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后真相時代第一步:
主流意識往往能主導大局,為蹭上熱點,有話語權的野生科普君、微博大V、偽權威機構等往往不是探求真相,而是忙于給庸常觀點和回鍋雞湯貼上“新鮮上市”的標簽,抓緊售賣。
洪晃曾經在博文里這么調侃自己,朋友聚會說到當時的新書《世界是平的》,她隨口拿《紐約時報》上看過的書評說了幾句,“震驚四座呀!”其實,書,她壓根兒沒看過。在后真相時代,本質并不是最重要的。
1980年代,還是文學青年的毛雨(化名)在南方出的一本文學刊物上看了一篇小小說,內容是:在一個文學沙龍,人們喜歡高談闊論,且喜歡引用名人名句,以證實自己所言不虛。某次,某人和一文友辯論時,引用了美國文學家威爾切曼的一句話,讓文友啞口無言。過后,有人問他威爾切曼是誰,他苦笑著回答:“哪有什么威爾切曼,是我隨口瞎編的?!?/p>
后來的一段時間,“威爾切曼”成了沙龍里的一句調侃。
毛雨承認,他不是愛趕時髦的人,“BP機快臭街了,我才配一個,還是數(shù)字的;哥兒們同事都有手機了,我才買了一個摩托羅拉的。”至于博客呀、微博呀、QQ呀、微信呀啥的,他也是別人熱過頭后,他才有的。
作為曾經的文學青年,毛雨糾正,“我不算啥文學青年,我只是看,從不寫,沒那個才氣。”他年輕時給一局級領導當秘書,領導退休前,把他安排到下屬一單位任正職?!霸儆袃扇?,我就該退了?!蓖肆瞬皇侵竿诵荩峭司佣€,給后邊的年輕人讓位置。毛雨今年53歲了。
但他一點沒失落感,他覺得自己有營生可干,且已經干起來了。
后真相時代第二步:
主流觀點一拋出,人們并不滿意,知情人、鍵盤俠、陰謀論者要將劇情推向進一步的“真相”,讓大家看后深吸一口氣:原來是這樣!所謂反權威的獨立思想,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偽獨立罷了?;谑录庾x之外的“再解讀”,也并沒有讓我們離真相更近一步。
毛雨有一個博客,“后來博客微博連上了,要不還得弄個微博?!庇幸粋€微公號、一個頭條號。有這幾樣東西,他覺得自己以后的生活會很豐富。他的博客建于3年前,“博客訪問5萬多,現(xiàn)在每天點擊量都有幾十次,有時更多。微博點擊量比博客要好?!背龅离m晚,但毛雨對戰(zhàn)績比較滿意。他覺得自己還是過去的自己,對時尚的感知和使用慢幾拍,“微公號火了,我才弄博客;頭條號火了,我才弄微公號;頭條號火遍天了,我剛剛有。”
好在他已鼓搗出了門道,“熱點,奔熱點去?!彼拿恳黄∥幕蜷L文先發(fā)在頭條號,再放微公號上,最后扔進博客,同時微博上也有了。
毛雨已基本把工作交給繼任者了,個人時間比兩年前多了很多。
他的基本套路是:每天花很多時間瀏覽新聞,“一般只看標題,不看內容?!弊约河X得是熱點的,大致掃一眼,想都不想就開始敲字。“過去寫作還講究個構思和立意,現(xiàn)在哪管這個,邊敲字邊琢磨?!彼拿科W文都是這么敲出來的?!袄蠈嵳f,文筆呀、深度啊,就那么回事兒。”之所以還有一些點擊量,他承認,“我就是問,疑問、質問、反問、詰問,我用問號最多。”
他還真統(tǒng)計過。2016年初,網上有不少質疑東北經濟、環(huán)境和東北人的文章,作為土生土長的東北人,毛雨發(fā)長文反擊,“沒時間仔細考量,就是針對埋汰東北的說法一一反駁。”他承認,反駁時未必用什么邏輯,你質問、反問就行。那篇網文2000多字,“好家伙,用了百余個問號。”
然后呢?“沒然后,你不能糾纏一件事,那么多熱點,夠你忙乎的?!彼钩?,有時也看走眼?!澳阋詾槭菬狳c,可沒熱起來。”最典型的是林丹出軌。毛雨第一時間發(fā)了幾條微博,點擊量挺高,但事件沒熱起來。
毛雨有一句話,不像開玩笑,“不知你有沒有感覺,你有一堆想法,不管好壞,你只要一說出去,還有那么多人點擊你,心情就老痛快了。”
看他的博客、微博和微公號,僅僅2016年,他發(fā)的百余篇網文幾乎涉及當年所有社會大熱點,比如,小李子獲奧斯卡影帝、科比退役、魏則西事件、女子虎園下車、洪荒少女傅園慧、中國女排奪冠、王寶強離婚、林丹出軌。當然,涉及的中熱點、小熱點,甚至自創(chuàng)的熱點就更多了。
后真相時代第三步:
吃瓜群眾最萌萌噠了,純粹圖個熱鬧,昨天說附議,今天來辟謠,點蠟燭、轉大V都是他們;中國網民最忙碌,早上睜開眼到晚上鉆被窩,都在“批閱奏章”,大事件下來一句“到此一游”才是正經事。真相?能借紛紛擾擾抒發(fā)點生活的小郁悶小牢騷,才是真相。
看毛雨的網文,無外乎三類:黑;白;鬧。
所謂黑,就是評論負面事件。說“評論”是好的,其實就是不帶臟字、情緒飽滿地罵,比如對魏則西事件,他的網文跟很多網文一樣,罵百度,罵那些坑人的民辦醫(yī)院。所謂白,就是錦上添花,比如中國女排奧運奪冠,他的網文是極盡贊美之詞,把郎平等夸得是“狗血噴頭”。所謂鬧,就是針對文體事件了,怎么褒貶都不會出問題,嬉笑怒罵都可以。
有一篇網文,毛雨用一個極快的動作給忽略過去了。但大體能看清,是關于虎園女子下車的。為何忽略?或許,毛雨跟那時大多數(shù)網友一樣,不分青紅皂白,對女子大加撻伐,過后發(fā)現(xiàn)與事實相去甚遠……
談到事實,不得不涉及其與網文觀點、立場的關系。毛雨思忖一會,不太連貫地說:“我這樣想,擱在以前,在媒體上發(fā)聲的都是極少數(shù)人。那時在報刊上發(fā)文章多難?。∧憔驼f我,當年不敢寫,就是怕不能發(fā)表?,F(xiàn)在不了,有自媒體了,你只要愿意,就可以表達。問題在于,你發(fā)在網上的那些東西,說到底還是讓人看的,看的人越多越好。你怎么辦?一個熱點出來了,你等???等到事實真相全出來你再寫?那都晚三春了。得盡早啊,第一時間,那邊新聞剛出,這邊你的網文就得上去?!?/p>
毛雨管這活兒叫“賣海鮮的,賣的就是一個新鮮勁兒。”他舉女子虎園下車為例,“新聞剛出來,罵她的網文就貼出來了,大家都這樣?!?/p>
這說的其實是新聞與觀點、立場的關系,不是事實與觀點、立場的關系。在這個以吸睛為目的的聒噪年代,新聞已不等于事實。非事實或局部、碎片化事件型新聞加上人們急于發(fā)聲,網絡世界便情緒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