美學思想中的一顆明珠。當禪宗與藝術設計相結合的時候,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作品便誕生了。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運用自己對禪宗思想的獨到見解,完美地將禪宗和服裝設計融合在一起,向世界證明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我國作為禪宗的發(fā)源地,卻鮮有這種富含禪意的作品,這是令人惋惜的,本文希望通過研究三宅一生作品中的設計理念,啟發(fā)我國設計師如何在世界舞臺上立足,并擁有自己的風格。
關鍵詞:禪宗思想;物哀美;服裝設計;三宅一生
引言
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當今社會,各國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研究東方美學——“禪”這個具有悠久歷史,充滿神秘感的美學思想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為了追求視覺上的美感,和內(nèi)在的突破,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將本民族文化與西方理念相融合,設計出一系列優(yōu)秀的作品。而日本的三宅一生,作為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設計理念更值得我們?nèi)パ芯俊?/p>
1禪宗美學
1.1禪宗形成
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公元67年左右佛教經(jīng)印度傳入中國。佛教在中國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并與中國傳統(tǒng)的儒、道兩家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禪宗。
日本作為鄰國,自古就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南宋時期,從中國學習歸來的僧人榮西和道元將中國的禪宗傳入日本,形成了日本禪宗的兩個宗派——臨濟宗、曹洞宗。在后來的數(shù)百年中,體系逐漸完整的禪宗思想也由其他途徑不斷傳入日本,與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交相輝映形成了“日本禪”。禪宗佛教這種新的形式不僅吸引了大量的日本的武士階層,激發(fā)了武士精神;而且對日本的美學思想、茶道、藝術、建筑等諸多領域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可以說禪就是日本的靈魂。
1.2日本禪宗美學
禪宗思想在日本傳播后,經(jīng)過本國的各代藝術家們不停的吸收、消化,并與他們本土的民族思想相融合,從而衍生出了唯有日本才擁有的,與其民族文化息息相關的日本禪宗美學。
1.2.1物哀美:
日本是一個環(huán)海的島國,經(jīng)常發(fā)生火山爆發(fā)、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這種惡劣的地理環(huán)境也使居民形成了強烈的憂患意識,使本國的審美意識中產(chǎn)生了一種“重瞬間、輕永恒”的“物哀”理念。禪宗主張“物體不完整有殘缺的”意念,認為現(xiàn)實中不存在完美無缺的事物,而殘缺的事物,常常會留給人一個無限想象的空間。禪宗的物哀美其實印證了佛教的輪回說,不刻意追求圓滿,滿足于缺憾。
1.2.2空寂之美:
“空寂”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幽閉、孤寂、貧困。佛教認為世界的本質(zhì)是“佛心”即“空”。空寂之美,是一種注重精神的、內(nèi)在的智慧之美。它繼承了老莊玄學的“無”并將之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將禪宗的世界觀和人們對“空”的理解相融。產(chǎn)生了“無即是有,有即是無”的空寂之境。日本的藝術設計成功的運用了中國山水畫對空間、余白的表現(xiàn)手法,也就是“無”。以此來創(chuàng)造一種超乎自然的藝術力量,從“無”中來領會最大的“有”,即所謂“無中萬般有”。
1.2.3簡素之美:
禪宗認為事物外觀呈現(xiàn)的絢麗色彩,就像鏡子上的塵埃一樣,迷惑了人們的心智。禪宗思想不刻意追求外在的裝飾,崇尚樸素純粹之色。禪宗所追求的簡素之美是一種親近自然,返璞歸真的自然色。日本設計在禪宗的影響下,運用的最多就是“白、黑、青、赤”四色。
2三宅一生
三宅一生是日本最偉大的時裝設計大師之一,他的作品集舒適、質(zhì)樸、現(xiàn)代于一體,富有視覺沖擊力和創(chuàng)造力,被贊為“最偉大的服裝藝術家”。他的設計超越了所謂的東方文化或者西方文化的羈絆,將東方傳統(tǒng)審美與西方現(xiàn)代技術完美地融合起來。勞生伯格曾經(jīng)說過:“三宅一生是一位國際藝術家,是影響最大的日本藝術家?!?/p>
三宅一生的成功之處在于他不遵循固有的服裝造型模式,大膽創(chuàng)新重新尋找服裝與人體的表現(xiàn)形式。他的作品中繼承了東方寬衣文化的風格,并運用西方新藝術理念,從人體結構出發(fā),最大限度地解放人體,使之沒有服裝的束縛。三宅一生一直在尋找東西方不同審美之間的平衡點,為了將東方文化更好的融入當代服裝設計之中,從服裝結構出發(fā),用精致的版型、怪誕的風格逐步奠定了他在日本服裝界的地位。
2.1結構之美
縱觀西方服裝史,服裝制作偏愛使用省道,為了使服裝更加服帖,更好的展示人體曲線。西方設計的服裝輪廓大多呈現(xiàn)為X型。在三宅一生的服裝這里,他繼承了東方制衣理念很大一部分都為H型,服裝的內(nèi)部空間被保留下來,人在穿著服裝的時候,寬大的空間,更添加了一絲安全感和神秘感,這和禪宗思想的“空”是分不開的。
上世紀70年代,他創(chuàng)新的提出“A-POC”一片布的概念,制作出的服裝具有很強的禪宗含蘊,無結構線的直線剪裁將面料長長地遮住身體,省去省道,只做最簡單的開剪。這樣做出的服裝既不臃腫也不曲線畢露,使人體在服裝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解放。這種前所未有的設計理念在當時是對整個西方服裝制版和傳統(tǒng)剪裁方式的挑戰(zhàn),慶幸的是,三宅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種創(chuàng)新和日本“空寂”美學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2.2色彩之美
色彩是設計中最靈悅、最敏感的要素。日本的禪宗美學認為,大自然所賦予的色彩是最為內(nèi)斂、雅致的,它能洗滌人們心靈的污垢,大自然清新脫俗、恬靜古樸的氣質(zhì)蘊含著禪機。從三宅一生的服裝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黑色、灰色、暗色調(diào)和稻草編織的日本式紋染、印第安的扎經(jīng)染色,這些都是常用的顏色和手法,而這些顏色從視覺效果上就給人一種干凈純粹的感覺。
三宅一生服裝的色彩選擇讓人從內(nèi)心上感受到一種寧靜、輕松,仿佛與這喧鬧、浮躁的社會隔絕一般。這正是日本民族所崇尚的簡素美學。這樣的美學思想所要闡述的是一種色彩淡雅,柔和且能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的這樣一種雅致趣味,這樣的洗練之美,與禪宗美學所追求的幽玄、靜修完全相契合。
2.3材料之美
面料是服裝制作的起點,是服裝設計中的要點和突破口之一,眾多服裝上的創(chuàng)新都是從面料上開始的。20世紀80年代,三宅一生就開始著手服裝面料的開發(fā),直到1993年,他推出了全系的副線品牌“我要褶皺”(PleatsPlease)。他創(chuàng)新的將滌綸面料放到機器上壓褶,這樣制做的衣服非常輕盈,而且不易變形、易干、無須熨燙,很適合當代人旅行裝著,褶皺形成的棱角也給予身體豐富的造型肌理。因為褶皺面料的誕生,三宅一生還改變了制作方式,先用普通滌綸面料做成比原版大2-3倍的衣服,上壓褶機一加工,就一次成型了。三宅一生因此也被稱為“面料的魔術師”。
三宅一生除了致力于“褶皺”面料的開發(fā)之外,也在不斷嘗試其他材質(zhì)在服裝面料中的創(chuàng)新使用。他會選擇如粗糙的麻布、宣紙等,甚至于還使用到了常人認為不可能的材料——香蕉葉片纖維、金屬、錦綸、合成樹脂和塑料等,通過后續(xù)加工整理形成各種肌理效果。他曾經(jīng)和中國藝術家蔡國強合作,利用火藥爆炸的瞬間在衣服上留下火藥的痕跡,在此基礎上再做加工,使服裝面料具有斑駁的紋理效果,破洞、焦灼的痕跡與原始的材質(zhì)形成鮮明的對比,即使是最簡單的服裝款式在這樣的面料表現(xiàn)下,也能呈現(xiàn)出豐富的空間層次。如此大膽冒險又極具創(chuàng)新的想法也許只有三宅一生才能夠想到,并將它完美實現(xiàn)。
這些面料的再造,都體現(xiàn)了日本禪宗思想的“物哀美”,服裝不會總是呈現(xiàn)出一種完美的狀態(tài),它是因穿著者而異的。每一件服裝都應該擁有自己的生命,而給予服裝無限生命力的就是穿著者,服裝的最終的成型狀態(tài)都要依靠穿著者去完成,這是三宅一生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刻意味。
3結語
禪宗思想與設計息息相關,通過對三宅一生的服裝作品分析,可以看出其對“少即是多”精神運用的淋漓盡致,服裝外在的形式被簡化到了極致,設計師更加注重設計精神內(nèi)容的表達。它啟示我們,設計作品時應深入探討內(nèi)在精神,才能有外在形象的體現(xiàn)。正是禪宗的發(fā)展與推進,逐漸促成與積累東方文化里含蓄內(nèi)斂、沉靜獨特的精神內(nèi)在。禪宗思想中強調(diào)“空無”“清凈”的直覺體驗啟迪了我們應該拋開繁瑣虛幻的外表,深刻理解內(nèi)里與細微之處的藝術審美。然而對于“空無”“清凈”思想的實際運用,日本的設計師卻走在了我們前面。日本的藝術設計的確在現(xiàn)代化和民族文化方面己經(jīng)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不單單是形式上展示自己鮮明的性格,從精神的角度講,通過與禪的思想結合也著實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與設計的精神。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xiàn)代設計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杜鵑.三宅一生設計思想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7.
[3]鈴木大拙.禪與日本文化[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9.
作者簡介:
李晗/女/1993年生/河南商丘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設計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