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
世界縱有繁華三千,卻只有一個重慶。
一轉(zhuǎn)眼,直轄市重慶已經(jīng)20歲了。
20歲的她猶若一個火辣熱情的元氣美少女,有山水浩蕩的風貌、麻辣鮮香的街邊小面、紅油翻滾的火鍋、璀璨醉人的夜景……眾多個性鮮明的元素,為她吸引了數(shù)以千萬的游客。
20歲的她更是一座魔幻之城,上天入地的輕軌,是她獨一無二的標簽。
奇幻
神一般的輕軌,迷一樣的重慶。
作為最具重慶特色的交通工具,輕軌將“魔幻山城”的概念演繹得淋漓盡致。
一邊是陡峭的懸崖,一邊是高樓林立的繁華都市,中間流淌著滾滾江水,輕軌就這么穿行其間,這魔幻范兒帥爆了有沒有?
2號線李子壩站輕軌從大樓中穿行而過,震驚了全國。究竟是先有樓還是先有輕軌?讓人傻傻分不清楚。今年3月,這個站還火到了英國,《每日郵報》和《鏡報》紛紛報道了此事。
其實,這個站6樓是站廳,7樓是設(shè)備層,8樓是站臺層,刀郎不是瞎唱,真有??吭诎藰堑?路“汽車”。
有人說重慶輕軌自帶游樂園屬性,像坐過山車般,絲毫不夸張!
大彎快速急轉(zhuǎn),居民樓邊呼嘯而過,在峭壁懸崖和兩江燈火間蜿蜒。
同樣屬于2號線的大渡口平安站,輕軌在近90度的彎道行駛,讓你猶如坐過山車般刺激無比。
不管彎度有多大,它都能夠穿梭自如,來去如風。
美俊
重慶輕軌作為中國第一條單軌列車線路,將這座城市最美麗的地方串聯(lián)成體。它們上天入地、穿越樓房,是藝術(shù)的穿行者和山城風景的瞭望塔,被網(wǎng)友稱為最美的“城市觀光小火車”。
乘坐在輕軌之上,感受它從地下到空中,像蛟龍般忽而潛隱地下、忽而凌空飛架的壯觀氣勢。眺望窗外,看它跨過兩江,沿江蔓延,穿過樓道,在輕軌上觀最美的晨曦和夢幻的黃昏……一站一風景,每條線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你在輕軌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車外看你。
看輕軌翻高山,跨峽谷,穿樓房,一會遁地入洞,一會跨江上天,全球獨此一家。
開車行駛在輕軌立樁下,看到的卻是另一番風景。
高高的輕軌立樁,爬滿了綠蔥蔥的爬山虎,與街邊的黃桷樹相映成趣,讓人仿佛穿梭于山林之中,使夏日的燥熱一下子減少了許多。
當然,很少有人知道,輕軌立樁種植爬山虎,與一個人——渝北區(qū)人大代表郭曉亮很有關(guān)系。
經(jīng)常在輕軌下路過的郭曉亮一直感覺,輕軌立樁采用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有著粗壯的立體形狀,而冗長的橋面板、護欄更是強化了這種特征,使人群置身于混凝土包圍之中,并且設(shè)置較為密集,對行人的視野產(chǎn)生阻擋,使人產(chǎn)生一種壓抑感。
于是,郭曉亮提出《優(yōu)化輕軌立樁形象助推城市文化提升的建議》,希望輕軌立樁的規(guī)劃設(shè)計與重慶城市景觀系統(tǒng)規(guī)劃相結(jié)合,使其能夠自然地融入城市整體環(huán)境景觀,成為重慶一道具有“名片”性質(zhì)的風景線。
譬如,可在立樁身部種植如爬山虎一類的藤蔓植物,為其“美容”。于是,我們看到了如今這樣滿眼的綠。
郭曉亮還提出,可以進行涂鴉裝飾,展現(xiàn)重慶這座城市的時尚、朝氣、活力?;蛟S在不久后,我們將看到另一番風景。
便捷
從2005年6月18日軌道2號線一期工程正式運營算起,輕軌融入重慶人的生活已經(jīng)整整12年了。目前通車的4條線,覆蓋主城九個行政區(qū),為人們出行提供了相當大的便利。
上下班擠輕軌,成了重慶人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比起路面上的擁堵,更多的人寧愿選擇擠擠更健康。
你能想象,當初在最擁擠的3號線,全是6節(jié)車廂的時候,上班族擠輕軌的狀態(tài)嗎?有時得排10多分鐘的隊,等幾趟輕軌才能擠上去。如今,很多人都已搞懂,等下一班8節(jié)車廂,會輕松很多。6節(jié)變8節(jié),相當于提升了超過四分之一的運量。
這個變化和另一個人——市人大代表李英軍也分不開。
早在市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李英軍提出《關(guān)于加強對軌道交通高峰時期運營,進行安全管控以確保人身安全的建議》,希望相關(guān)部門采取預警措施,針對交通高峰時段,和有可能產(chǎn)生大量人流的時候,加強管理,引導和疏散人流,防范踩踏事故的發(fā)生,確保群眾安全,并盡快落實輕軌3號線增加兩節(jié)車廂,緩解運載壓力。
于是,號稱最擁擠的3號線部分車次從原來的6節(jié)車廂,變成了能裝載更多人的8節(jié),從原來需要推一把才能擠上3號線,到如今相對不那么擁擠的狀態(tài)。
同樣是3號線,很多人應該還記得,剛開通時嘉州路站外的情景:避開一段堵高峰,卻要花費更多的錢去打車或坐摩托車到單位,因為從嘉州站出來,沒有公交車。
市人大代表李秀敏深深了解市民的苦惱,早在2012年,她就提出建議,在距離軌道交通車站600米~1500米區(qū)域以內(nèi)的,增設(shè)自行車出租行,解決小區(qū)居民出行;在距離軌道站點1500米~3000米的距離范圍,配套設(shè)置區(qū)間小型交通車,方便市民換乘。
然后在今天,實現(xiàn)了軌道交通和公交站點的無縫銜接。
我們還看到,有更多的人大代表在為軌道交通獻智獻力:璧山區(qū)代表團在近幾年的市人代會上都提出全團建議,希望盡快開通軌道1號線璧山延伸段的建議,促成了1號線加快建設(shè),計劃在明年開通運行;巴南區(qū)市人大代表建議將軌道交通6號線延伸至南彭;南岸區(qū)人大代表建議將輕軌修到南山……
到2017年,輕軌通車總里程達到350公里,到2050年將有18條軌道線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