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琴琴
隨著新課程的推進,課堂教學過程的開放,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變得空前高漲,當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主動構建,個性解讀時,課堂往往顯得混亂,有時簡直稱得上無政府狀態(tài)。
但是“亂”也帶來了變化,為新事物的產(chǎn)生提供了機遇。葉瀾教授說過:評價課堂教學亂還是不亂,要看學生的注意力,如果學生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這叫形散神不散。如果能有效地把握住“亂”,那么“亂”也是一種資源。我們的美術課堂要的就是這種形散而神不散的“亂”,這樣的美術課堂才會異彩紛呈!
一、對策一 ——樹立意識,平靜看待課堂中的“亂”
比如四年級造型表現(xiàn)課——《放學了》,其教學重難點就是表現(xiàn)出人物的各種不同動態(tài)。如果我按部就班地講述怎樣繪畫,有不少同學會沒有耐心了,接著就會你一句我一句的“插嘴”。
課上我就以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的“抱怨”為切入點。在引出了放學后可以進行哪些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之后,我就直接布置學習任務。同學們面露難色,因為他們最怕的就是畫人物。我順勢說:“你覺得有什么困難嗎?”
學生們各抒己見,畏懼情緒十分強烈。我抓住時機:“畫人不難,我們只要先畫出動態(tài)的特征就可以了,所有的動作繪畫方法都是一樣的,那我就來示范一個給大家看怎么樣?”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我牢牢地吸引了過來。然后我邊畫邊解釋原理,同學們聽得特別專注,終于解開了他們長久以來的心頭之惑。
二、對策二——厚積薄發(fā),為課堂積淀活力資源
1.加強修煉,豐厚底蘊,儲一桶源頭活水
若是每個學生讀一本書的話,那么有著40個學生的老師又該讀多少本書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呢?隨著科技的進步,學生學習的社會范圍、信息渠道是日益增多,他們的見識也越來越廣。這就要求教師及時了解各方面的最新動態(tài)。這樣,我們才能在美術教學中,準確把握與解釋所涉及到的其他學科知識,對學習主體即學生提出的各個領域中的相關問題作出積極反應,不至于陷入“黔驢技窮”的窘境。
2.吃透教材,精心預設,預約精彩
(1)《下雨了》課堂剪影
師:雨娃娃聽說我們要畫它,可高興了!它呀就躲在這朵烏云后面!看看什么從烏云后面落了下來?
生:雨滴
師:你猜猜雨娃娃給我們下得是大雨還是小雨?
生猜:小雨……
師:不過下雨可不一定要下小雨,你看,大雨來了?!翱纯次业臉幼?,與小雨又什么區(qū)別?”
生:大雨的線又粗又密。
師:那我們的大雨在有風的時候它還是直的嗎?
生:彎的,斜的。
師:嘩嘩嘩嘩下大雨了(通過簡單的教具出示,孩子們輕而易舉地認識了三種不同的雨。)
師:待會我們還要把這三種雨表現(xiàn)到我們的畫中呢!這不,老師把幾個好朋友請來了。在雨中的媽媽擔心孩子淋雨著涼,把傘都讓給了孩子;旁邊還有個小淘氣,她可愛雨了……
孩子們聽得津津入味,創(chuàng)作欲望隨著馳騁想象的翅膀自然習得,孩子的創(chuàng)作激情被點燃。很快,一幅幅構思奇特、富有創(chuàng)意的學生作品誕生了。
(2)《色彩的明度》課堂剪影
明度漸變是色彩的調色練習,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太過專業(yè)的色彩知識講授顯然不適合他們的思維特點,因此我在本課的設計上強調直觀性,幫助他們快速地理解明度的概念。
師: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位魔術師,他是誰呢?老師賣個關子,先不告訴你,但他給了我們一些小提示,我們來看一看。
提示一:氣球
師:這些氣球中,哪些顏色看起來淺一些,哪些顏色深一些?
生:黃色、橙色淺一些,藍色、紫色深一些。
師:剛才我們選這些氣球的時候是按什么選的?
生:顏色的深淺。
師:是呀,色彩是有深有淺的,這就是我們這位魔術師的第一個特征。
黑板上貼“深淺”
提示二:墨鏡
師:戴上墨鏡,看看教室、同學、剛才“排好隊”的氣球,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有趣的現(xiàn)象?
生:看出去是黑白色的。
生:有深有淺,剛才淺色的現(xiàn)在看起來更白一點,更亮一點,剛才暗的現(xiàn)在看起來更黑一點、更暗一點。
師:墨鏡的世界雖然失去了絢麗的色彩,卻呈現(xiàn)出層次分明的黑白灰,顏色淺的更為明亮,顏色深的黑一些。所以,魔術師的第二個特征是?
生:明暗。
黑板上貼“明暗”
提示三:三個水杯
師:我們?nèi)羰窃谝环N顏色中加入白色會變得怎么樣呢?若是在這種顏色中又加入黑色,又會發(fā)生什么有趣的事嗎?
生:加入白色后顏色變淺了變淡了,加入黑色后變深變濃了。
師:誰來說一說魔術師的第三個特征是?
生:濃淡。
黑板板貼:濃淡
師:三個特征都找出來了,謎底揭曉了,歡迎這位魔術師的閃亮登場。我們把色彩的深淺、明暗、濃淡程度稱為色彩的明度。
通過這三次小嘗試,學生們馬上就理解并記住了明度的概念。在作業(yè)的練習中也將明度的變化變現(xiàn)的很好。
三、對策三——生成平臺,使課堂呈現(xiàn)靈動之美
1.在心靈的碰撞中,經(jīng)歷生成的愉悅
在執(zhí)教五年級《畫人像》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風采展示”的環(huán)節(jié),但是,學生在展示自我的時候,往往會一窩蜂擁上臺去,甚至推推搡搡,或是上臺展示時亂說一通,場面十分尷尬。于是我出了這樣一個主意:讓孩子將自己畫中所畫人物的特色特長講出來,再讓其他同學結合所畫人物的外貌特征猜猜他是誰,猜對了那么畫中的人物就要上臺展示自己的特長特色。
課堂成了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教師扮演著臺下的喝彩者,學生怎么會不激情飛揚呢?這一片片段的教學展示了學生的特長,尊重和關注了孩子屬于他的最具優(yōu)勢的學習方式,激發(fā)了內(nèi)在的學習動力,所以呈現(xiàn)出的作品怎么會不出色呢?
2.在優(yōu)美的意境中, 涌動生成的享受
當學生創(chuàng)作完作品后,我都會鼓勵學生把自己的作品拿到臺前,或是放到特定的環(huán)境中,與同學們一起分享。這樣近距離的觀察不僅使繪畫者有一種整體的視覺印象,同時也可以在與眾多作品的對比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
我們驚喜地看到原有的課堂秩序正在被打破,課堂上真的“亂”了起來,但這“亂”中折射出學生個性化的光芒,使得美術課堂更加精彩,何樂而不為呢?讓我們圍繞著學生個性發(fā)展之“神”,創(chuàng)設一種“形散神不散”的境界,把美術課教學做成一篇獨具特色的散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