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黨性教育研究中心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全國黨校工作會議精神和《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校工作的意見》,加強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歷史研究,促進紅色基因在上海的傳承與發(fā)展,推動上海黨性教育基地的開發(fā)建設,上海市委黨校黨性教育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上海市寶山區(qū)委黨校近日聯(lián)合舉辦了“傳承紅色基因·延續(xù)城市血脈”研討會。來自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宣傳部,黨史學會、黨史研究室、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紅色基地紀念館以及黨校系統(tǒng)等不同系統(tǒng)、多個領域的近100位領導、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一、溯源上?!凹t色家底”,擦亮上海紅色名片
何謂紅色資源?上海的紅色資源有多少?上海紅色資源的現(xiàn)狀是怎樣的?如何保護和利用好紅色資源?與會專家認為,只有理清上海紅色資源的源頭,才能把握好紅色資源保護、開發(fā)與利用的正確方向,才能傳承好紅色基因。
1.溯源上?!凹t色家底”
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剛提出,上?,F(xiàn)存456處黨史遺址,作為中共中央早期的所在地,上海有各類機關舊址,包括中共一大、二大、四大會址在內,有確切地點、基本可以認定的就有30余處。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望志路106號(今興業(yè)路76號)召開,會議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誕生在上海,這是上海的驕傲?!鄙虾J兄泄颤h史學會名譽會長張云教授談到,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有其歷史必然性,上海發(fā)達的工業(yè)化水平、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龐大的工人階級數(shù)量、馬克思主義在上海的廣泛傳播、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齊聚上海、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等為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沈陽提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走出了一條獨立自主的創(chuàng)立之路,一是與俄共(布)等共產黨不同,放棄了與無政府主義者合作建黨,二是在處理與第三國際的關系上,探索構建相互平等的黨際關系。據上海市委黨校袁峰副教授分析,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在中共創(chuàng)建中的核心領導作用的發(fā)揮既是中國近代以來經濟政治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不能忽略共產國際的幫助與支持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在上海。從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至1933年1月中共中央被迫遷往中央蘇區(qū)的十二年中,除三次短時間外遷外,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均駐在上海。留下多處重要遺址,比如,早期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辦公聯(lián)絡點舊址,中共中央所屬各部委辦公地舊址,如中央軍委、中央秘書處、中央特科舊址等,中共中央與共產國際聯(lián)絡處舊址等。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會長忻平教授強調,中共中央駐在上海有其歷史必然性,同時以1927年為界,往前上海中共中央對大革命的指導是有力的,往后則因照搬蘇俄“城市中心”模式,錯誤連連,中國革命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上海市委黨校第二分校張永杰談到,中共建黨最初的15年,中央領導機關在上海-北京-廣州-武漢四個城市之間游離,上海則成為游離的中心或中軸,為中央領導機關提供了暫時的其他城市難以比擬的“孤島優(yōu)勢”。
革命先輩在上海。上海是近代中國新生代群英薈萃之地。陳獨秀、李漢俊、邵力子、陳望道、施存統(tǒng)、毛澤東等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革命人士或長時間居住在上海,或短暫停留于上海,為中國革命事業(yè)做出巨大的貢獻。上海市普陀區(qū)委黨校郭璐談到,滬西小沙渡共產黨人憑借以密切聯(lián)系群眾為核心的“滬西魂”這一優(yōu)良作風積聚了大量工人力量,并最終使小沙渡地區(qū)成為“五卅”運動的發(fā)源地。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揮教授強調,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陳毅和上海有著密切的淵源。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陳毅率領百萬大軍解放了上海,并以新中國后首任上海市市長的身份為上海的新生立下了不朽功勛。上海市寶山區(qū)委黨校張鶯提出,作為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李漢俊,為中共的創(chuàng)立在理論、輿論、組織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而中共一大召開的場所,正是李漢俊與其胞兄李書城的寓所。上海市虹口區(qū)委黨校王潔指出,20世紀30年代,瞿秋白留居上海參加左翼文化運動期間,積極提倡文藝大眾化,為中國革命和文藝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總之,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中國工人運動的發(fā)祥地和許多重要黨史事件的發(fā)生地,擁有眾多的、豐富的、珍貴的紅色歷史資源。
2.擦亮上海紅色名片
上海紅色資源豐富,特別是作為黨的誕生地,但與會專家普遍有的憂慮是,紅色資源的保護力度不足,開發(fā)利用不夠,依托黨史遺跡所建造的紀念館存在多頭管理、缺乏資源整合,宣傳工作不力等是瓶頸所在。為更好發(fā)揮上海紅色資源的價值,打造上海城市紅色名片,與會專家積極建言獻策。
搭建平臺,進行資源整合,提升資源開放質量。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剛認為,要積極搭建黨史資源平臺,促進各黨史紀念場館間的相互溝通,從而實現(xiàn)黨史資源整合。特別強調,要進一步提高黨史資源的開放質量,加強黨史
紀念場館的“可看性”
“生動性”,挖掘紅色資源背后真實而感人的故事,并把其更形象地轉化出來。
做好黨的誕生地百年宣傳工程,打造上海品牌。上海市委宣傳部宣傳處處長吳瑞虎談到,從今年開始開展為期5年的黨的誕生地百年宣傳和挖掘工程,主要開展“五個一”工程:強化一個概念(上海是中共誕生地)、傳播一個表達(中共在上海誕生、出生)、講好一段歷史(中共在上海思想建黨、組織建黨、制度建黨的歷史)、提煉一個精神(中共創(chuàng)建的精神內涵)、創(chuàng)建一個標識(上海是黨的誕生地的標識),真正打造好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的品牌和紅色名片。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一處處長吳海勇強調,黨的誕生地百年宣傳工程應處理好三種關系:一是處理好展現(xiàn)國際背景與自主建黨的關系;二是處理好展示中共一大主要進程與彰顯黨誕生在上海的關系;三是處理好注重歷史真實再現(xiàn)與藝術創(chuàng)新的關系。
扎實推進,加強紅色資源研究。上海市委黨校張憶軍教授提到,當前我們要有一種歷史責任感,以搶救的心態(tài)對上海的紅色資源進行整合性的建設和研究,可以用兩條原則作為切入點:一是在上海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作為黨史進行再研究、再建設;二是上海為全國提供獨特的經驗的東西,進行再建設。上海市委黨校王瑤強調,要從基礎的學術研究出發(fā),進一步科學而有邏輯地論證“上海是黨的誕生地”。上海市政協(xié)常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馮小敏強調,要重視口述歷史對于挖掘紅色基因內涵的重要性。
二、解碼上?;蛱刭|,增強文化自信,推動城市發(fā)展
紅色資源的構成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內容,其中精神層面是蘊含在物化遺存、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紅色資源背后的價值和精神。上海孕育了獨特的紅色資源,上海的紅色資源又凝聚了上海獨特的基因特質和城市精神,上海紅色基因與上海的城市精神之間存在很強的內在關聯(lián)。可以說上海的紅色基因已融入上海的城市血脈中。
1.紅色基因在上海的孕育與傳承
紅色基因為何能在上海這座城市中孕育并且發(fā)展延續(xù)?上海的紅色基因與城市精神之間存在怎樣的內在關聯(lián)?上海紅色基因的特殊性是什么?與會專家進行了探討。
上海市委黨校原教育長陳熙春強調,上海紅色資源的特征層次高、影響大,意義更是深遠,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發(fā)源地。上海市委黨校王強副教授認為,上海城市的工業(yè)文明特質是孕育紅色基因的物質與文化“母體”,同時相對于延安、井岡山等地歷史經驗的總結,上海的基因是一個源頭、胚胎、細胞。這是上海的底氣也是區(qū)別于其他類型的紅色基因所在。上海紅色基因的特殊性還在于它是城市文化,不是農村文化。上海在改革開放中勇于進取的先鋒精神是對上海紅色文明與基因的獨特傳承。
2.上海紅色基因的精神內涵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chuàng)建,百年歷史進程在上海留下了許多紅色印記、紅色基因,形成了豐富的多樣性內涵,并融入到上海的城市血脈中。上海市政協(xié)常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馮小敏指出,開放納新、人民情懷、英雄主義、團結統(tǒng)戰(zhàn)工作、勇于爭先是上海紅色歷史文化資源的多樣性內涵。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名譽會長張云教授總結,黨的創(chuàng)建精神包含開天辟地的先驅精神、愛國愛民的民族精神、改寫歷史的首創(chuàng)精神、忠于信仰的擔當精神、海納百川的博大精深、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這是紅色精神的發(fā)源地。
3.上海紅色基因引領城市發(fā)展
上海作為紅色基因的發(fā)源地,紅色基因伴隨著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成為引領上海城市發(fā)展的積極力量。上海市松江區(qū)委黨校李鴻淵副教授提到,上海獨特的開放性、包容性、超越性的海派文化,是上海紅色基因的源頭和土壤,積淀在中國共產黨身上,成為上海城市獨特的思想品格和精神氣質。
寶山區(qū)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寶山區(qū)委黨校校長李峻表示,作為兩次淞滬戰(zhàn)役主戰(zhàn)場的寶山擁有光榮的抗戰(zhàn)史、革命史、奮斗史,紅色基因已經融入寶山文化血脈中,并引領現(xiàn)代化濱江新城區(qū)的建設實踐。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董奇談到,紅色基因在上海孕育,上海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是紅色基因傳承的最好例證。上海市松江區(qū)委黨校裴倩倩指出,紅色文化軟實力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紅色資源豐厚,提升上海紅色文化軟實力能有效增強文化自信,為改革的發(fā)展提供思想共識、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三、激活上海紅色基因,提升黨性教育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性教育要注重發(fā)揮先進典型作用,多講講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的崇高風范,多講講焦裕祿、楊善洲、谷文昌等各條戰(zhàn)線優(yōu)秀干部的模范事跡,多請一些先進模范人物來現(xiàn)身說法,黨員、干部可以請,普通群眾中的先進典型也可以請?!?百年中國共產黨在其誕生地留下了很多紅色印記、紅色基因,這是上海最大一筆歷史文化和精神財富。黨性教育要探索積極融入紅色基因,激活紅色基因價值,通過研究、試點將上海黨性教育的資源發(fā)展好、利用好,在黨性教育基地的開發(fā)建設中創(chuàng)新黨性教育內容、方式,提升實效性。
1.建立聯(lián)動機制,深化紅色精神內涵挖掘與開發(fā)研究
上海中共黨史學會名譽會長張云教授提到,整個上海市黨史研究應該成立一個組織“一大精神研究會”,對黨的創(chuàng)建精神進行整體性的研究。上海市委黨校教育長、黨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梅麗紅教授強調,對上海紅色資源的研究要“以點帶面”,理出幾條紅色資源的線,比如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中共地下黨、上海改革開放等,再以線串起各個紅色資源點,每個點都凝練出一個特色的經驗,再整合成上海紅色資源精神的內涵。各條線以專題方式進行課題研究,圍繞課題研究進行課程開發(fā)、師資隊伍建設、培訓班次使用等的整合,同時各條線的研究與開發(fā)、建設和保護要形成一個協(xié)同的聯(lián)動機制,組建一個多系統(tǒng)的、多領域的開放、多元的研究團隊,從而打造一個開放、合作、共建的平臺,推動黨性教育。
2.依托特色,挖掘黨性教育的優(yōu)勢資源
立足于本地實際,有序開發(fā)本土化黨性教育資源,讓學員接受具有本地特色的黨性教育資源的熏陶,更容易產生地域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實踐中,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龍華烈士紀念館、各區(qū)縣黨校依托其紅色資源特色,進行了積極探索。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常務副館長沈效中談到,紀念館在黨性教育以深入挖掘二大作為第一部黨章的誕生地、黨的統(tǒng)一路線和群眾路線的發(fā)源地的歷史內涵為基礎,密切結合時事熱點,推出了諸如“見微知著——上海首屆微黨課大賽”“紅
色足跡——中國共產黨黨章歷程”
“石庫門里上黨課”“平民女校體驗式參觀”等活動與課程,搭建了良好的黨性鍛煉載體。
據龍華烈士紀念館館長薛峰介紹,紀念館在陳列更新中,秉承龍華英烈資源的特色,聚焦“英雄之城孕育英雄、英雄之魂激勵未來”的主題,通過“以史敘事,以事帶人,以人見精神”的方式,來推動英烈精神的傳承和英雄城市的塑造。
坐擁豐富的黨性教育資源,并不意味著能夠直接轉化為課堂教學,這需要黨校老師的深入挖掘、整理、歸納、提煉,將零散的黨性教育資源進行整合、融入到當前黨性教育的主題。上海市寶山區(qū)委黨校副校長王湘琳認為,紅色資源融入到黨性教育當中具有應然性,在實現(xiàn)上需要立足于本地資源進行主題設計,并結合受訓者需求對內容、形式等進行研究和設計。寶山黨校在實踐中形成了淞滬抗戰(zhàn)紀念館和寶山濱江帶相結合的現(xiàn)場教學主題參觀。上海市楊浦區(qū)委黨校李瀟介紹到,滬東(楊浦)革命斗爭的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工人運動史的縮影。楊浦區(qū)委黨校注重挖掘本土資源,以“滬東
(楊浦)革命史”的研究為核心,整合楊浦區(qū)域內紅色資源,并結合楊浦科創(chuàng)中心重要承載區(qū)的戰(zhàn)略定位,開發(fā)了“傳承與創(chuàng)新”為主題的黨性教育系統(tǒng)課程。課程又圍繞“繼承·創(chuàng)新”“責任·使命”“清正·廉潔”等專題內容,分別開展了專題授課、現(xiàn)場互動、專家點評、學員互動相結合的完整現(xiàn)場教學,適應不同的黨性教育目的。上海市虹口區(qū)委黨校吳浩強調,虹口區(qū)委黨校實行項目團隊化,集體攻關,將山陰路重要教學點進行整合,以魯迅舊居、瞿秋白故居為連線的左翼文學對角線,中西功舊居、尾崎秀實舊居為對角線的紅色情報對角線,以及一個重要紅色駐點,即中共上海區(qū)委舊址,形成多倫路街區(qū)黨性教學課程。同時又形成多套教學方案,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設計不同教學路線、教學側重點,提升了黨性教學的實效性。
3.優(yōu)化黨性教育的總體格局,打造上海黨性教育品牌
研討會上,專家普遍有的憂慮是,上海當前黨性教育基地的開發(fā)與建設處于一個“各自為戰(zhàn)”的境地,缺乏有效的協(xié)同機制,影響力與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不相符。
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曾峻表示,要正確看待以現(xiàn)場教學、革命傳統(tǒng)資源挖掘為主要內容的黨性教育在整個教學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上海市委黨校在“全方位布局、全過程管理、全要素建設”的黨性教育總體格局之下,努力發(fā)揮上海市委黨校黨性教育研究中心的整合平臺作用,打造內容開發(fā)、課程、師資隊伍、教材等系列建設,不斷拓展黨性教育內容,提升黨性教育成效,并融入城市精神塑造之中。
上海市虹口區(qū)記憶傳講工作室首席傳講人張家禾提到,要整合上海地區(qū)黨史資源,打造統(tǒng)一的、輻射全國的黨性教育品牌,品牌可定名為“七一干部學院”,并依托上海豐富的紅色基因庫,建立相應的課程體系,提升可操作性和全國吸引力。課程體系可涵蓋創(chuàng)建時期的中國共產黨系列、城市斗爭的奮斗與犧牲系列、無產階級革命家系列、改革開放當中的黨性品格系列等四個系列。
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海軍少將劉蘇閩指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反映了黨的建設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是我們黨的事業(y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必然要求。上海要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chuàng)新發(fā)展先行者,更應增強這種使命責任感,深入挖掘上海的紅色資源,解碼上海紅色基因與城市血脈的豐富性內涵,激活其價值以更好提升黨性教育的實效性?!皞鞒屑t色基因·延續(xù)城市血脈”研討會搭建了一個平臺,做了一個初步嘗試,還待進一步合力深入。
(執(zhí)筆人:袁衛(wèi)東)
(責任編輯 方 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