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雙
摘要:在文學作品中,母愛是永恒的話題。自古以來,不少文學大家都塑造了性格鮮明的母親形象,大多是慈祥仁厚的,而時至現(xiàn)代,由于社會歷史文化的演變,處于大環(huán)境中的女性的心理與意識也隨之變化,或頑固或覺醒,作為母親的這一部分人也得到了作家們的關(guān)注,由此,現(xiàn)代的一大批新的母親形象被描繪出來,相較之前的千篇一律,現(xiàn)代文學中的母親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關(guān)鍵詞:母親形象 封建禮教 母愛 覺醒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128-02
母親自古以來就是作家寫作的重要主題,母親也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但是母親的形象各具特色,不同的時代也塑造了不同的母親形象,母親作為獨立的“人”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五四運動之后,而隨著時間和環(huán)境的改變,母親的形象也就在歷史上被劃分出了不同的階段,同時母親作為一個獨特的主體被中國現(xiàn)代作家進行了不同的塑造,收錄在不同的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本文就現(xiàn)代文學中的母親形象作出了一些研究和探討,主要分成了如下三類:
一、充滿詩化情感的理想型母親形象
現(xiàn)代文壇中有一位男作家郁達夫,作品中通過母親來表達母愛可以拯救人生苦難的思想,因此他筆下也出現(xiàn)了許多美好的母親形象。他的作品《血淚》中一位游子饑寒交迫暈倒在江邊時想到的是兒時母親懷抱他喂他吃米糕的畫面:“當時我睡在母親懷里……把一口米糕塞在我的口里,我閉上眼睛,把那塊糕咬嚼了幾口?!绷攘葦?shù)語描繪出了一個慈祥無私的母親形象,通過游子一系列變化表達出母愛是人生困頓時期的精神支柱,可以鼓舞失意落魄的人走出困境,這一主題下的母親就擁有美好偉大的理想型形象,充滿著溫馨嫻靜的詩意。對理想型母親形象進行塑造的還有魯迅,《補天》中的母親擁有著強大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表現(xiàn)了在“五四”時期新思想沖擊下,人民思想的逐步開化和對理想中的母親強烈渴望的心態(tài)。這樣的母親是偉大并散發(fā)著圣潔光輝的,是可以使人感受到無限溫暖甚至發(fā)揮出超乎尋常的力量的形象。
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一直都是慈母嚴父,母親固有的慈祥溫柔的形象也就成了中國人心目中完美人性的代表,而文學作品中對母女情深細節(jié)的描述也使得母親的形象更加高大,甚至成為了一種可以戰(zhàn)勝任何困難的偉大精神力量,支撐了無數(shù)失意、彷徨的人度過苦難的歲月。相比于五四時期的男性作者,女性作者對于母親的描述更加貼合實際。石評梅在《母親》中這樣寫道:“……為了你,我才眷戀著故鄉(xiāng),母懷是我永久依憑的柱梁?!边@種情感十分真實,因為母親的存在才更加思念故鄉(xiāng),更加思念母親的好。在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苦苦掙扎著的女性,在無比煎熬的時刻里便會想到母親的溫柔和那種無可代替的安全感,母愛就是她們唯一可以與現(xiàn)實對抗的武器,帶給她們力量。除了具體可感的母親形象,一些文學作品中也涉及模糊的母親形象。林丹婭在《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論》中指出:以“母親的名義書寫無名的自己”,其實這并非真正是母親寫給自己的,而是“五四”時期,女性作家的性別意識覺醒的體現(xiàn),以母親作為女性的載體,通過母親這種充滿著圣潔、慈愛的光輝形象勾起人們心中最美好的憧憬,抒寫了作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冰心在《超人》中的圣母形象就是她抒發(fā)自身感受的載體。我們潛意識中的母親也是活生生的人,擁有著自己的家庭、工作、孩子,也有著自身的感受和不同的情緒,但是上述提到的文學作品中,卻都沒有表現(xiàn)出一位母親最本質(zhì)的喜怒哀樂,也就是說,作者并沒有以一個母親的視角進行寫作,當然也無法洞察作為一位母親所該擁有的生活和心理世界,因此,這些文學作品中的母親僅僅是作為一個抒情載體出現(xiàn)的,是一個抽象而獨特的概念,卻并無具體實際的形象。這是女性解放初期的必經(jīng)之路,也為以后的作家塑造母親形象打下了基礎(chǔ)。
二、被深深損害的奴隸母親的形象
20世紀20年代,鄉(xiāng)土小說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中崛起,其中塑造的奴隸型的母親形象使人們的目光逐漸轉(zhuǎn)向現(xiàn)實人生。這一時期,在黑暗的封建統(tǒng)治壓迫下,飽受精神與物質(zhì)折磨的一批女性形象暴露在世人面前,其中奴隸型母親的形象最為生動也最發(fā)人深省。這些文學作品真實的演繹了舊社會中作為底層人民的母親們所經(jīng)受的物質(zhì)匱乏、精神貧瘠的苦難。這些作品中的母親形象是理想型母親形象的對立面,但其實也是一種深化和補充,正因為有著這樣一種悲慘的存在,才激起了作家們心中對理想型母親形象的構(gòu)建和刻畫,而這種奴隸型的母親形象也更為真實,更加撼人心魄。即便這些母親可能愚昧無知,可能頑固不化,但是母親形象中最本質(zhì)的母愛仍在她們身上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芒,面對孩子,她們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在卑微的生命里盡可能釋放最大的力量。下面我們就從幾個方面來探討一下奴隸型母親形象。
(一)被漠視的母愛
中國有句老話,孩子是娘的心頭肉,懷胎十月,辛苦孕育,母親對自己的孩子一定是千般疼、萬般愛的,孩子就是母親的靈魂,與生俱來的母子連心之感并非是人們的夸大,一個母親失去孩子所承受的痛苦并非是一般人所能體會的。魯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兒子被狼吃掉了,喪子之痛讓祥林嫂的命運變得更加艱難,而對于她的痛苦,人們不但不理解、不同情,甚至將這些當做談資和笑柄,每天茶余飯后津津樂道地談論著祥林嫂的遭遇;柔石《為奴隸的母親》中,春寶娘愛秋寶甚至超過了春寶,但是在那個社會,她卻不能擁有愛的權(quán)利,她只是一個花錢買來的生育工具,沒有任何地位和價值,母愛的權(quán)利和母性的釋放生生被人截斷、漠視和褻瀆,這對于母親的人格無疑是一種撕裂性的毀壞。以上兩個母親形象,還有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的形象,都是對當時封建社會壓迫下奴隸型母親的生動描繪,真實地再現(xiàn)了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悲涼、凄慘的人生處境,引人深思。
(二)思索母親悲劇性命運
苦難母親生活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這時候的中國社會因為日寇的入侵和持續(xù)的內(nèi)戰(zhàn)是黑暗而混亂的,內(nèi)憂外患的危急局面使中國社會滿目瘡痍,也使得人民飽受煎熬,生活極為困窘凄涼。即便當時“五四”運動如火如荼,聲勢大漲,但是存在了幾千年的封建禮教制度早已在人們心中盤踞下了粗壯的根基,雖然民主平等的思想早已被傳至大街小巷,無奈民眾思想開化度不足,這種思想僅僅也成了一種虛無的口號,無法喚醒麻木不仁的群眾。苦難母親大多描述的是鄉(xiāng)間偏僻之地的女性,本就作為“物”附屬在男人身邊,又地處偏僻,這些母親根本無法接觸到新的思想,開化心智也就更像癡人說夢,因此,她們就成為了這種環(huán)境下最大的犧牲品和受害者。柔石的小說《為奴隸的母親》中的春寶娘,善良勤勞,但是她的丈夫濫賭成性,為了還債將春寶娘典當了出去,這就表現(xiàn)出作為底層母親的命運的悲慘:她不是一個“人”,只是一件可以被任意買賣的物品,至少對于她的丈夫而言是這樣的,男尊女卑的價值觀和由此所導致的悲劇被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來,母親的悲劇性命運源起于封建的腐朽思想。這種封建思想又是源于何處呢?正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一步步演變而來的,自古儒家思想就是為統(tǒng)治階級所服務的,而儒家思想確立統(tǒng)治地位的時候,就已是父權(quán)社會,所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男尊女卑”、“女子守三從四德”等就開始滲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有著強烈性別歧視的思想就將女性徹底壓在了社會的底層。古代女子出嫁雖有名字,但嫁入夫家便冠以夫姓,久而久之,原本的名字就會被淡忘,因為作為依附品她自己的名字是無用的。蕭紅在《橋》中這樣描述道:“黃良是她男人的名字,從她做了乳娘那天起,不知是誰把‘黃良的末尾加上了個‘子字,就算做是她的名字了?!倍崾摹稙榕`的母親》中的母親形象也從未出現(xiàn)過名字,總是以“她”或“春寶娘”相稱,除卻這個身份,讀者甚至不知道這個“她”到底是誰。由此可見,在那個社會,女性的地位是多么低下,她們沒有獨屬自己的東西,全部都是依附于別人而存在,這也是苦難母親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再比如魯迅先生在《祝福》中對祥林嫂的描述:魯四老爺認為祥林嫂是寡婦,不干凈,不讓她幫忙準備祭祀的東西,祥林嫂伸手去拿時,卻被“我”四嬸慌忙制止,這無疑使得祥林嫂心中更加苦悶,自小處于封建禮教的捆綁之下,再嫁時她便要“一頭撞在香案角上”,也落得個身子干凈,現(xiàn)如今又被人嫌棄,她的內(nèi)心是無法接受的。封建禮教讓她只懂得“從一而終”是美德,但是卻絲毫沒有婚姻自主的意識,被封建意識毒害了的靈魂,結(jié)局注定是悲慘的。
三、覺悟型的母親形象
覺悟型的母親形象出現(xiàn)在20世紀30年代,可以說是奴隸型母親的轉(zhuǎn)型。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朽,日寇侵華的內(nèi)憂外患使得人民難以生存,身在底層的母親們更是受盡屈辱,生存的問題終于迫使她們開始思考,隨著大環(huán)境的變化,這些奴隸型的母親終于覺醒,開始從軟弱的軀殼中逃離出來,轉(zhuǎn)變成為一群覺悟的母親形象。她們的轉(zhuǎn)變,也是在民族覺醒的大環(huán)境下思想開化的代表,是中華民族不甘墮落、奮起反抗的心靈寫照,這也應和了魯迅先生“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的言論。在抗日戰(zhàn)爭和民族解放的大環(huán)境下,她們作為曾經(jīng)最受壓迫的人,被時代改造成了最堅韌最頑強的一群人,為了家國,她們?nèi)倘柝撝?,成為了支撐民族的力量。丁玲《母親》中的母親曼貞、蕭紅《生死場》中的老王婆,都是受盡現(xiàn)實壓迫,被逼無奈淪落至社會底層,但是思想的覺醒使她們奮起反抗,覺悟的力量使她們變得更加堅強。這樣的她們成為了兒女真正的依靠,也是整個民族堅強的精神后盾。再比如洪靈菲《在洪流中》塑造的阿進母親的形象是一位真正覺醒了的母親,她能夠以一個寡婦的身份支撐起一個家三十年,“她是吃了許多苦頭的……只把她磨練得像一具銅像?!币材茉诿褡逦M龅臅r刻勸兒子離開她,而對于她的兒子來說,“母親變成了一位半神性的巨人了……這種力量是在把人類催進到光明大道上去的?!庇纱丝梢?,文學作品中的母親形象由奴隸型轉(zhuǎn)變成了覺悟型的,而這些母親的覺醒是時代造就的,同時也反映著一種民族的覺醒,預示著中華民族勝利的曙光的到來。
四、結(jié)語
本文對于現(xiàn)代文學中的母親形象進行了研究,縱觀中國母親形象的轉(zhuǎn)變,發(fā)現(xiàn)中國文學始終是與時代環(huán)境相結(jié)合的,從存在了千年的奴隸型母親的寫實,到作者心中理想型母親的勾勒,再到覺悟型母親的真實的存在,這些母親形象的一步步演變,表明中國的母親在一步步走向成熟,也標志著中國現(xiàn)代文學正一步步走向成熟,變得越來越完美。
參考文獻:
[1]沈光浩.漢語派生詞新詞語研究述評[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1).
[2]田金長.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母親形象分析[J].長城,2012(10):10-11.
[3]侯相琪.藝術(shù)家的生存困境——論卡夫卡的《饑餓藝術(shù)家》[J].河池學院學報,2010.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