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周易》術數的納甲筮法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它通過外顯的八卦符號和內隱的五行生克等理論來揭示世界,包含著“對立統一”、“普遍聯系”和“質量互變”等深刻的辯證法思想。我們應客觀全面認識納甲筮法所體現的辯證法思想,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原則上對其進行繼承和發(fā)揚光大。
關鍵詞:周易 術數 納甲筮法
中圖分類號:B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3-0396-02
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的《周易》,通過“觀乎天文,以查時變”的方式,將無數信號濃縮為八卦符號,并以八卦符號為媒介,構建出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達到了“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效果。以納甲筮法為代表的術數之學是周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外顯的八卦符號和內隱的五行生克等理論來揭示世界,包含著深刻的辯證法思想。我們應客觀全面認識納甲筮法所體現的辯證法思想,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原則指導下對其評判,真正做到繼承和發(fā)揚光大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目的。
一、納甲筮法的緣起
據學者考究,先秦文獻中并沒有“納甲”法進行占筮,有文字記載的“納甲”之法,最早見于西漢京房的積算法中。京房為西漢的大易學家、經學家、思想家和政治評論家,易學著作豐盛,自成體系。一生著作有《京房易傳》三卷、《周易章句十卷》、《周易諸卦十卷》、《周易占事十卷》、《周易妖占十二卷》、《周易飛侯九卷》、《周易混沌四卷》、《災異占十二卷》、《周易委化四卷》、《易傳積算法十二卷》等,這些寶貴的作品大多遺失在歷史的長河里,流傳下來的只有《京房易傳》三卷,但是它的陰陽消長,五行生克和“天地人三才一體之論”等思想模式為納甲筮法奠定了理論基礎,在流傳下來的納甲筮法中得到了很好地體現。
納甲筮法作為《周易》術數預測的大宗法,自其產生到今的兩千多年間,流傳不衰,歷朝歷代都有學者閑士對其進行研究,充實,修正。出現了《火珠林》、《天玄賦易林補遺》、《闡奧歌章》、《洞林秘訣章》、《卜筮全書》、《卜筮元龜》、《易冒》、《斷易天機》、《黃金策》、《增刪補易》等納甲筮法方面的經典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書寫了濃重的一筆。特別是明朝劉伯溫先生的《黃金策》和清末野鶴老人的《增刪卜易》更是納甲筮法經典著作中的經典,自明清以來廣為流傳。
二、納甲筮法的內涵
四庫全書把京房現存于世的《京房易傳》三卷歸于子部術數類,在其序言中對納甲筮法進行了解釋,寫道:“上卷、中卷以八卦分八宮,每宮一純卦統七變卦,而注其世應、飛伏、游魂、歸魂諸例,下卷首論圣人做易揲布卦;次論納甲法;次論二十四卦侯配卦,與夫天、地、人、鬼四易,父母、兄弟、妻子、官鬼等爻,龍德、虎形、天官、地官與五行生死所寓之類。蓋后來錢卜之法,實出于此。故項安世謂:以京房考之,世所傳“火珠林”即其遺法。以三錢擲之,兩背一面為拆,兩面一背為單,俱面為交,俱背為重,將理、數、象、占緊密結合?!苯袢松斜拖壬凇吨芤坠朋呖肌肪戆酥袑{甲筮法進行了一個簡明的介紹:“‘納甲者,將干支排納于六爻中,而以干支所屬之五行及筮時時日,視其生克以斷吉兇。”
詳細來說,納甲筮法就是把六十四卦分為八宮,每宮八卦。根據一卦在本宮的排列次序確定世應爻。以八卦配十天干,乾納甲、壬,坤納乙、癸,上下相包,震巽坎離艮兌納庚辛戊己丙丁,象征六子生于父母乾坤之中。再以每卦所屬之宮的五行為我,各爻地支所屬五行為他,按照“生我者父母,我生者子孫,克我者官鬼,我克者妻財,比和者兄弟”的原則裝各爻的六親。最后把爻位裝上六神,即一青龍、二朱雀、三勾陳、四騰蛇、五白虎、六玄武。規(guī)則是甲乙起青龍,丙丁起朱雀;戊日起勾陳,己日起騰蛇;庚辛起白虎,壬癸起玄武。
經過這樣的處理,卦爻被對應到各自的地支、五行、六親和六神,呈現出相應的卦象。在論斷卦象時,采取取用神的辦法,以六親、六神、世、應等分別代表某方面的事物,然后根據五行生克關系、十二地支間相合、相沖、相刑、相害等關系的相互作用關系以及六神的特性關系等論斷。
三、納甲筮法的辯證法思想
作為周易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術數之學——納甲筮法,包含著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唯物辯證法的主要內容:“對立統一”、“普遍聯系”和“質量互變”等都是納甲筮法所蘊含的重要思想。
1.對立統一思想
對立統一規(guī)律認為矛盾著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著事物的發(fā)展,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列寧也曾指出:“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逼鋵崳瑢α⒔y一規(guī)律這一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的群經之首《易經》以及周易術數之學——納甲筮法的重要哲學思想。
作為納甲筮法淵源的《易經》承認事物存在著對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個對立卦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辭反映了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兇、得和失、益和損、泰和否、既濟和未濟等一系列對立統一的現象,它還承認對立事物的互相轉化。
納甲筮法的推演、論斷主要是根據五行生克,以及十二地支間相合、相沖、相刑、相害等關系的相互作用關系以及六神的特性等進行。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們在納甲筮法中的相生相克關系很好地體現了對立統一規(guī)律。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進助長的意思。相克,含有互相制約、克制和抑制的意思。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普遍聯系思想
納甲筮法認為世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要素、各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的聯系,一切皆變、有生有滅。構成納甲筮法推演基礎的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們之間存在著普遍的生克聯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它們的關系如下圖:
相生相克,像陰陽一樣,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fā)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事物的發(fā)展和變化中的平衡與協調。沒有相生就沒有相克,沒有相克,就沒有相生,這種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互相為用的關系推動和維持事物的正常生長、發(fā)展和變化。
納甲筮法斷卦的推演過程,更是充分體現著相互聯系的思想。推演過程主要圍繞著卦中的用神來進行,看日、月對用神和卦中動爻的作用情況,以及卦中動爻對用神的作用情況,如果是動爻,還要考慮變爻對本位爻的作用情況。如《增刪卜易》中的一個卦例:
[1]
此卦為兒子測父親病的卦例,按照納甲筮法的要求當取父母爻為用神,可取臨月的父母爻辰土為用神。斷卦時圍繞用神,來推演日月和卦中動爻等爻與用神父母辰土的關系,最終推演出其父的病情。父母辰土臨月為旺,且日為父母辰土的長生之地,所以父親病重但無大礙。父母辰土的元神午火雖然動可生辰土,但因午火化出未土相合,貪合而忘生,所以日沖的寅木暗動克父母辰土。需待丑日沖掉變爻未土,午火無合可貪,午火生土,其災退。結果真如所斷,其父丑日起床。
3.質量互變思想
近代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第一次以唯心主義的形式系統地闡述了質量互變規(guī)律。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大量自然科學成果的基礎上,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唯心辯證法中的合理因素,對于質量互變規(guī)律進行了科學闡釋。在中國古代,一些思想家已經注意到了量變引起質變的現象?!独献印诽岢觥昂媳е荆诤聊?;九層之臺,起于累土”?!稇?zhàn)國策》中說“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等,都包含著量變引起質變的思想。納甲筮法更是蘊涵著質量互變的思想。在納甲筮法吉兇的推斷過程中,通過對用神所受到的來自日月、動爻和變爻的生克強弱來判斷所預測之事的吉兇。但是,對于一些卦,如果用神受克或者受生太過,就出現了質量互變的問題,預測的結果就會朝著相反的方向走,在斷卦時就要按照特殊的原理來進行推演,而不能再依照通常原理。如《增刪卜易》中的一個卦例:
此卦是一個躲避災難的卦例,野鶴老人在書中寫道:“余曰:寅木動爻臨月建,化進神克世,此時木盛貪榮,不來克世,六、七月衰墓之時,防土木之厄。、、、、、、此人竟未出門,捱至七月初七,又得兇夢,初八即往東行,二十八,地震房塌,人口被傷,獨伊得免?!盵2]
按照正常六爻斷卦規(guī)律,用神受克大于受生即為兇,但是此卦,因為用神世爻妻財未土受日月克,同時還受忌神兄弟寅木化進神克,且忌神兄弟寅木還受日月生,所以用神反而無恙,一直到六、七月木入墓或受申金克時,災厄才會發(fā)生。這很好地體現了質量互變原理。
四、小結
《周易》作為群經之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作為《周易》重要組成部分的易學術數蘊含著重大的哲學思想和古人的智慧,應得到認真地對待和研究。
首先,在當今的時代,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間的競爭,文化的作用受到了各國的重視。習近平就曾多次提到文化的重要性,特別指出了對傳統文化珍視的重要性。他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和智慧,延續(xù)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3]。“我們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恰恰相反,我們要很好傳承和弘揚,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丟了這個“根”和“魂”,就沒有根基了”[4]。因此,我們應珍視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根據“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方針,在對其客觀研究的基礎上做出批判性繼承。近幾年,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fā)展傳統文化,我國先后建立一系列的研究《周易》以及易學術數方面的研究院所,如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以及在2016年12月21日,同時成立了天津大學地相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道教與術數學研究中心。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易學以及易學術數的神秘面紗定會慢慢被剝落,最終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古人的哲學智慧和思想。
其次,正如像對于中醫(yī)的一些治病原因沒法用現代科學解釋一樣,人們對周易術數為什么能預測準確也沒法給出符合現代科學的解釋,包括精通周易術數預測的人,但從古至今的大量事實確已驗證它可以做到很高預測的準確性。正如馬克思所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不能因為周易術數目前不能給予合乎科學的解釋就要把它完全拋棄。恩格斯曾說:“人的思維是至上的,同樣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同樣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歷史的終極目的來說,是至上的和無限的;按它的個別實現情況和每次的現實來說,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5]因此,隨著人們認識能力的提升,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如引力波和量子力學等理論的深入研究,人們終有一天會清楚周易術數的真容。
參考文獻
[1][2][清]野鶴老人.《增刪卜易》[M].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頁,第178頁。
[3]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30/c_1117631083.htm
[4]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摘錄
http://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16-12/14/content_11869967.htm
[5]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頁。
作者簡介:王秋準,(1981-),男,河南南陽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科學社會主義、傳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