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元英
【摘要】 新聞工作者對采訪對象進行采訪,是一種搜集新聞素材而采取的調(diào)查研究活動,更是新聞寫作的前提與基礎,所以每位新聞工作者都需要掌握這個能力。作為記者,除了能夠準確識別新聞熱點之外,還需要具備采訪技巧,否則即便是發(fā)現(xiàn)了珍貴素材,也會因為采訪失誤而被浪費。在實際的采訪過程中,記者很可能會被拒絕或者干涉阻撓,筆者認為這其實很大程度上與記者自身能力有關,所以本文嘗試分析記者從事采訪工作的過程中所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關鍵詞】 記者 新聞采訪 技巧
一、媒介的定位
首先需要確定媒體定位,明確市場以及受眾的需求。從對方角度考慮可以更易進行采訪。由市場營銷學中的市場定位借鑒到媒體方面形成媒介定位概念,主要是媒介如何滿足他人對信息的需求,搶占媒介市場,形成媒介風格的策之一。媒介定位等于確定傳播目標,其可以是傳播活動目標清晰化,涵蓋了市場、受眾以及風格等定位。媒介定為的外在誘發(fā)性因素是市場定位,媒介定位的潛在可能性是受眾定位,媒介定位的內(nèi)在必然性因素是風格定位。
1、市場定位。主要是媒介經(jīng)營者所發(fā)現(xiàn)的市場機會,并且通過充分研究分析后,確定目標市場的決策。當前傳媒業(yè)逐漸由原來賣方市場轉(zhuǎn)變?yōu)橘u方市場,所以市場定位等于將目標精確化,開展針對性的傳播。
2、受眾定位。其遵循的是受眾本位思想。與媒介本位相對立,是指受眾是大眾傳媒在信息傳播中的核心,出發(fā)點是維護受眾的根本利益,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所謂傳媒分鐘,就是從海量大眾中,根據(jù)不同的理解搭配組合受眾市場,從而滿足其同類群體需求。根據(jù)不同受眾,可以確定報道重心。
2、風格定位。當市場受眾被確定后,媒介需要及時形成自己風格才能夠持久的獲得受眾的支持。會由初期的可讀性逐漸轉(zhuǎn)變?yōu)槌墒炱诘谋刈x性,這也是受眾對其產(chǎn)生了強烈依賴感的現(xiàn)象,媒介在受眾內(nèi)心樹立了自己的穩(wěn)定風格,語言風格可以加強這種風格的形成。
二、用樂觀心態(tài)看待新聞采訪
媒體存在的最終目的是服務大眾。但是之所以在采訪過程中頻繁遇到被拒絕情況,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新聞的服務意識增強,全方位介入社會生活,導致所接觸的很可能是陰暗和更見不得光的地方,所以被個人或團體所地址,例如部分記者報道公開非法行為、產(chǎn)品質(zhì)量問題等等,這類新聞的采訪經(jīng)常會被拒絕,此外,記者如果在采訪過程中侵犯他人的名譽權(quán)和隱私權(quán)等,同樣會被拒絕。當前現(xiàn)代社會法律意識都較為強烈,所以普遍選擇拒絕回答的情況,而且發(fā)言人如果被采訪政治、金融等未確定的問題,也會選擇回避采訪。
但是最主要被拒絕的原因是因為所使用的采訪方式不合適,尤其是提問不當或者不合時宜都會使得被采訪人拒絕回答。而如果選擇了合適的采訪方式,則很可能會使得采訪對象如沐春風、妙語連珠。不僅是采訪技巧與方法,記者自身的人文關懷意識也決定了新聞采訪是否有一個好的開始。而且采訪被拒也很可能是因為選擇的采訪時間、地點不當所導致。例如農(nóng)民正在忙著趕著難得一見的晴天施肥,此時記者跑過去采訪,勢必會導致農(nóng)民的方反感。
三、采訪中開展有效提問的措施
1、采訪時需要避實就虛。如果重點都是事實上,那么采訪會索然無味甚至完全沒有收獲,如果能夠嘗試避實就虛的方式,很可能會取得較好的采訪效果和角度,因為從原本被采訪者并沒有在意的角度進行采訪,然后迂回回到最終的采訪目的上,很可能被采訪者一直都沒有認識到其所回答的就是原本不愿回答的內(nèi)容。
2、適當進行提問,注重提問的技巧。需要根據(jù)各人的差異進行新聞采訪,采訪方式要不拘一格,根據(jù)實際需求而定。1)把握主題。記者需要始終都圍繞采訪的主題進行發(fā)文,以求讓對方盡量減少題外話,如果談話偏離了主體,記者應當委婉巧妙的制止,不要是整個采訪結(jié)果與目的完全背離。2)適當使用啟發(fā)提醒。記者采訪盡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獲得完整的新聞素材,但是采訪過程中,盡量控制追問,但是可以采用適當啟發(fā)的方式。如果所采訪的對方屬于較為內(nèi)向、不善言談的類型,記者如果一再追問很容易導致采訪對象閉口不談。而如果使用啟發(fā)式的采訪方式,讓被采訪者與記者意見共鳴或者是產(chǎn)生反對意見,然后希望表達自己的意見,這些都會讓記者收獲大量的新聞內(nèi)容。3)要真誠的與被采訪者交流。整個社會都公認記者是不好惹的,但是如果記者本身認為自己高高在上,采訪的時候所使用的語氣也都是發(fā)文或者命令式的,自然會令對方方案,然后采訪局面變得很被動。所以記者在采訪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和藹親切的語氣,采訪發(fā)問的時候也盡量保持求教的態(tài)度,把被采訪人定位為知情者和當事人,而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問路人和求知者,只有這樣,才能夠確被采訪對象能夠非常配合采訪,并且認真回答記者額提問。
總結(jié):在實際的采訪過程中,所應用的技巧方式還有很多,技巧能否被適當?shù)膽茫@本身就是對記者自身的考驗,只有確保在實際的采訪過程中將這些技巧充分的應用到其中去,才能夠保持與被采訪對象之間形成平等通暢的溝通渠道,進而最快的獲得最佳的采訪素材,從而制作出優(yōu)秀的節(jié)目。
參 考 文 獻
[1] 秦利華.記者采訪取得材料之證據(jù)能力問題研究[J].西南政法大學.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