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琬祎
摘要:通過貴州省博物館館藏的清代黔人書法作品可以一窺清代貴州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和繁榮,它們既是清代書法的一個側(cè)影,也更好地展現(xiàn)出貴州書法的藝術(shù)特色。
關(guān)鍵詞:清代;貴州;書法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44X(2017)04-0106-04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ysb.2017.04.018
隨著貴州明代建省后,中原及周邊的文化與藝術(shù)思潮逐漸涌入貴州,對貴州書壇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使貴州書法藝術(shù)進入一個繁榮昌盛的時期。
清代是古代書法藝術(shù)及理論承前啟后的一個時期。清初的書風深受明代傳統(tǒng)的影響,風格上有一脈相承的關(guān)系;清中期的帝王們則推崇董其昌、趙孟頫的書風,“南派帖學”的盛衰與“北派碑學”的興起,幾乎貫穿整個清代“館閣體”的形成與延伸;清代中后期全面推崇篆書,書法變革表現(xiàn)出了鮮明特點;到清晚期占主導地位的則是碑學。晚清在兩大傳統(tǒng)繼續(xù)發(fā)展以外,又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趨勢,這就是綜合匯通。一些有識之士如何紹基、趙之謙、楊守敬等人,認識到碑、帖之間 “合則兩美,離則兩傷”的道理,應取長補短、相輔相濟,并且致力于把碑意帖神融會貫通,開辟出了一條全新的書法發(fā)展道路。
貴州省博物館館藏的清代黔人書法作品頗豐,從這些館藏文物中我們可以一窺清代貴州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和繁榮,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本土書法家們有哪些優(yōu)秀的作品留存下來,同時也更好地展現(xiàn)出我們貴州的書法藝術(shù)特色。
在清朝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貴州書法產(chǎn)生了特別的面貌?!案耐翚w流”政策的延續(xù),使得中央派來的官員及外來書法家源源不斷地進入貴州這片土地。他們給貴州的書法藝術(shù)融入了一股股新鮮血液。著名的如田雯、鄒一桂、段玉裁、洪亮吉、阮元、林則徐、何紹基、孫清彥、陳榮昌等,他們在貴州的書畫活動,對貴州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而這一時期,隨著貴州與周邊各省政治經(jīng)濟關(guān)系的日益密切,交通運輸?shù)闹饾u改善,使許多貴州本土的書法才俊也有機會大量觀賞傳世書畫佳作以開眼界,甚至到全國大江南北游學出仕,領(lǐng)略到不同的書法藝術(shù)風格,并與全國各地書法友人進行交流,相互促進,從而造就了一批成就顯著的書法家,其中以鄭珍、莫友芝、王恩誥、袁思韠、嚴寅亮、何威鳳等影響較大,在省內(nèi)外都贏得了相當聲譽。這一切,使得清代貴州本土也形成了尚書之風,許多地方幾乎全民皆書。
清代貴州在仕途上有所作為,而且在書法上也頗有造詣的,如丁寶楨,他是洋務運動重要成員,官至四川總督。任山東巡撫期間,曾誅殺驕縱不法的大太監(jiān)安德海。去世后贈太子太保,謚文誠,并在山東、四川、貴州建祠祭祀。他以勇于任事、吏治嚴整聞名于世,其書法以顏米為根柢,特善行楷,墨彩飛動,其慷慨激昂之情,溢于字里行間。館藏《行書李林甫專權(quán)事屏》(圖1)可以佐證。其內(nèi)容寫唐玄宗時李林甫為相專權(quán)的故事。一堂四張,末張款作“翹南大兄大人正挽,雅璜丁寶楨。”鈐白文“清宮少保之印”、朱文“丁寶楨印”二方印。
黎庶昌是我國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學者、散文家,遵義沙灘人。他在散文創(chuàng)作、古籍整理及外交工作和教育改革方面都卓有成就。他的書法功力深厚,楷書法蘇米,參顏蘇筆意;隸書學《張遷碑》,老辣豪放,他任駐日公使時有許多墨寶留在日本,至今猶存。我館亦藏有其手跡,如《平遠村莊楷書橫幅》(圖2),墨筆楷書“平遠村莊”四字,可見其墨酣筆暢、勁挺有力,款署“庚寅冬日黎庶昌”,鈐白文“黎庶昌”、朱文“純齋”二方印。
被譽為“西南大儒”的鄭珍,是清代貴州著名學者、詩人。他雖把書畫視為余緒,但其作品卻是黔人的佼佼者。他一生精研小學,并留意搜集古代碑文拓片,這就為他的書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字體以小篆為本,兼長楷書、隸書、行草。篆書頗具金石味,“奇?zhèn)バ鬯?,罕與倫比”為其特點,如館藏《篆書十三言聯(lián)》,灑金紙墨筆聯(lián)文“攲器一滿便頃當念虧縱盈處伏,謙卦六爻皆吉須知益自損中來”,上款“筱季五兄大人屬”,下款“巢經(jīng)鄭珍學”,后鈐白文“鄭珍私印”、朱文“子尹”二方印;楷書字行橫扁,似隸實楷,故謂之“隸楷”;行草頗得蘇東坡的氣韻,信手寫來,無拘無束,館藏《行書贈胡長新柞蠶歌冊頁》(圖3)即如此,紙本行書寫自作柞蠶歌,原標題“胡生始至遵義蠶種黎平做歌”,歌文36行每行11、12字不等,款書“道光乙巳三月望,子午山人鄭珍”,后鈐“五尺道人鄭珍子尹”朱文長方印,標題和文末另有鈐印七枚;隸書用筆凝重瀟灑相間,用墨濃淡枯潤相繼,使人生發(fā)韻律之感,可在館藏《隸書蘇軾七言聯(lián)》中一窺。
莫友芝,字子偲,貴州獨山人。他是清代書法史上有地位的人物,陳云君《中國書法史論》一書說:“在求變初期,書法實踐卓然大家應數(shù)何紹基、趙之謙、吳大澂等人,而又有翁同龢、吳讓之、楊沂孫、莫友芝、曾熙、李瑞清以及吳昌碩等,或推波或助瀾于清朝后期,使書壇澎湃近百年?!蹦献瓡碗`書最具特色,兼擅行、楷。清代前期治篆書的,多半是學李斯和李陽冰,但莫友芝的篆書卻融會了百家之長,兼采各體之妙,把漢隸、魏碑乃至古璽印的刀法、布白都融入了篆書之中,運筆起落自然拙樸,轉(zhuǎn)折方圓大氣磅礴。經(jīng)過反復錘煉,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館藏《篆書七言聯(lián)》等皆可以一睹其風采,聯(lián)文“筆下紅山轉(zhuǎn)萬情,云中樓閣自陰住”,款作“仲武大兄大人屬,邵亭莫友芝”,下鈐白文“莫友芝”螭虺印、朱文“影山草堂”方印。他的隸書出于漢碑,深受《張遷碑》《乙瑛碑》和《石門頌》影響,并融入了篆書和魏碑的筆意,使得筆法生動自然,富有“金石味”,館藏的莫友芝《隸書屏》《七言隸書聯(lián)》(圖4)中可以尋到,該聯(lián)是為煦齋新建別墅作的楹聯(lián),聯(lián)文“入坐有情千古月,當窗無恙六朝山”,題款“煦齋司馬新構(gòu)別墅其水榭俯臨誰流面迎鐘阜尤為墅中極勝孫澂之大令為誦十四字余因隸書以為楹榜奉乞察正,同治太歲在辛未仲秋月,獨山莫友芝并識”,鈐白文“友芝私印”、朱文“郘亭眲叟”;楷書源于顏體、歐體,饒有金石之氣,如館藏《真書“明遠樂府”橫幅》;行書如高山流水,激越有聲,“怪石崢嶸,虎踞龍盤”,頗具無拘束之感,在館藏的數(shù)件行書橫幅中亦可見。
袁思韠,字錫成,號稚巖,癯道人,青樗散人,雙印齋主人,清朝貴州修文人。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舉人。例捐內(nèi)閣中書、保同知加鹽運使銜,分發(fā)廣西,先后入丁寶楨、鹿傳霖、張之洞幕。能文工詩,擅長書畫,精行草和正書,小楷特精美,為同治光緒年間以來黔之書法之首,為貴州著名書法家,館藏《行書書評軸》(圖5)為其佳品,筆法瀟灑出塵,內(nèi)容為評顏真卿和蔡京的書法及其為人,款書“厚庵一兄大人屬書,弟袁思韠”,鈐白文“袁思韠印”、朱文“錫臣”二方印。
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李端棻,字芯園,貴州貴筑(今貴州貴陽)人,同治進士,歷任學政、刑部侍郎等職。他是戊戌變法領(lǐng)袖人物、北京大學首倡者、貴陽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貴陽一中和貴州師范學校的創(chuàng)始人。官居一品,不僅是光緒皇帝的重要助手,也是大力倡導全國廣辦學校、推廣現(xiàn)代教育的先行者。善書。因他不以書名,存世作品很少。貴州省博物館藏有幾幅他的作品,其中《行書七言聯(lián)》(圖6)為其佳作。用灑金仿古宣紙為底,上聯(lián):圖書左右天香滿,下聯(lián):煙月高深地位清。上款作“藝林大兄大人屬”,下款“李端棻”,后鈐白文“臣端棻印”、朱文“癸亥翰林”二方印。
晚清著名的書法家、教育家嚴寅亮,貴州印江人,土家族,字碧岑,號弼丞,別號剩廣、剩庵、陽坡山民、陽坡居士。其書法雄強勁健,遠師王羲之,深得歷代大家精髓,其楷書雍容大度,體勢軒昂;行書瀟灑自如,無做作之態(tài),無險怪之筆。清朝皇家園林頤和園牌匾即為其所題。館藏《“論書”行書屏》(圖7)以行草寫“論書”一篇,內(nèi)容頗精辟,書法揮灑流暢,全堂二百余字,一氣呵成,款“壬戌臘八日,仲堅賢友屬書,弼丞嚴寅亮”,鈐白文“寅亮”、朱文“弼丞”二方印。
清末貴州還有兩名狀元書法家,有清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人,十二年(1886年)成進士,參加廷試(殿試)獲第一甲第一名,成為貴州省以狀元及第而奪魁天下第一人的趙以炯(圖8);還有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參加癸巳科鄉(xiāng)試,中舉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9年)被光緒帝“親筆御點”為戊戌科(恩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公派留學日本法政大學,是中國第一個以狀元身份留學之人的夏同龢(圖9)。他們的行楷聯(lián),字跡工整雋秀,貴州省博物館皆有收藏,亦反映出晚清貴州書法的一種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