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鑫宇
真正的窮人在輿論場上已基本失聲
□楊鑫宇
月收入不到多少元就算窮人?富人生活是什么樣的?類似話題在輿論場上總能引起熱議??峙略贈]有什么話題,能比貧富議題更能撥動普羅大眾的神經(jīng)了。在金錢面前,幾乎沒人能夠免俗——大多數(shù)人都盼望著自己能夠擺脫貧窮、擁抱財富。因此,只有這類話題能夠引起不分人群、不分階層的“全民大討論”。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從小縣城的打工小妹,到大都會的精英、金領,少有人對自己的財富現(xiàn)狀感到滿意,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再富一點,都覺得自己要像某些更有錢的人那樣,才算得上真的脫貧了。絕對貧困者覺得實現(xiàn)溫飽就夠了,溫飽者又覺得小康才是富裕,小康者又覺得要有資產(chǎn)積累才算富裕,資產(chǎn)豐碩者又覺得“財務自由”才算富?!瓕ω敻粺o止境的追求,一方面提供了個人上進的動力,另一方面也讓每一個階層產(chǎn)生了一種相對受剝奪感,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窮人”。
“月薪5000元以下的窮人怎么生活?”“我在北上廣,年薪10萬元,日子太難過?!贝蜷_主流的社交媒體或論壇,這樣的言論俯拾皆是。月薪過萬似乎是“脫貧”最起碼的門檻,網(wǎng)絡上彌漫著一股對“貧窮”的怨氣,給人一種“窮人正在積極地為自己發(fā)聲”的感覺。
然而,這只是一種虛假的幻覺。國家統(tǒng)計局最近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6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23821元,折合月薪不到2000元,就算在收入最高的上海,這個數(shù)字也不過是54305元,折合月薪不到5000元。這些數(shù)據(jù)將人們從幻覺中拉了出來,展示了中國人最真實的收入狀態(tài)。原來,每個月掙2000元就不能算窮,月薪超過5000元在上海就不算低收入了。
在網(wǎng)絡上“哭窮”的人都不是真正的窮人,那些在收入平均線以下生活的社會階層,很少能在輿論場上發(fā)出聲音。這里面的原因十分復雜。一方面,窮人沒有太多機會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就算上網(wǎng),大多時候也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擁有話語權的網(wǎng)民幾乎全部出身于中上階層,專業(yè)媒體的話語權更是牢牢掌握在文化精英群體手中。另外,人們往往恥于承認貧窮,更愿意為了面子假裝富人,掙3000元的假裝自己掙5000元,掙5000元的假裝自己掙1萬元,窮人就算有機會發(fā)聲,也很難發(fā)出真正屬于他們這個階層的聲音。
貧困階層的呼喊,被都市白領顧影自憐的呻吟掩蓋,就算偶爾有幾聲來自底層的怒吼,驚動沉溺于幻覺之中的網(wǎng)民,網(wǎng)絡的健忘本質也很快讓一切重返日常。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每個階層都有專屬于這個階層的苦惱。不同人對富裕的理解與要求自然高低有別。專注于自己所在階層的苦惱時,也要對整個社會的貧富現(xiàn)狀與階層分布有清醒認識。對現(xiàn)狀不滿時,不要忘記還有許多更艱難的人。致力于改造社會、消除不公時,不能將那些在網(wǎng)絡上失語的“沉默大多數(shù)”視作空氣。
晉惠帝因為“何不食肉糜”的荒誕問題,成了昏聵愚弱的代名詞。貧富差距在古今中外每個社會都存在,富裕本身并不是原罪,但是,如果在社會上處于相對富裕地位的人對真實社會現(xiàn)狀一無所知,無法準確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乃至于“得了便宜還賣乖”,以窮人自居,那就實在太說不過去了。
要成為真正的“社會精英”,僅擁有知識、財富或地位是不夠的。對外部社會毫無感知與關懷,充其量不過是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只有那些關懷社會,愿意用自己的能力與資源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精英。中國的貧富差距已不容忽視,輿論場中卻充斥著迷惑性極強的“富裕泡沫”。要戳破這層泡沫,僅靠一年一次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是不夠的,社會精英在觀念和行動上的表達至關重要。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