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年7月花山巖畫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填補了我國巖畫界的空白?;ㄉ綆r畫坐落在廣西自治區(qū)崇左市,它包括寧明、龍州、江州、扶綏4縣區(qū)范圍內(nèi)左江流域及其支流明江兩岸山巖上的諸多圖像共189處,距今已有2000余年,目前已統(tǒng)計巖畫圖像人物、器物、動物約4050個?;ㄉ綆r畫是壯族先民的生活寫照,研究巖畫也是研究具有千百年歷史的駱越文化,探尋駱越先民的生活軌跡。儀式是花山巖畫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研究其儀式音樂與巫舞,有助于花山巖畫的研究。
【關鍵詞】花山巖畫;銅鼓;儀式;壯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K89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8-0273-01
2016年7月15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微博宣布,中國左江山巖畫入選世界遺產(chǎn)名錄?;ㄉ綆r畫從先秦時期一直留存至今,現(xiàn)狀依然清晰、壯觀,本身就是世界奇跡,也是壯族先民為后世保留的優(yōu)秀藝術文化。花山巖畫以人物、動物、器皿、銅鼓、刀劍為主,其形式奇特,風格簡單古樸,反映著壯族先民的生活、信仰和向往。從畫面分析,多場景體現(xiàn)了儀式感;從動作、人物、動物、器皿分析,巖畫反映的是壯族古老而神秘的祭祀儀式,即向庇護先民的神靈祈禱。本文主要從動作、場景、人物、器皿著手,探析花山巖畫蘊含的儀式音樂元素。
花山巖畫最早記載于宋代李石《續(xù)博物志》,曰:“二廣深谿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畫。船人行,以為祖考,祭之不敢慢。”據(jù)考證,花山巖畫是左江流域壯族先民生活的遺跡,距今已有2000余年,并經(jīng)戰(zhàn)國、兩漢不斷完善。完成如此規(guī)模的畫作,耗時、耗物、耗力之巨,可想而知。
據(jù)資料顯示,花山巖畫代表著駱越先民的信仰,也是巫術活動的遺跡,其內(nèi)容涵蓋信仰、巫術、權利,有著種種繁瑣的儀式。儀式,在古代有取法、儀態(tài)或者測定歷日的法式制度的意思,指典禮的秩序形式。從花山巖畫內(nèi)容上看,其儀式性強,體現(xiàn)一定的流程、目的,有戰(zhàn)爭勝利、祈禱豐收等;從音樂學的角度分析,儀式中的音樂包含以下兩方面。
一、儀式舞蹈
對于儀式而言,肢體動作歷來是必不可少,東北的薩滿法師、湖南的道公、壯族的拜囊海,都有著各種肢體動作。隨著祭祀的發(fā)展,逐漸衍變出一種具有各類法事活動的動作。從花山巖畫研究來看,其儀式肢體語言是“蛙”的造型,也是壯族俗稱的“螞拐”。螞拐歷來是壯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圖騰。從民間傳說、文化教育、歷史研究來看,螞拐似乎與壯族先民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故見花山巖畫中儀式動作多以螞拐為原型,衍生出各種動作。廣西演藝集團歌舞劇院編創(chuàng)的大型舞蹈史詩《花山》,舞蹈的基本動作以螞拐動作為主,體現(xiàn)了強烈的壯族色彩。從巖畫圖到舞蹈創(chuàng)編,其原始素材的體現(xiàn),充分反映在壯族先民的祭祀活動上,螞拐舞蹈的具體運用,也側面證實螞拐對駱越先人的重要性。
二、儀式樂器
在花山巖畫中,樂器有銅鼓與羊角鈕鐘,從畫面研究與史料記載來看,這二者的出現(xiàn),是樂器普及的一種體現(xiàn)。在古代,很多地方都把銅鼓用在祈神、祭祀、治病、喪葬,娛樂等活動中,并用鼓聲傳遞信息,喪葬中使用銅鼓仍保留至今。喪葬儀式從古至今,壯族都流傳著一個風俗習慣,即無論誰家有人仙逝,都會請一些道公和道師來做法事,做法事的目的就是為迎送亡靈,超度亡魂。在做法事之前,道公和道師們會穿上相應的法衣,祠堂上要按照他們的要求擺上貢品,每個法師所持的樂器都不同,有的拿銅鼓;有的拿鑼;有的拿號子;還有的會拿天琴等,他們唱誦逝去的親人生前的豐功偉績,以及佛經(jīng),同時,這些樂器會隨著他們的唱誦,有節(jié)奏地敲擊,作為伴奏。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通過銅鼓敲醒沉睡的親人,護送其最后一程,并吸引神人下來迎接。
在做法事的過程中,銅鼓成為溝通亡靈與人神的法器,也敲擊著逝者親人心中的悲傷。這個儀式與花山巖畫中那些像青蛙一樣的動作相聯(lián)系,說明銅鼓上青蛙的圖案是有據(jù)可尋的。還有,祈福儀式在古代的時候就特別盛行,在各個歷史文獻中都有記載,我們從花山巖畫中也可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據(jù)調(diào)查,在花山巖畫遍及的崇左市寧明縣以及龍州等地區(qū),還一直保留著非常濃厚的壯族祈福儀式,如拜天、拜神、拜祖先等,其流程、規(guī)模、內(nèi)涵都是駱越文化的延續(xù)。
三、結語
一年一度的壯族三月三活動,引起了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關注,這一系列的壯族活動從花山巖畫中走下來。每年寧明縣的駱越大典,通過一系列的活動祭祀壯族先民。從花山巖畫的產(chǎn)生、規(guī)模、發(fā)展來看,昭示著寧明曾經(jīng)是駱越文化的發(fā)源地,這對廣西及東南亞地區(qū)都有著重大影響。以音樂學的視野對花山巖畫蘊含的儀式進行研究,活化文化符號,更好地推廣、傳播駱越文化。
參考文獻:
[1]蔣廷瑜.銅鼓藝術研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
[2]紀蘭慰,邱久榮.中國少數(shù)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
[3]陳夕陽.花山巖畫中蘊含的銅鼓元素初探[J].北方音樂,2017.
基金項目:廣西高??茖W技術研究項目《花山巖畫中的音樂元素探索與活化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KY2015LX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