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華
【摘 要】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隨著新課標的頒布實施,語用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本文以《頤和園》教學為例,從行文結構、典型段落、適時語境三個維度來聚焦文本中的“言語形式”;通過對文本的解讀,挖掘、提煉文本內(nèi)容蘊含的核心語用價值,找準語言文字運用的切入點、訓練點,踐行“語用”之路,突顯小學語文教學“讀寫結合,凸顯語用”的特點。
【關鍵詞】
言語形式 言語實踐 閱讀教學
審視當前的“語用”教學現(xiàn)狀,我們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有,一是將精力放在“課文寫了什么”,而對“課文是怎么寫的”“是怎么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不夠重視;二是詞句訓練脫離“內(nèi)容”情境,教與練分離脫節(jié),沒有做到有效整合;三是閱讀教學中不進行寫的點撥、提醒、暗示,無視寫作方法的滲透。
那么,語文閱讀教學如何才能踐行在“語用”這條康莊大道上呢?我們認為,在課堂“主陣地”上,需要我們改變教學習慣,充分聚焦教材中的“言語形式”,引領學生推敲、品味、運用語言文字,踐行“語用”之路,以破解文字的奧秘,得意又得言,得法又得情。
一、依托“行文結構”,知曉謀篇布局的精妙
行文結構是作者在寫文章時,依據(jù)的框架結構形式。如總分總,結尾如何點題照應;按游覽順序,按時間順序,如何安排過渡等等。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布局謀篇的巧妙,培養(yǎng)一些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主題更加鮮明突出,情感表達充分到位,凸顯事物的本質特點。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頤和園》一課,這篇課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按照移步換景的游覽順序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如何讓學生了解課文游覽順序,學習過渡連接的表達方式是本課言語訓練的重點。設計時,我依托本課的“行文結構”逐步引導學生用“擷取提綱”的方法來了解課文大意,知曉作者謀篇布局的精妙。
1.首尾呼應
師:頤和園留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作者的感覺呢?從哪兒看出來?(第一自然段和最一段)
出示:(首)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
(尾)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賞玩。
師小結:像這樣開頭、結尾就是(板書)“首尾呼應”!
2.移步換景
師:如果我們要領著游客游覽美麗的頤和園,就要按照游覽的順序向游客介紹。你看——出示:(景點1)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
師:像這樣告訴我們走的線路,書上還有很多,再讀讀書,把這些句子找出來,劃下來。(一一出示)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3.過渡連接
師:就這樣帶著你走,帶著你游,這是寫游記最基本的規(guī)律。哪個小導游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游覽順序。出示練習題: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寫記敘游覽過程的動詞。
( )頤和園的大門,( )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 )長廊,就( )萬壽山腳下。( )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從萬壽山( ),就是昆明湖。
從所填的詞語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些詞語都是記敘游覽過程的動詞,作者用這些詞語把所描寫的景物連接起來了。)
4.教師小結
本文作者用移步換景,過渡連接的方式來寫這篇游記的。這是寫游記常用的方法之一。我們寫這一類文章的時候也可以采用這種敘述方法。
平時,學生在習作時,我們總是批評學生的作文言而無序,不懂得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敘述,那是我們沒有充分發(fā)揮好教材的范例作用,或者閱讀教學與寫作點撥脫離造成的。這里,依托“行文結構”,讓學生先劃出描寫作者參觀順序的句子,再連起來讀一讀的同時引導學生抓住“進了、繞過、走完、來到、登上、下來、走過”等記敘游覽過程的動詞,學生通過找規(guī)律的學習方法在整體感受游覽順序的同時,感知寫游記的基本規(guī)律,為完成課后安排的小練筆引路。
二、關注“典型段落”,尋找語言表達的精道
中年級重點是段的訓練,不少課文中段的結構方式比較有特點,在教學中,要始終以文本為基礎,和典型語段進行親密對話。
例如,《頤和園》一課,作者對不同景點的特點描寫采用不同的的表達形式。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不僅讓學生了解長廊的特點,更要關注作者是用什么辦法寫出長廊的長?這時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具體的數(shù)據(jù),證明頤和園的長廊是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從而讓學生學習用數(shù)據(jù)說明問題的方法。第三自然段描寫佛香閣的句子很有特點:一座八角寶塔三層建筑聳立在半山腰,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fā)光,那就是——佛香閣。這是一個倒裝句,如何讓學生體會倒裝句的用法及表達效果呢?教學設計時,老師要抓住這一句式特點,采用變換句式的方式,讓學生對比著讀,體會倒裝句的用法,使學生明白在文章中適當使用倒裝句表達的效果更好。
第四自然段介紹登上佛香閣看到的景色,段落描寫很典型,語言表達生動形象,是本課段落教學的重點。
1.抓觀察地點,理解“條理分明”
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俯看整個頤和園那將是一番怎樣的美景哪?同學們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讀后同桌討論:看看作者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不同的三個方向望,分別看到了什么?
出示練習:這一段話是( )段式,分3個層次寫的:首先寫了作者站在佛香閣( )看到( );再寫( );最后( )。以后我們也可以這樣寫一個景點。
該段落的教學采用層次分析的方法,引導學生了解了該段的言語形式:先總后分,層層展現(xiàn)。
2.品關鍵語句,體味語用之妙
字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教師以精妙的字詞為抓手,便能給學生提高語言支持,更進一步解決“作者是怎樣寫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細細地品味字詞的精妙,感受到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和語言運用的精準。在教學《頤和園》一課中,筆者發(fā)現(xiàn)作者對景物的描寫可謂生動形象。為了引導學生關注這一言語形式,我做了一下嘗試:
A .比較句子。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前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有樹叢、琉璃瓦屋頂和宮墻。正前面,昆明湖上,游船和畫舫在湖面滑過。向東遠眺,可以望見幾座城樓和白塔。師:和文中的句子比較一下,你覺得怎么樣呢?文中的為什么就生動呢?
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將著重引導學生讀出景物前面的“修飾語”和后面的內(nèi)容。
學生在對比下,發(fā)現(xiàn)這些詞語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很生動很形象;用了比喻這種修辭手法,很形象,很有美感!
B.教師小結:是呀,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語言表達上要“(板書)生動形容,準確比喻”。
這樣的學習活動,學生不僅體味了語言文字運用的妙處,而且學習了語言文字表達的規(guī)律。在教學中抓住這些關鍵詞句,引領學生反復吟誦,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三、選取“適時語境”,引導言語智慧遷移
言語的表達離不開特定情境。教師可利用文本語境再造語境,借助文本的語言范例,遷移落實言語實踐。如學習了《頤和園》一課后,我們不妨引導學生進行這樣的言語實踐,從而使聽說讀寫完整地融合在一起。
1.借助板書,簡要復述
課堂上,我們要教給學生復述的方法,通過復述,促進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提高口頭語言表達能力?!额U和園》一課,學生已經(jīng)把握課文的脈絡,掌握了作者的寫作思路,明確了課文的段落結構。這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板書或幾個景點的圖畫,進行簡單的復述。為了使復述更有效,我們可以巧妙設置一個情境,如“當當頤和園的景區(qū)小導游”,讓言語表達更有意義且有質量。
2.歸納總結,遷移仿寫
充分發(fā)揮教材的示范作用,深入挖掘可供學生模仿的練筆點,就如《頤和園》一課,我們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從整體的行文結構上模仿,還能從段落的表達方法上去模仿。
師:今天,我們和作者一起欣賞了美麗的長廊,風景獨特的萬壽山,同時,還學會了寫游記的方法,那就是(齊讀板書)
整體構思:首尾呼應,移步換景。
段落寫作:先總后分,層層展現(xiàn)。
語句表達:生動形容,準確比喻。
其實,我們的家鄉(xiāng)——臨海,也有很多的風景名勝,有碧波蕩漾的東湖和靈湖,有風景秀麗的巾山和巍峨的長城,還有古色古香的紫陽街。
你游覽過哪些地方呢,請選擇其中一處,借鑒本課學到的寫作方法,用你神奇的筆,把美麗的景色寫下來。
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完成了語言的遷移運用,逐漸掌握游記的寫作方法。實踐證明,學生有了模本,下筆自然流暢,表達也更有條理。
總而言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基于“語用”轉換視角,關注文本材料的教學價值,確定核心語用教學,同時應尋找適合的訓練點,創(chuàng)設情境,多種形式拓寬實踐途徑,讓學生學會運用語文,促進語言文字訓練的科學、合理、有序、有效,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郭佳冰.聚焦語言范式,落實“語用”訓練【J】.福建教育小學版,2014
【3】寧鑫.找準語言文字訓練點,扎實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J】.學周刊,2012(28)
【4】劉耀瓊.課文“語言訓練點”的確定例談【J】.福建教育小學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