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
高耗低效幾乎成了語文教學的一個魔咒,為何難以解除?或許,從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我聽過一位數學老師上《圓的面積》。老師先把圓切分重組為長方形,再從長方形的面積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最后運用公式計算不同圓的面積。一節(jié)課只教一個內容,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反復練習,教得少,學得透。反觀語文老師上任何一篇課文,從識字學詞到朗讀課文,再從逐段理解到內容概括,從詞句含義揣摩到文本情感體會,從主題歸納到寫法遷移、延伸閱讀,林林總總,幾十個教學點,平均兩分鐘就要完成一個教學內容。這就像一個人拿著電視遙控器,兩分鐘換一個頻道,40分鐘換了20多個頻道,看得眼花卻沒留下印象。這樣的教學只有流程,而無過程,學過了卻未必學會了。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不求教得完整,但求學得充分,不妨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聚焦課文的某個關鍵點,潛心會文,反復咀嚼,最終得其滋味,領悟讀與寫的秘妙。要知道,任何知識都需要一段消化理解的時間,都需要一個實踐轉化的過程,壓縮或者省略這個過程,必然造成“消化不良”,知識變成了沉重的負擔。何況,語文學習本身是一種語言的實踐活動,是生活經驗和語文經驗的累積過程。經驗,一定來自于個體的實踐經歷,而非純粹的理性認知。
我還看過一位體育老師上《立定跳遠》。他先給學生示范,再將動作分解為“下蹲、往后擺臂、起跳、快速往上擺臂”,逐個進行訓練;最后在地上畫了兩條線,一條是女生的合格線,一條是男生的合格線。學生一個一個跳,過了線的就去自由活動,沒過線的留下來重新訓練。兩輪之后,只剩下一個胖乎乎的女生,怎么跳都沒過合格線。這位體育老師再次從頭教起,盯著女生練習。大概練了二三十次,那個女生擺臂起跳,動作協(xié)調,一下子跳過了男生的合格線,邊叫邊跑著去玩了。不達目的不罷休,這就是體育老師的硬功夫!再看看我們語文老師教朗讀,一個學生讀得不太好,換一個,還是不滿意,再換一個。一直等到有個朗讀出彩的學生,立刻號召“像他那樣地讀一讀”。殊不知,那兩個沒讀好的學生,幾乎沒有得到任何點撥指導,不知道哪兒沒讀好,也不知道該怎么讀,沒有經歷一個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的轉變過程。教學的意義就在于讓學生經歷這樣一個改變的過程,沒有改變,真正的學習就沒有發(fā)生。于永正老師曾經教一個學生就一段文字連讀了10遍,那個“熊孩子”居然還是沒讀好。于老師鼓勵他說:“沒關系,10遍不行,咱讀第11遍!”最后,那個學生終于讀對了、讀好了。我相信,那個學生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于老師的這堂語文課。比讀得精彩更重要的,是過程,是經歷,是一步一步走過去的腳印。這個腳印,不僅僅是朗讀能力的發(fā)展,還有語文學習品格的形成。試問,一個連讀10遍都沒有成功的學生,還能堅持讀第11遍,需要何等的勇氣和毅力!頻繁地變換教學對象,使得那些需要教的學生失去了寶貴的鍛煉機會,失去了彌足珍貴的學習經歷。一顆沒有經歷風雨的種子,只能干癟而不能飽滿。
頻繁地變換教學內容,頻繁地變換教學對象,造成學生語文學習經歷的逼仄與錯失。聚焦核心內容,把時間還給學生,學得更充分;關注學習個體,把過程還給學生,學得更積極。經歷語文,才能生長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