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上懸著一根竹鞭,告誡其要清正廉明,為民謀利。若是“官”魚肉百姓,為所欲為,那么竹鞭將會無情落下,給予懲罰。作為“官”,要謹記身負的責(zé)任,在行使權(quán)力的時候,唯有兢兢業(yè)業(yè),依規(guī)執(zhí)政,不做違法亂紀之事,法紀的“竹鞭”才不會落下。
劉佳賓/文張朝陽/圖
張靜江:懸賞救人
光緒二十年(1894年),后來的民國元老張靜江18歲。有一次他乘輪船去上海,船在路過蘇州平望鎮(zhèn)一處橋洞時忽然傾斜進水下沉,一時亂作一團。張靜江有幸得船主之助脫險,爬上沉船露出水面的頂棚,當(dāng)聽說船艙里還有人,他大聲疾呼:“誰能救出一人,愿賞大洋百元。”船上的人都知道張靜江說話算數(shù),紛紛下水救人。事后,張靜江如數(shù)發(fā)送賞銀。為答謝船主,他還每逢過年支付其賞錢兩百元,直到去法國為止。
默克爾:“A”到“Z”開頭解讀德國
德國總理默克爾近日通過《圖片報》給全體德國民眾發(fā)了封信,選取了以A到Z開頭的一系列詞語,闡述了自己心中的德國。在以“A”開頭的詞語中,默克爾選來條款一詞。她表示,德國基本法第一章第一款代表德國的基本價值觀——人的尊嚴不可侵犯。在以“I”開頭的詞語中,她選取了一個以“I”開頭的詞組來強調(diào)“對大屠殺的永久負責(zé)”的態(tài)度。在以“Z”開頭的詞語中,她選取的詞語是信任和團結(jié)等。專家指出默克爾通過這封信,巧妙地闡述了自己的政治觀,也是對德國民眾的一次宣傳教育。(來源:《中國剪報》)
兩首醒世詩
拜倫是英國的著名詩人。年輕的時候,他曾就讀于哈羅公立學(xué)校。在該校的學(xué)生中,有時會發(fā)生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不良現(xiàn)象。
有一天,一個膀大腰圓的高個子男生,攔住了一個矮他半頭的新生,蠻不講理地命其給自己擦皮鞋。新生斷然拒絕了無理要求,高個子男生惱羞成怒,一把揪住新生的頭發(fā),劈頭蓋臉地打了起來,嘴里還罵罵咧咧:“小兔崽子,我得先用拳頭好好開導(dǎo)開導(dǎo)你!”新生很有骨氣,盡管痛得呲牙咧嘴,卻不肯乞憐告饒。那些旁觀的學(xué)生,或者起哄嬉笑,或者冷眼相看,或者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tài)度一走了之。此刻,外表文弱的拜倫憤怒地吼了起來:“你到底還要打多久才肯罷休!”高個子男生看拜倫是個身單力薄的新生,就惡狠狠地說道:“你真是多管閑事!”拜倫做出了反抗的架勢,毫不畏懼地說:“讓我來忍受你的拳頭吧!”高個子男生聽到這出人意料的挑戰(zhàn),不禁愣住了,隨后羞愧地停住了手……
憤怒出詩人。第二天,拜倫將自己連夜趕寫的一首小詩,用“無畏者”署名,貼在了學(xué)校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園地》上:“假如有人用暴力欺凌新生,我們不挺身而出,因為我們不是新生;假如有人用暴力欺凌女人,我們不挺身而出,因為我們不是女人;假如有人用暴力欺凌老人,我們不挺身而出,因為我們不是老人;假如有人用暴力欺凌弱小,我們不挺身而出,因為我們不是弱??;假如有人用暴力奔我們而來,到了那個時候,還會有人為我們挺身而出嗎!”這首題為《假如不挺身而出》的小詩,在校園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共鳴。從那以后,學(xué)校里反抗暴力、主持正義的呼聲越來越高,幫助弱者的行為也日益增多,見義勇為逐漸蔚成風(fēng)氣。從拜倫的詩,不禁想到了德國新教牧師馬丁·尼莫拉1946年寫下的一首詩:“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chǎn)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chǎn)主義者;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后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此后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新教教徒;最后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焙髞恚@首懺悔的詩歌,像醒世的警鐘,被鐫刻在了美國波士頓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上。
拜倫與馬丁·尼莫拉的這兩首詩,揭示了一個真理:在很多時候,善之所以能夠征服惡,并不是因為壞人的良心發(fā)現(xiàn),而是因為好人的英勇無畏;惡之所以膽敢欺凌善,并不是因為壞人的強大囂張,而是因為好人的過度沉默。(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