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濤
(莒南縣人民醫(yī)院,山東 臨沂 276600)
血清學指標檢驗在脂肪肝患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杜 濤
(莒南縣人民醫(yī)院,山東 臨沂 276600)
目的探究血清學指標檢驗在脂肪肝患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診治的脂肪肝患者資料75例設為觀察組,另取同期健康體檢者70例設為對照組,給予所有檢測者血清、肝功能各項指標檢測,比較兩組檢測結(jié)果。結(jié)果觀察組TC、TG、ALT、AST指標均較對照組高(P<0.05);LDL-C、HDL-C指標無明顯比較差異(P>0.05)。結(jié)論血清學各項指標檢測對脂肪肝病患者肝功能診斷有重要診斷意義,可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參考依據(jù)。
脂肪肝;血清學;檢驗
脂肪肝是臨床較常見肝臟疾病,隨著社會飲食結(jié)構(gòu)變化和不規(guī)律生活作息現(xiàn)象增加,其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1]。脂肪常伴隨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疲勞乏力、食欲不振、體重下降等癥狀,如未早期診斷及治療,長期發(fā)展可引發(fā)腹水、下肢水腫,增加治療難度。近年來,脂肪肝發(fā)生年齡趨于年輕化,且肥胖人群患病機率更高,嚴重危及患者身心健康。因此,及時進行早期檢測意義重大。目前,脂肪肝常用檢測方式為血清學檢驗,能有效反映患者肝功能情況,增加治療方案選擇效率。本研究現(xiàn)就此檢驗方法取得的結(jié)果進行回顧和分析,并將所得報告陳述如下。
1.1 基礎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診治的75例脂肪肝患者資料設為觀察組,患者男46例、女29例、年齡42-78歲,平均(60.13±3.79)歲;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39例、高中及以上36例;病程1~7年,平均(4.23±1.79)年。另取同期體檢健康者70例為對照組,男43例、女27例,年齡43~79歲,平均(61.05±3.86)歲;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33例、高中及以上37例;均未有任何肝功能異常疾病。兩組基數(shù)資料未有明顯高度差異(P>0.05)。
1.2 方法
所有檢驗者檢測前3 d需保持清淡飲食,于檢測當天晨起空腹時采集靜脈血樣3 mL,置于3000r/min離心機上,離心后取上層血清檢測,檢測設備采用7600日立全自動型生化分析設備及其配套檢測試劑盒,檢測操作嚴格遵循儀器與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3 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①血清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膽固醇(HDL-C);②肝功能指標,包括丙氨酸轉(zhuǎn)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1 比較兩組血清指標
對照組TC、TG水平較觀察組低(P<0.05),LDL-C、HDL-C水平比較無較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TC、TG、LDL-C、HDL-C水平(s,mmol/L)
表1 兩組TC、TG、LDL-C、HDL-C水平(s,mmol/L)
注:組間比較,*P<0.05.
組別 n TC TG LDL-C HDL-C對照組 70 3.09±0.26 1.36±0.19 2.37±0.63 1.31±0.45觀察組 75 7.26±0.83*3.29±0.39* 3.05±0.75 1.42±0.53
2.2 比較兩組肝功能情況
對照組ALT(24.35±4.03)U/L、AST(30.92±6.59)U/L;觀察組ALT(62.57±9.76)U/L、AST(84.75±21.64)U/L;觀察組各指標水平較對照組高(P<0.05)。
脂肪肝是由肝細胞變性和脂肪含量過多兒導致的彌漫性肝臟異常病癥,也是多種肝病發(fā)展的必經(jīng)階段。研究指出[2],脂肪肝對機體肝臟結(jié)構(gòu)及功能均有一定損傷,且嚴重者可發(fā)展至肝硬化、肝纖維化、肝功能衰竭,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脂肪肝病理機制復雜,容易受生活環(huán)境、生活惡習、不良飲食和既往病史影響,故而,其具有可逆性特點,通過早期診斷和臨床治療可逐漸恢復正常。但其早期癥狀表現(xiàn)不明顯,缺乏影像學檢測特異性,且穿刺活檢診斷難受患者接受。對此,臨床多采取肝功能及血清指標檢測,通過血清AST、ALT檢測以判斷肝功能情況,為其治療提供有效參考數(shù)據(jù)。本研究現(xiàn)就脂肪肝血清指標檢測取得的結(jié)果進行回顧及分析,以期為后續(xù)治療方案探究予以循證依據(jù)。
由上述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檢測TC、TG、AST、ALT水平均較對照組組高,而LDL-C、HDL-C水平無較大比較差異。由此證實,通過血清學分析檢測,能有效鑒別患者肝功能情況。分析原因為,脂肪肝發(fā)生原理為多種因素促使肝細胞功能下降,致使其對脂肪酸的吸收效率降低及合成率提高,進而導致脂肪分泌和排泄功能障礙,造成酯化而成的TG在肝臟細胞內(nèi)不斷沉積,最終發(fā)展為脂肪肝病,且直接影響TC指標,促使體內(nèi)血脂升高[3]。由此表明,TG檢測能有判斷肝功能情況。肝臟脂肪多來自食物攝取及外周脂肪,且在水解酶作用下合成TG,再經(jīng)由轉(zhuǎn)化作用直接參與體液循環(huán),以供機體功能運轉(zhuǎn),而脂肪肝形成后則會促使肝功能紊亂,促進TG、TC水平大幅升高[4]。轉(zhuǎn)氨酶是催化氨基酸與酮酸間氨基轉(zhuǎn)移的活性酶物質(zhì),與肝臟纖維化水平呈正相關(guān)性。轉(zhuǎn)氨酶ALT主要存在于細胞漿,AST分布于細胞漿線體,肝臟細胞受損后,ALT會迅速流入血液;肝臟損傷至線粒體后,AST也會快速侵入血液[5]。因此,由上述研究表明,肝臟損傷后血清ATL、ASL會大幅度升高,肝臟脂肪蓄積后TG、TC水平也隨之上升。受例數(shù)和外界環(huán)境限制,該研究尚未對檢測中可能出現(xiàn)的誤檢情況作具體了解,還有待深入研討。
綜上所述,通過血清學指標檢測能有效分析和鑒別脂肪肝患者病情程度,為其臨床治療提供可靠性參考數(shù)據(jù)。
[1] 劉云霞.脂肪肝診斷中肝功與血清學指標檢驗的應用價值分析[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7):88-89.
[2] 陳靈鋒.肝功與血清學指標水平檢驗在脂肪肝診斷中的應用[J].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2015,28(12):1881-1882.
[3] 張曉紅.肝功與血脂血清學指標水平檢驗在脂肪肝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5,13(10):56-58.
[4] 王嫻默,楊 章,明 亮,等.多種生化指標檢驗在脂肪肝診斷中的應用[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5,36(12):1651-1652.
[5] 桂瑞豐.血清學指標在脂肪肝患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河北醫(yī)學,2016,22(7):1226-1228.
本文編輯:王雨辰
R575.5
B
ISSN.2095-8242.2017.010.19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