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xué)禹
又逢清明。風(fēng)和日麗,萬物清明。我的心境卻難以與眼前這明媚的春光相融——清明這個特殊的日子讓我想起了剛剛隨無常而去的奶奶。
自然要去為奶奶掃墓。進入郊區(qū),便見到一隊隊大人小孩,拎著香燭紙錢,顯然也是去祭奠親人。可那些孩子,全無哀愁,一個個嬉笑打鬧,充滿了假日郊游的歡愉。這讓我心中平添憋悶,正如漂泊異鄉(xiāng)的馬致遠驀然見得“小橋流水人家”,愁緒更添三分。
進入墓園,青煙繚繞,時有哀聲傳來。春日的艷陽卻像那些不知好歹的孩童,歡快地潑灑著銀絮。此時本該霪雨霏霏——這不應(yīng)景的陽光!
燒紙錢是掃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持著火棍,撩撥著火堆,呆呆地望著火勢漸旺,紙錢由黃變黑,旋又化成灰燼飛旋升騰,最終隨風(fēng)四散而去。多希望它們能飛過奈何橋,飛到奶奶的身邊??上д绺唪闼鶎懙哪菢樱骸叭松芯祈毊?dāng)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逼鋵崳瑢κ湃サ南热宋覀兏咀霾涣耸裁?,燒紙錢也不過就是聊以自慰罷了。我們對先人逝去的不舍或歉疚也許會隨紙灰而去,但這對逝者又有什么意義呢?想到這些,那隨風(fēng)飛散的紙灰與思念似乎又飄了回來,飄入我的心房,演化成奶奶的音容笑貌,凝成我的串串淚滴。
世事無常,雖說老人故去是必然之事,但我等凡夫如何有莊子“視死如歸”的豁達?對奶奶的思緒無處排遣,我漸漸陷入悲思的深淵,如遁入“無常的火宅”中了。
總有些極不識趣的孩子,即使在這肅穆的祭掃活動時,仍在頑皮地四處追逐,襲擾著我的思緒。忽見一老翁,跌跌撞撞地追著孩子,孩子跑累了,就回頭撲入老翁懷中,親熱地蹭來蹭去,老翁原本掛著淚痕的臉,漸漸舒展開來,對后輩的疼愛之光穿透了陰霾。
眼前的這幕場景真的很熟悉,奶奶生前也是經(jīng)常與我嬉鬧。其實,很多老人都是喜靜怕動的,他們開心正是因為我們的快樂——兒孫的歡樂是老人最大的幸福。奶奶一生節(jié)儉,略有些積蓄就會給兒輩、孫輩買東西。兒孫長大了,不肯要她的物品,還會給她買這買那,她卻一概不收,即便臨時收下,最終還是會回贈給我們。我記得奶奶臨終時的遺言:“不得鋪張,早點下葬,不要想我?!薄先思幢阍谂R終時,依然一如既往地為后代著想!
當(dāng)時只道是尋常。如今細細品味,驀然覺出此言的摯誠與超脫。其實那兩句詩“人生有酒須當(dāng)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也許是被我誤解了,它要表達的并非對逝者的無奈,而是要生者對無奈的死亡處之釋然,從“無常的火宅”中跳出,積極樂觀地面對現(xiàn)實生活……
抬眼望,陽光漸漸變得明麗可愛,孩童的笑鬧亦變得清新可人。
【簡評】
清明,是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我們常會在此日祭奠先人;清明,又是一個迎新的日子,我們常會郊游踏青。其實,紀念先人,并非讓我們沉浸在哀痛之中,而是要我們快樂地生活,以告慰先人,因為每一位逝者都希望他們的后人幸??鞓?!這是這篇文章所表達的主題,其實也應(yīng)當(dāng)成為我們每個人時刻努力遵循的原則。
(指導(dǎo)老師:王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