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茵茵,牛爭平
·經(jīng)驗交流·
滲透性脫髓鞘綜合征合并寰樞椎半脫位1例觀察
陳茵茵,牛爭平
滲透性脫髓鞘綜合征是一種臨床上罕見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脫髓鞘疾病,快速糾正低鈉血癥是其主要誘因。該病與寰樞椎半脫位均可導致四肢肌力減退及不同程度的神經(jīng)功能障礙。本文分析1例我院收治的反復出現(xiàn)低鈉血癥,同時患有滲透性脫髓鞘綜合征合并寰樞椎半脫位的病人,分析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及其可能機制,并對滲透性脫髓鞘綜合征進行簡要概述。
滲透性脫髓鞘綜合征;寰樞椎半脫位;低鈉血癥
滲透性脫髓鞘綜合征(osmotic demyelination syndrome,ODS)是一種罕見、散發(fā)的急性非炎性中樞脫髓鞘性疾病。Adams等于1959年首次提出腦橋中央髓鞘溶解癥(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指出脫髓鞘病變累及腦橋中央部;1962年發(fā)現(xiàn)脫髓鞘病變還可累及腦橋外其他部位,如殼核、尾狀核、丘腦、小腦等部位,稱為腦橋外髓鞘溶解癥(extra pontine myelinolysis,EPM)。兩者統(tǒng)稱為ODS,可同時發(fā)生也可單獨存在,由于病變累及部位不同其臨床表現(xiàn)不相同,主要為假性球麻痹、四肢遲緩性癱、意識障礙等不同程度的腦部疾病及帕金森綜合征,由于臨床癥狀與影像學表現(xiàn)不同步,故易漏診、誤診,導致病人遺留嚴重的永久性神經(jīng)病變甚至死亡[1]。
寰樞椎半脫位(atlantoaxial subluxation)也稱寰樞椎旋轉性不穩(wěn)定,是上頸椎常見損傷,由于寰樞椎位置特殊,緊鄰椎動脈、延髓、頸神經(jīng)和頸上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因此其半脫位多可影響上述組織而引起各種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是確診寰樞關節(jié)脫位的主要依據(jù)[2]?,F(xiàn)報道我院收治的滲透性脫髓鞘綜合征合并寰樞椎半脫位1例,分析其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探討其可能機制,提高對疾病認識,以預防該病發(fā)生。
病人,男,60歲。主因“四肢無力11個月,言語含糊10月余”入院。病人于2014年7月30日晨起后,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四肢無力,走路拖沓,頭暈,不伴發(fā)熱,無打噴嚏、流鼻涕,自服“感冒藥”后無緩解,并出現(xiàn)腹部不適,飲食、睡眠差,當?shù)卦\所以“感冒”靜脈輸液治療,予“多譜立酮”治療腹部不適,四肢無力仍未見好轉,并逐漸加重,不能行走。2014年8月4日于當?shù)乜h醫(yī)院行頭顱CT檢查,未見明顯異常,查血鈉低,予補鈉治療(具體不詳),四肢無力較前略有好轉,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38.2 ℃,并出現(xiàn)意識障礙,煩躁,嗜睡。于2014年8月5日轉至北京武警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中途意識好轉,可扶走,入院查體:神清語利,查體合作,粗測聽力下降,軟腭活動度可,咽反射存在,四肢肌力5-級,左側跟膝脛試驗欠穩(wěn)準,雙側肢體深淺感覺對稱存在,雙側肢體腱反射(±),雙側Babinski征(+)?;灒衡?.37 mmol/L;鈉103 mmol/L;顱腦CT示:雙側大腦半球多發(fā)腦梗死,未見出血灶。予糾正低鈉血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jīng)等治療,四肢無力癥狀、精神狀態(tài)較前明顯好轉。2 d后突然出現(xiàn)煩躁且逐漸加重,胡言亂語,反應遲鈍,數(shù)字失認,定向力、計算力差,四肢亂動,予抗病毒、激素沖擊治療1 d~2 d后較前略有改善。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緘默癥,閉鎖狀態(tài)(四肢完全癱瘓,雙側面癱,流口水,二便失禁),繼續(xù)激素治療,加服美多芭改善肢體活動,對癥支持治療,病人逐漸好轉,四肢力量較前恢復,但仍行走困難,走路前撲,動作刻板,翻身困難,雙側肢體感覺減退,舌僵,構音障礙,語速減慢,聲音嘶啞等椎體外系癥狀。相關輔助檢查:頭顱MRI(2014年8月8日):因病人躁動不安,圖像偽影明顯;DWI未見異常高信號;MRV未見明顯異常。腦電圖(2014年8月15日)示:輕度異常(合作欠佳,供參考);頭顱DWI(2014年8月21日):腦內未見明顯異常高信號。頭顱MRI+DWI(2014年9月2日):顱底凹陷,幕上腦室系統(tǒng)輕度擴張,頸2~頸5椎體水平脊髓變細伴中央管擴張。診斷為“腦橋中央髓鞘溶解、腦梗死、低鈉血癥”,于2014年9月6日出院。2014年10月3日再次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38.3 ℃,四肢無力,不能行走,嗜睡,煩躁,就診于北京市豐臺醫(yī)院,化驗:鈉121.3 mmol/L,鉀4.63 mmol/L,氯90 mmol/L,白細胞12.6×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6.9%,予補充氯化鈉治療,血鈉恢復正常,肢體力量恢復,可自行行走,為進一步查明反復低鈉原因,于內分泌科監(jiān)測出入量,證實病人飲水過多,致尿鈉排泄過多,診斷抗利尿激素分泌不當綜合征(SIADH),囑病人控制飲水量。病人院外繼續(xù)口服激素、奧拉西坦,巴氯芬片治療,于2014年12月自覺痊愈,停藥。2015年1月出現(xiàn)雙下肢震顫,僵硬,繼續(xù)口服奧拉西坦,巴氯芬片,未見好轉,同時又出現(xiàn)雙上肢震顫。2015年4月8日就診于我科門診,予美多芭、欣可來、鹽酸乙派立松(妙納)治療,癥狀較前好轉。2015年5月受涼后再次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38 ℃以上,雙下震顫加重,四肢無力,行走不能,于2015年7月2日收入我科。既往慢性胃炎30余年,未規(guī)律治療;否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梗死病史。吸煙30余年,平均每日1包,戒酒10余年。入院后監(jiān)測生命體征平穩(wěn),查體:體型消瘦,雞胸,頭向左側歪斜,神志清楚,構音障礙,查體合作。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2.5 mm,光反應靈敏,眼球各項活動自如,無眼震,伸舌右偏,舌僵。頸抵抗(+),右下肢肌力Ⅳ級,余肢體肌力Ⅴ級,四肢肌張力高,腱反射減弱,左側病理征(-),右側病理征(+),L3~L5棘突右側壓痛(+),右下肢沿坐骨神經(jīng)走形壓痛(+)。右側肢體膝關節(jié)以下痛溫覺較對側弱。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109 g/L;血清總蛋白61 g/L;鈉123 mmol/L;氯86 mmol/L;B型鈉尿肽前體509 ng/L;甲狀腺功能FT3:2.75 pmol/L;FT4:10.38 pmol/L;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320.2 μ/mL;血清促甲狀腺素2.11 μIU/L;初步診斷:腦橋中央髓鞘溶解癥、電解質代謝紊亂、低鈉血癥、帕金森綜合征、慢性胃炎。
診療經(jīng)過:予3%氯化鈉400 mL,持續(xù)24 h泵入,糾正低鈉血癥,2 d后復查鈉140 mmol/L;氯103 mmol/L;恢復正常,停3%氯化鈉,并監(jiān)測電解質變化,6 d后發(fā)現(xiàn)血鈉再次降低。予對癥支持治療,同時尋找反復低鈉血癥原因?;灒浩べ|醇(08:00)>1 750 nmol/L;皮質醇(16:00)>59.42 nmol/L;皮質醇(24:00)>1 750 nmol/L。予甲潑尼龍50 mg補充治療,2 d后復查:3次皮質醇結果分別為:23.32 nmol/L,49.36 nmol/L,26.19 nmol/L,不排除垂體前葉功能減退,進一步化驗: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0.26 pmol/L,促黃體生成素(LH)7.88 mIU/mL;促卵泡生成素(FSH)10.25 mIU/mL;需進一步行垂體MRI。頭顱MRI:寰枕關節(jié)半脫位,伴枕骨大孔變窄,相應水平脊髓受壓變細,頸椎椎管狹窄;腰椎MRI:L3~S1椎間盤突出,腰椎骨質增生,腰椎椎管狹窄,L2~S1雙側椎間孔狹窄,腰椎椎體左側彎。基于病人病情及家屬意見,建議其于上級醫(yī)院進一步行寰樞椎復位手術。出院診斷:滲透性脫髓鞘綜合征、腦橋中央髓鞘溶解癥合并腦橋外髓鞘溶解癥、腦性鹽耗綜合征、輕度貧血、慢性胃炎。
1959年Adams等首次描述CMP是在長期酗酒和營養(yǎng)不良病人中發(fā)現(xiàn),1982年發(fā)現(xiàn)CPM和快速糾正低鈉血癥相關。CPM和EPM有相同的致病機制,由于各種原因所致體內滲透壓急劇改變,導致腦細胞脫水,繼發(fā)脫髓鞘改變,病灶均為雙側對稱性受累。臨床第1期由低鈉血癥引發(fā)的腦病,且隨低鈉血癥糾正而改善,并很快進入第2期,CPM主要表現(xiàn)為吞咽困難、構音障礙、四肢癱瘓和閉鎖綜合征;EPM表現(xiàn)為緘默癥、肌緊張、共濟失調和各種運動障礙,如肌張力障礙、姿勢性震顫、舞蹈癥和震顫麻痹[3]。病灶在CT上表現(xiàn)為腦橋中央或腦橋外病灶處的低密度影,但MRI可較好反映病灶的數(shù)量和程度,多在發(fā)病后1周~2周才可在MRI上顯示,呈長T1、長T2異常信號影,未見強化,DWI呈高信號改變[4]。多數(shù)病人預后差,死亡率高,少數(shù)存活者遺留痙攣性四肢癱瘓等嚴重神經(jīng)功能障礙。
本病例病人體型消瘦,既往慢性胃炎30余年,化驗示輕度貧血,血清總蛋白低,處于長期營養(yǎng)不良狀態(tài),起病時處于空腹狀態(tài),出現(xiàn)四肢無力,頭暈,腹部不適癥狀,考慮由低鈉血癥引起,隨后出現(xiàn)不明原因發(fā)熱,意識障礙,懷疑低鈉血癥加重。轉至北京武警醫(yī)院時,首次化驗血鈉103 mmol/L,補鈉治療過程中癥狀一過性好轉,之后迅速出現(xiàn)意識障礙,閉鎖狀態(tài),緘默癥,隨激素沖擊治療逐漸好轉,四肢力量恢復,但椎體外系癥狀明顯,動作刻板,肌張力增高,不能翻身,雙側肢體感覺減退,構音障礙。糾正低鈉血癥過程中出現(xiàn)神經(jīng)精神癥狀,且先后出現(xiàn)閉鎖狀態(tài)和椎體外系癥狀,考慮同時發(fā)生OPM和EPM,而且營養(yǎng)不良也是ODS的危險因素。頭顱MRI未見腦橋部和腦橋外異常信號,但因當時病人煩躁,不能配合,結果不完全可靠,給予激素沖擊治療后,癥狀較前略有好轉,考慮ODS診斷。
低鈉血癥常繼發(fā)于消化系統(tǒng)疾病、腎臟疾病、腺垂體病變、惡性腫瘤等,部分惡性腫瘤病人甚至以低鈉血癥為首發(fā)癥狀[5]。該病人外院已完成全身PET-CT檢查以排除惡性腫瘤可能;腺垂體即垂體前葉,分泌促甲狀腺激素、促腎上腺皮質醇激素、促性腺激素等促激素,該病人TSH、LH、FSH均未見減低,僅ACTH分泌明顯減低,不支持腺垂體病變,需行垂體MRI進一步排除;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頑固性低鈉血癥,且補鈉困難,考慮可能與消化系統(tǒng)疾病、飲食差有關,也可能存在腦性鹽耗綜合征(cere bral salt wasting syndrome,CSWS),CSWS的臨床特點是低鈉血癥(血清鈉<120 mmol/L),排鈉過多(無法阻止鈉鹽由尿大量流失),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下降,B型鈉尿肽升高,對補充鹽分反應良好,認為可能與腦功能失調有關[6]。該病人存在上述典型臨床特征,因此CSWS導致反復低鈉血癥的可能性大。在我院治療期間,行頭顱MRI檢查,T1WI、T2WI未見腦橋部異常信號,DWI可見腦橋中央部稍高信號(見圖1)。未見典型頭顱MRI表現(xiàn),可能與已發(fā)病11個月有關。同時發(fā)現(xiàn)該病人合并寰樞椎半脫位(見圖2),不排除四肢活動障礙等癥狀由寰樞椎半脫位壓迫頸髓所致。
ODS是神經(jīng)內科一種不常見疾病,該病重在預防,一旦發(fā)生無特效治療方法。臨床上常見誘因為快速糾正低鈉血癥,CPM預防首要提高相關科室醫(yī)生對該病的認識,CPM有3個危險因素:就診時血鈉水平、低鈉血癥持續(xù)時間及糾正速率。臨床中遇到低鈉血癥時,切忌迅速補鈉,建議補鈉每24 h不超過8 mmol/L,嚴格限制液體量,酌情予以利尿劑輔助治療并密切監(jiān)測血鈉值,防止髓鞘溶解發(fā)生;糾正血鈉過程中應嚴密觀察病人神經(jīng)系統(tǒng)臨床表現(xiàn)及體征,一旦出現(xiàn) EPM典型臨床表現(xiàn),及時完善頭顱MRI尋找相關證據(jù),早期予以激素、高壓氧、免疫球蛋白等治療,可改善其預后[5,7]。
圖1 頭顱T1WI、T2WI未見腦橋部異常信號,DWI可見腦橋中央部稍高信號(箭頭所示)
圖2 頭顱MRI矢狀位可見寰枕關節(jié)半脫位,伴枕骨大孔變窄,相應水平脊髓受壓變細,頸椎椎管狹窄
[1] 黃祺,卜瑞芳,程海燕,等.低鈉血癥糾正時誘發(fā)滲透性脫髓鞘綜合征1例[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16,42(2):126-128.
[2] 趙龍輝,趙鎖玲,高秋紅.寰樞椎半脫位的三維診斷及治療[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8,6(16):4-6.
[3] Rizvi I,Ahmad M,Gupta A,et al.Isolated extra pontine myelinolysis presenting as acute onset parkinsonism[J].BMJ Case Reports,2012,2012(oct11 1):2553-2560.
[4] 王武華,鄧小純.腦橋中央髓鞘溶解癥1例[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6,14(3):369-371.
[5] 楊洋,陶濤,黃駿,等.腦橋外髓鞘溶解癥合并中央型肺癌1例[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16,42(5):318-319.
[6] 雷德強,趙洪洋.中樞性低鈉血癥[J].中國臨床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08,13(1):55-58.
[7] 陳魯魯,辛秀峰,費建林,等.重癥滲透性脫髓鞘綜合征2例報告并文獻復習[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16,42(5):314-317.
(本文編輯薛妮)
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太原 030001),E-mail:nzp105@sina.com
引用信息:陳茵茵,牛爭平.滲透性脫髓鞘綜合征合并寰樞椎半脫位1例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8):1019-1021.
R744.5 R255
C
10.3969/j.issn.1672-1349.2017.08.039
1672-1349(2017)08-1019-03
2016-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