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叢梅+樊恒明
胡蘿卜,又名紅蘿卜,原產于歐洲,大約在唐代經由西域傳入我國,由于古代中原人稱西域民族為胡人,所以就把這種蔬菜稱為胡蘿卜。胡蘿卜是一種質脆味美、營養(yǎng)豐富的家常蔬菜,含糖類、脂肪、揮發(fā)油、胡蘿卜素、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花青素、鈣、鐵等營養(yǎng)物質,素有蔬中佳品“小人參”之稱。中醫(yī)認為胡蘿卜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補肝明目、清熱解毒、壯陽補腎、降氣止咳等功效,可用于腸胃不適、便秘、夜盲癥、性功能低下、麻疹、百日咳、小兒營養(yǎng)不良等病癥。在眾多胡蘿卜中,河南延津胡蘿卜知名度最高,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2009年,延津胡蘿卜獲得農業(yè)部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登記,成為河南省首批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
延津胡蘿卜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據史料記載,延津縣種植胡蘿卜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明朝時即為貢品。明朝萬歷年間,延津大旱,糧食大面積減產,老百姓苦不堪言。恰逢當年各地向朝廷進貢之際,延津縣令整日愁眉不展。當朝吏部尚書李戴(延津縣東街人)得知家鄉(xiāng)災情后,讓延津縣令入京進貢一車當地生產的胡蘿卜。李戴用心找名廚烹制后,獻于皇上和后宮娘娘品嘗,皇上嘗后贊不絕口:“久食山珍海味,竟不知中原竟有如此佳品!”“延津雖無糧,胡蘿卜足矣!”從此,延津胡蘿卜作為朝廷貢品名揚天下,李戴敬獻胡蘿卜免皇糧的故事也流傳至今。為紀念李戴,延津人民仍在年年祭掃城東的李天官(后人尊稱李戴為天官)墓碑。
延津縣具有優(yōu)良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地處豫北平原黃河故道,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地下水資源豐富,土層深厚,易于耕作,且無工業(yè)“三廢”污染,農業(yè)生產條件得天獨厚,非常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盛產小麥、棉花、花生、胡蘿卜。延津胡蘿卜的主產區(qū)延津縣小潭、新安、榆林、塔鋪、石婆固等鄉(xiāng)鎮(zhèn),地理位置獨特,土、肥、水以及氣候條件非常適宜胡蘿卜生長。土壤為黃河沖積母質,沙壤土,土壤質地疏松,有機質含量高,氮磷鉀和微量元素豐富,非常適宜胡蘿卜肉質根的膨大與良好品質的形成。該區(qū)域光熱資源充足,生長期降雨適中,排水條件好,肉質根膨大期不澆水、不淹根,肉質根不分叉,無裂痕。得天獨厚的自然生產環(huán)境,加上優(yōu)良品種,造就了延津胡蘿卜短縮莖突出、枝葉少、肉質根大、個體圓潤、尖削度小、外表光潔、色澤鮮艷、口感甜脆等特點。延津胡蘿卜除具有一般胡蘿卜的營養(yǎng)成分外,其蛋白質、糖類和維生素的含量均較高,經河南省農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檢測,延津胡蘿卜蛋白質含量達1.14%,可溶性總糖為6.09%,維生素C為130毫克/千克,維生素E為0.77毫克/千克。
如今,“延津無糧”早已成為歷史,但是延津胡蘿卜的輝煌一直在延續(xù),先后獲得了“無公害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河南名牌農產品”等稱號。目前,延津縣種植胡蘿卜10多萬畝,總產量60多萬噸,暢銷全國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區(qū),每年為農民帶來4億多元的收益。小小胡蘿卜,已“長”成大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