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
摘要:通過對近年來導學案有關文獻的研究和梳理,分析導學案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旨在更好地將導學案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有機融合, 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推動高效課堂的進行。
關鍵詞:導學案;初中地理;問題;對策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頒發(fā)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明確了新世紀我國教育改革的大方向。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縱深推進,在教育改革的一線,涌現(xiàn)出一大批如杜郎口中學、昌樂二中和東廬中學等改革的成功案例。然而,由于傳統(tǒng)教學觀念根深蒂固,導學案在課堂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已然暴露出諸多問題。
一、初中地理導學案應用常見問題
1.學案設計偏于“習題化”
許多一線教師很少對導學案的淵源進行了解和研究,只是盲目跟從,誤認為導學案就是課前檢測,于是直接將各類教輔資料上找到的各種習題用于制作導學案。如在設計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疆域”導學案時,有些教師直接將配套練習冊“導與練”部分填空題和綜合題生搬到自主學習板塊,設計上缺乏問題性和探究性,只是簡單的知識點羅列,起不到引導作用,禁錮了學生思維,無法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加重了學習負擔。
2.使用方式趨于“形式化”
導學案的使用步驟:首先,提前一天將編制的導學案分發(fā)到學生手中,讓其自主預習完成;其次,提前一節(jié)課將學生完成的導學案收回并進行詳細批改和分析,找出學生的易錯點和疑難點,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最后,教師按照學生導學案所反饋的情況進行針對性的二次備課,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而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導學案教學模式只是徒留于表層現(xiàn)象。如許多教師在課堂上分發(fā)導學案,完成是在上課后的前幾分鐘,而學生完成之后教師并沒有進行抽樣分析,根本不了解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自主學習的情況,無法進行二次備課,直接使導學案喪失作用。
3.教學點撥過于“少講化”
在目前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曲解“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課堂上過分強調“少講”,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練習、糾錯。如在學習知識點“等高線”時,部分教師只是簡單地將導學案的完成情況進行評講,并未對等高線的特點進行梳理和舉例分析,這樣嚴重弱化了教師引領學生對新知的理解,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遺留下很多“疑難雜癥”,逐漸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
4.教學步驟等于“程序化”
大多學校導學案編制的內容文本模式幾乎固定,普遍設有學習目標、重點與難點、情景問題、活動探究、鞏固自測、自主歸納、課后鞏固、課后反思等環(huán)節(jié);導學案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是固化的,主要是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小組展示、教師點評、反饋自測、總結歸納等,并未考慮學科的差異性、學生的差異性、知識的差異性,呈現(xiàn)“千科一律”的現(xiàn)象。如許多學校要求教學按照其特定的教學模式進行,形成一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教學程序,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教師的教學近乎“照案宣科”,使課堂無趣味、學生麻木僵化,并不利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
二、初中地理導學案應用基本對策
1.以“練習”為主轉向以“導學”為主
導學案最大優(yōu)勢是導學功能。其應起到導學作用,而不是練習或檢測,這是導學案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基礎。導學案不是依據(jù)學生練習不足產生的,而是針對學生被動式接受學習的弊端應運而生的。如果導學案主要作用是練習,無疑會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因此,導學案只有凸顯導學功能,才能最大程度實現(xiàn)其應有的效應。發(fā)揮其導學功能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正確認識“導”的含義。導學案中的“導”有兩層含義,一是“導學習過程”,二是“導學習方法”?!皩W習過程”即根據(jù)課標要求設計出相應的自學模塊促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掌握知識、總結與檢測知識掌握情況、提供提升性練習;“導學習方法”則是不僅提供導學導思的問題,更要提出自主學習方法的指導,教師在導學案設計中可以直接插入學法說明,也可以精心設計學習過程,將學法隱含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重“導”不是輕“教”,不是一味放手讓學生自由學習,而是基于導學案的設計思路進行有效教學。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四大地理區(qū)域的劃分”時,可將四大區(qū)域的相關重難點知識進行梳理后制定出“疑問式”導學案,讓學生通過課前自主學習來解答導學案的問題,使學生提前進入學習狀態(tài),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真正體現(xiàn)導學案“導”的功能。
(2)找準導學案的定位。導學案應是“紐帶”,連接“三維目標”的學習,貫通課內外知識。教師要通過導學案的設計引導學生整合相關學習資源,鍛煉收集整理能力,同時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導學案的設計應重視學生學習過程,注重學生能力培養(yǎng)。即教學中應減少用純邏輯思維的方式對待一切學習內容,讓學生學會將經驗梳理成關系,幫助形成自我經驗的過程。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四大地理區(qū)域的劃分”時,教師可將四大地理區(qū)域的知識點制作成“四大地區(qū)地理差異對比表”,讓學生通過課前自主學習來對四大地理區(qū)域的差異性進行對比總結,提升歸納總結能力,有利于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和運用。
2.以“少講”為主轉向以“精講”為主
在導學案應用中“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并不是強調教師“少講”,“少講”只是形式上的表現(xiàn),其實質相當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精講”。“精講”是一種教學手段,它不受時間限制,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做到講得全面、講得明白、講得透徹。轉變教師“少講”的教學方式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重視課堂提問。教學過程就是學生發(fā)展的過程。一節(jié)好的地理課不是停留在對課本知識的簡單展示上,而是要看學生在課堂中的思維碰撞、對問題的質疑、對知識點的理解運用。引導學生把學習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探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課堂提問,就是促進學生思考理解的有效手段。如教師在講解“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影響”時,可以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轉化為讓學生思考問題并回答的方式,通過對相關知識層層推進提問,可有效代替教師講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思考和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內化。
(2)強化“精講”典例。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環(huán)境中各種自然現(xiàn)象和人文現(xiàn)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由于地理學科具有獨特的綜合性、地域性、空間性、開放性、實踐性等特點,初中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會因其認知規(guī)律發(fā)展的限制存在一定障礙。因此,教師在講解相關地理知識時要注重舉例,對學生難以理解的重難點知識要做到精講、細講。如在教學“地球運動——自轉”時,由于地球運動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單靠運用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探究難以推導并理解自轉運動產生的相關意義,因此,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通過地理教學三維軟件將地球運動進行展示并推導出地球自轉運動產生的意義,可加強學生空間思維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有效學習地理知識。
3.以“固化”為主轉向以“靈活”為主
教學過程應該是靈活多樣的,而不應規(guī)定一種固定不變的、毫無生機的教學程序,致使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教學氛圍死氣沉沉,教學效果自然不盡人意。針對該情況,在導學案的應用中應轉變以“固化”為主到以“靈活”為主的觀念,做到課堂教學上充分使用導學案教學的精髓理念,不可固定教學步驟。編制“靈活”的導學案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優(yōu)化導學案設計。不同教學內容,要有不同的教學方式,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導學案,從設計形式上來講不能盲目地單一固化,可以是問題引導式、活動計劃式、資料搜集式、補充填空式、邏輯推理式、比較探究式等,也可以是多種方式進行結合。如在教學“四大地理區(qū)域的劃分”時,可以選用表格對比類導學案;在教學“區(qū)域地理”時,可以選擇填空類導學案;在教學“認識地球”時,可以選擇提問式導學案;在教學“地圖的運用”時,可以選擇活動探究式導學案,讓學生自己畫一幅學校地圖等。根據(jù)教學內容合理選擇導學案的類型,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2)重組導學案模式。導學案設計是有模式可循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種模式都適合所有教學。由于教學要考慮到教學對象的特殊性、教學層次的不同性、教學內容的難易性等多種不同教學狀況,單一固化的導學案滿足不了千差萬別的教學實際情況。因此,在導學案編制過程中可適當將相關版塊進行順序調換,達到完美地配合其教學設計。如將“鞏固自測”環(huán)節(jié)調整到“課后反思”,可有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加深印象;將“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調整到“課前自學”環(huán)節(jié),有利于調動學生在課后的合作學習能力,把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等。因此,將導學案的精髓理念與傳統(tǒng)教學進行有效整合,達到活學活用才能夠更好推進“高效課堂”發(fā)展,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和教師教學高效性?!?/p>
參考文獻:
[1]王俊亮.導學案在高中數(shù)學命題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2]劉耀.學案導學模式旳現(xiàn)狀和策略研究——以江蘇省鹽城市校為例[D].揚州大學,2013.
[3]崔珊珊.初中地理導學案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延邊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