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的問題
      ——從洪子誠編寫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說起

      2017-05-25 02:31:54鄭立峰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玉林537000
      名作欣賞 2017年14期
      關鍵詞:臺港當代文學華文

      ⊙鄭立峰[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的問題

      ——從洪子誠編寫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說起

      ⊙鄭立峰[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中國當代文學學科研究體系是不完備的,以洪子誠編寫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為例,我們看到這個學科研究的完整性之缺失,一是需對文學性與歷史性融合的問題做進一步的研究,二是對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的空間——港澳臺文學與中國內(nèi)地文學的整合,特別是對臺灣文學的歷史、地域的特殊時空有待深入研究。

      歷史性 文學性 臺灣文學

      首先,最重要的問題是洪子誠還未能真正徹底地處理好歷史性與文學性的關系?!氨緯闹攸c不是對這些現(xiàn)象的評判,即不是將創(chuàng)作和文學問題從特定的歷史情境中抽取出來,按照編寫者所信奉的價值尺度做出臧否,而是努力將問題‘放回’到‘歷史情境’中去審察?!边@說明了作者偏重于歷史性(這個觀點非常好,現(xiàn)在很多學者都是持這種“文學史首先是歷史觀”)。然而,作者在給錢理群的信中說:“這種‘價值中立’的‘讀入’歷史的方法,能否解決我們的全部問題?……如果不是作為文學史,而是作為文學史,我們對值得寫入‘史’的文學的依據(jù)又是什么?如果說文學標準、審美標準是必要的話,那么,我們的標準又來自何方?在這種情況下,‘歷史還原’等等,便是一句空話。”作者的矛盾與困惑也正是我們當代許多批評家與理論家的矛盾與困惑。正如洪子誠所說,如果不把歷史考察與敘述重心放在對文學作品與現(xiàn)象的價值評判上,那么文學史的標準何在?最終只能依靠主觀性來做出我們的選擇和判斷。相反,陳思和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則注重文學潛在歷史的挖掘。我們則認為,潛在歷史與顯現(xiàn)歷史應并重考慮,潛在歷史或許在當時未能形成較明顯影響,但審美價值在后世仍能體現(xiàn)其地位。因此,編史不僅要“靠近歷史”,而且應具有歷史的前瞻性。

      程光煒先生也建議我們把當代文學研究“轉(zhuǎn)向”歷史。20世紀80年代初,高校中文系《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課程設置,采取的是“分別對待”的“政策”:現(xiàn)代文學被稱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而當代文學則命名為“中國當代文學”。這里包含有兩方面的信息,一是“當代文學”還沒有進入“史”的描述范圍,“經(jīng)典化”的工作為時尚早;一是“中國當代文學”既有歷史考察的方面,也有現(xiàn)狀研究和批評的方面。在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高等院校的教師、學生,大都把熱情投到對文學現(xiàn)狀的關注上,他們撰寫的文章,大多和當下的文學現(xiàn)象有關。20世紀80年代初,沒有多少人會對當代文學的“歷史”感興趣,即使論及,也只是把“史”作為展開現(xiàn)實問題的背景因素。21世紀以來,情況有所改變了。召開了很多專門研討“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文學”的學術會議,有的刊物還設置了專欄,一些論著和叢書已出版或正在籌劃之中。而在高等院校,教師、學生也紛紛做起了“歷史”的題目:“革命歷史小說”“紅色小說”“紅衛(wèi)兵詩歌”“樣板戲”“延安文學”“秧歌劇”,等等,成為“熱點”,這種“轉(zhuǎn)移”向“歷史”的“合理性”是充分的。

      關于這一點,洪子誠已經(jīng)較好地完成了文學組織、產(chǎn)生與歷史結(jié)合,但是文與史的結(jié)合,仍有待于探索,就是文學文本呈現(xiàn)的“歷史”真實描述與“歷史”客觀真實的對應闡述,在洪子誠編寫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材里,尚未達到完善。

      其次,是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時間與空間問題。關于中國當代文學時間的起止問題,洪子誠編寫的《中國當代文學史》里指的是1949年以來的中國文學,是指發(fā)生在特定的“社會主義歷史語境中的文學,因而限定在‘中國內(nèi)地’的這一范圍之中”。作者回避了20世紀整個中國文學的整合問題,即中國內(nèi)地文學與港澳臺文學的整合問題——這個課題難度是相當大的,目前沒有看到此類的研究成果。既然專著標明是“中國”當代文學史,那么港澳臺文學以及少數(shù)民族文學也應該包括在內(nèi),這是中國內(nèi)地當代文學史研究的弱點。這一點上,洪子誠編寫的《中國當代文學史》遠不如錢理群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后者至少簡單介紹了非中國大陸文學,前者一點都沒有提到港澳臺文學。誠然,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真正地域文化特征的香港文學才逐步形成規(guī)模,而臺灣文學其實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了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先聲,五六十年代又有了新的發(fā)展;而20世紀80年代澳門文學的現(xiàn)代主義文學也初步建立起來。港澳臺有些作家的文學成就,是大陸文學作家所達不到的,例如,白先勇、余光中、金庸等。港澳臺文學應該與內(nèi)地文學結(jié)合起來闡釋,才算是完整。

      近來,中國內(nèi)地學者對臺港文學也投入了極大的熱忱,進行了作家作品、流派社團、理論批評、史料整理與文學史、思潮史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1949年之后,由于政治的原因,臺港作家(包括臺港旅外作家)及其作品很難進入中國內(nèi)地(僅唐人的《金陵春夢》等個別作家及作品能為中國大陸的部分讀者所知)。在此情況下,對中國內(nèi)地學者來說,做臺港文學的研究幾乎是不可能的。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方針的制定與貫徹執(zhí)行,使臺港文學在中國內(nèi)地的廣泛傳播與深入研究有了可能。

      一是刊物的介紹?,F(xiàn)有資料表明,1979年《上海文學》第三期與《當代》第三期率先發(fā)表了聶華苓的《愛國獎券》與白先勇的《永遠的尹雪艷》,之后,又與《十月》《作品》《長江》《收獲》等刊物,陸續(xù)刊發(fā)了聶華苓、於梨華、白先勇、黃河浪、陶然、楊青矗、王拓、陳映真、李黎、阮朗(即唐人)等臺港作家的作品。三十年來,各類文學刊物或多或少都刊發(fā)過臺港文學作品。在這過程中,還出現(xiàn)了專門發(fā)表臺港文學作品的期刊,如《海峽》(1981年創(chuàng)刊)、《臺港文學選刊》(1984年9月創(chuàng)刊)、《華文文學》(1985年4月創(chuàng)刊,1999年始改版為專門刊載理論批評文章的純學術刊物)、《四?!叟_海外華文文學》(1990年1月創(chuàng)刊,1998年1月更名為《世界華文文學》)等,將臺港作家的現(xiàn)狀與新作及時地介紹給中國內(nèi)地的讀者。

      二是作品大量出版。以單篇發(fā)表于報刊為開端,臺港文學作品迅速發(fā)展到出版作品集、單行本。比如,1979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印的《臺灣小說選》,第二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就分別出版了《香港小說選》、《黑裙》(阮朗)、《臺灣軼事》(聶華苓)、《西江月》(李黎)與《白先勇小說選》等。之后,各種作品集紛紛面世,其發(fā)展勢頭之猛、速度之快,蔚為壯觀。這都為我們廣泛了解并深入研究臺港作家及其創(chuàng)作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三是研究不斷深化。與臺港文學作品在中國內(nèi)地的傳播相同步,中國內(nèi)地學者對這些作品及其作者的研究也取得了迅速的發(fā)展。1979年4月,《花城》雜志創(chuàng)刊號發(fā)表了暨南大學中文系曾敏之先生的《港澳與東南亞漢語文學一瞥》,由此,開啟了新時期中國內(nèi)地學界對臺港文學研究的先河。1980年,《文學評論》與《新文學論叢》又分別刊出潘翠菁的《臺灣省作家——鐘理和》與張葆莘的《旅居海外的臺灣作家》。隨之,評介、論析臺港作家及作品的文章與專著逐漸增多,加速了研究的深化與拓展:其一,研究范圍不斷擴充。就地域而言,中國內(nèi)地學者的研究對象多為臺灣文學。所以,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史著類書,題目中均冠以“臺灣”二字,比如,《臺灣新文學概觀》(1986)、《臺灣當代文學》(1986)、《現(xiàn)代臺灣文學史》(1987)、《臺灣現(xiàn)代文學簡述》(1988)、《臺灣新詩發(fā)展史》(1989)、《臺灣小說發(fā)展史》(1989)、《臺灣新文學史初編》(1989)等。進入20世紀90年代,研究香港文學的論著也逐漸增多,于是又出現(xiàn)了《香港文學簡史》(1990)、《香港文學概觀》(1993)、《香港文學簡論》(1995)、《香港當代小說概述》(1996)、《香港文學史》(1997)、《當代香港寫實小說散文概論》(1998)、《香港小說史》(1999)等。待到世紀交替之際,研究的范圍又逐漸擴展到澳門文學與整個海外華文文學 (偏重于東南亞華文文學與歐美華文文學)。于是,便有了《海外華文文學現(xiàn)狀》(1996)、《澳門文學概觀》(1998)、《海外華文文學史》(1999)、《走向21世紀的世界華文文學》(1999)、《新馬百年華文小說史》(1999)、《北美華文創(chuàng)作的歷史與現(xiàn)狀》(1999)、《美國華文文學論》(2000)、《世界華文文學概要》(2000)等。此一進程,亦可見證于歷時三十余年的全國性學術研討會。1982年6月,在廣州暨南大學召開了首屆全國性的“臺港文學研討會”,之后,基本上每兩年舉行一次,至2002年已在中國內(nèi)地召開了十二屆全國性、國際性的研討會。其中,1986年在深圳大學舉辦的第三屆研討會改名為“臺港暨海外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1991年在廣東中山市舉行的第五屆研討會又更名為“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1993年在廬山召開的第六屆研討會則定名為“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此后,便一直延續(xù)了這一名稱。從中可以看出,不僅研究范圍在擴大,而更在于形成一種新的學術觀念——以開放的視野,置臺港文學于世界華文文學的宏大背景中,做整合性的研究。與之相應,“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也于2002年5月成立。除此之外,《臺港文學選刊》《世界華文文學》(原名《四海——港臺海外華文文學》)等刊物每期都發(fā)表評論文章;《文藝報》《文學報》也開設相關欄目,如《四?!返?;《文學評論》等權威學術刊物與一些大學學報,也為臺港文學論文提供版面;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的《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更是經(jīng)常轉(zhuǎn)載相關的文章,這一切,都極大地推動了臺港文學研究的深入與發(fā)展。所以很快就有生平傳略、流派綜述、作家專論、創(chuàng)作雜談、文學辭典、地區(qū)概觀、研究專集、兩岸比較及文學史、批評史、思潮史的論著相繼出現(xiàn)。其視野之寬廣,方法、角度之多樣,都表明這一研究的學術空間是無比宏闊的。

      基于上述的問題,從歷史學角度來看,近年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好像是變得越來越迷惘了。1997年謝冕先生組織的“批評家周末”,討論文學批評和研究的現(xiàn)狀和問題。當時,就有人說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陷于“矛盾之網(wǎng)”中的困惑,并用了“問題的批評”這一不太符合漢語習慣的說法。錢理群先生就曾寫過《豐富的痛苦》,講述堂吉訶德和哈姆雷特的“東移”。雖說錢理群對這兩個人物都有同情,但在他的稟性中有更多堂吉訶德的成分:理想主義、浪漫激情、果斷、目標明確。所以,“我們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擱置評價,包括審美評價?或者說,這種‘價值中立’的‘讀入’歷史的方法,能否解決我們的全部問題?”“各種文學的存在是一回事,對它們做出選澤和評價是另一回事。而我們據(jù)以評價的標準又是什么?這里有好壞、高低、粗細等等的差異嗎?如果不是作為文學史,而是作為文學史,我們對值得寫入‘史’的文學的依據(jù)又是什么?”“當我們在不斷地質(zhì)詢、顛覆那種被神圣化了的、本質(zhì)化了的敘事時,是不是也要警惕將自己的質(zhì)詢、敘述‘本質(zhì)化’‘神圣化’?”而且,“是不是任何的敘述都是同等的?我們是否應質(zhì)疑一切敘述?……在一切敘述都有歷史局限性的判定之下,我們是否會走向犬儒主義,走向失去道德責任與逃避必要的歷史承擔?……”接著錢理群又說,在20世紀80年代,自信、毫無顧忌、旗幟鮮明,而現(xiàn)在,腦子里充滿了“問題”和“疑惑”“……無法說出我到底‘要’什么,我追求、肯定什么。徑直說,我沒有屬于自己的哲學、歷史觀,也沒有自己的文學觀、文學史觀。因此,我無法形成,至少是在短時期內(nèi)無法形成對于20世紀中國文學的屬于我自己的、穩(wěn)定的、具有解釋力的總體把握與判斷,我自己的價值理想就是一片混亂?!笨雌饋恚活櫼磺械摹疤眉X德”,也變得猶豫不決、矛盾重重了。但錢理群先生說得好:“我們不能等一切想清楚了再去研究和寫作。這是一個沒有完結(jié)的不斷思考與不斷探索又不斷質(zhì)疑的過程。”他把這種不間斷的自我反思,當作一個知識者的品質(zhì)和必然遭遇來理解。

      對于“20世紀整個中國文學以及港澳臺文學與大陸文學的整合問題”,我們思考得比較少,但是,港澳臺文學與大陸文學的整合問題,既是當代文學研究新的增長點,又是邊緣的。這種困惑如果僅僅限定在“學科”的范圍內(nèi),那么,它們可能是“中國當代文學”與邊界的歷史流動性的矛盾。我們在尋找“知識”和“方法”的努力中,自我更新和反思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①③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頁,第4頁。

      ②⑤⑥ 錢理群:《讀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后》,《文學評論》2000年第1期,第21頁,第22頁,第24頁。

      ④ 此內(nèi)容是根據(jù)袁勇麟先生授課內(nèi)容整理而成。

      作 者:鄭立峰,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 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卓越教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下的地方本科院校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課程設置改革與教學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臺港當代文學華文
      “和而不同”的華文教育
      華人時刊(2022年11期)2022-09-15 00:54:28
      廣東當代文學評論家
      陜西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透析
      從史料“再出發(fā)”的當代文學研究
      《臺港文學選刊》2017年總目錄
      華文教育中的漢字文化教育
      當代文學授課經(jīng)驗初探
      文學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40
      華文智慧教學探索
      杭州特產(chǎn)
      海外英語(2013年9期)2013-12-11 09:03:36
      臺港及海外小說近作選展
      浪卡子县| 老河口市| 汕头市| 确山县| 西峡县| 宝兴县| 林州市| 华阴市| 商洛市| 敦化市| 邳州市| 香港 | 武乡县| 新疆| 仙桃市| 夹江县| 伊宁市| 昭通市| 肥西县| 宁国市| 永仁县| 玉龙| 民乐县| 怀宁县| 金山区| 大邑县| 察隅县| 泰安市| 化州市| 永胜县| 溧水县| 台南市| 通江县| 正镶白旗| 临洮县| 拉孜县| 新巴尔虎右旗| 新乐市| 大关县| 天等县| 朝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