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順杰++王斌
【摘 要】上海位于長江入海口,又居于中國東部海岸線正中央,自古以來就因為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廣受人們歡迎的遷入地,改革開放及開發(fā)浦東之后更是涌入大批新移民。作為上海市區(qū)的通行方言,也作為海派文化的代表,上海話一開始就是由周邊方言進行雜糅而形成的。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引起的遷入熱潮到今天依然在繼續(xù),相伴涌入的各地方言和普通話對上海話產(chǎn)生了無形卻有聲的影響。上海話就如同其他地區(qū)的方言一樣,通過網(wǎng)絡發(fā)揮影響力的同時也在逐漸改變,這究竟會導致上海話的進化還是死亡?
【關鍵詞】上海話;語言的進化;語言的死亡
中圖分類號:H17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8-0267-01
上海話的形成
上海話起源于宋元時期,那時上海浦開始發(fā)展,有了人口聚集并形成上海方言。元朝時上海浦發(fā)展成上??h,屬于松江府,那時的上海方言從松江方言發(fā)展而來卻又有所區(qū)別,還保留了松江方言中古老的語音和詞語。清末時,上海由于地理位置優(yōu)越,被迫開埠,涌入大批移民,各路移民的方言對上海話也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寧波話和蘇州話。民國的上海也有不少生意人來自廣東,所以粵語和滬語也有交融之處。從上海開放之日起,上海話就在不斷變化,從有別于松江話的上海話到融合各路移民方言的上海話。
英語對上海話的影響
上海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與西方交流最為密切的城市,自然在中西方文化融會貫通的過程中一馬當先。
上表中的詞匯翻譯生動形象,充滿了民間的市井智慧??梢姡谏鲜兰o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話黃金時期,英語詞匯對上海話詞匯的構成具有相當大的影響,這些詞匯至今還在生活中大量使用。接納與融匯外來詞,是語言進化的方式之一。
普通話對上海話的影響
受普通話影響,上海話中的非常用詞匯比常用詞匯更易發(fā)生變化。在上海話內部,越常用的詞匯越容易發(fā)生變化,這是由于上海話的日常非正式地位造成的。在日常交流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年輕人由于不知道某物用上海話怎么說,通常會強迫使用上海話去念普通話名字,使上海話慢慢產(chǎn)生變化。此外,從領導到保安,講的上海話沒有任何不同。我們普遍知曉,由于不同階層、工作等因素,人們說的語言會不一樣,但在上海話里,并不會因為人們屬于不同的社會階層而使用不同的詞匯。這是因為,對于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來說,從出生起就開始沉浸在上海話的語境里。正如喬姆斯基所言,嬰幼兒習得語言的過程更像是“撿起”,而不是刻意地去學習,嬰兒學習本地的語言是為了想融入本地的族群里,這點和后來再學的普通話是不一樣的。普通話對上海話的影響很大,并對各年齡階段的上海人的影響也不同,但方向仍是為了方便交流。
語言的進化和死亡
語言的進化是文化進化里的一支,通??梢苑譃樽匀徽Z言和人工語言的進化。自然語言的進化旨在使當?shù)氐娜藗兡軌蛟谒诘淖迦豪锘ハ嘟涣?,人工語言的進化是為了使語言等文化得以保存。
語言的死亡,指的是一種語言在全球一體化、產(chǎn)業(yè)結構變化和人口流動等因素下,從安全到不安全的過程。而這種從安全到不安全的過程就是死亡。二十一世紀之后,世界上語言的瀕危和死亡速度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迅速,呈現(xiàn)出“強者越來越強,弱者越來越弱”的態(tài)勢。當代際傳承中斷時,語言就要死亡。
方言的本能
在嬰兒群體中,他們更喜歡與當?shù)厝苏f話并模仿,因為嬰兒想要融入進當?shù)厝巳?,此時的方言起著族群身份標識的作用。大量社會語言學研究證明,適當?shù)恼Z言標記可以決定合作的程度。當我們遇到敵人或者危險,我們會提高嗓門并下意識地使用自己的母語;當我們想要贊揚某人,會使用方言表達感情。一般情況下,人們?yōu)榱俗约旱哪康?,會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以符合別人的普遍期待。人類對父母的依賴程度比其他靈長類動物要長,我們在童年時有非常多的學習方言的機會,這對語言的進化非常重要。上海話亦是如此。
上海話究竟是進化還是死亡?
作為國際大都市,上海近年來不斷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趨之若鶩。各地移民涌入上海,會帶來原本的語言和文化,產(chǎn)生新的文化融合。與紐約、倫敦、巴黎等世界城市一樣,人口越多、越復雜的國際大都市,文化的多樣性也就越豐富。
綜上所述,上海話和普通話在上海這塊熱土上產(chǎn)生的語言接觸,并不是語言的死亡,而是語言的進化。這種進化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愈發(fā)深入,并存在于這兩種語言的方方面面。當兩種語言互相接觸所產(chǎn)生的新的東西能夠使人們更好地交流之時,就是語言的進化,也是文化的進化。
參考文獻:
[1]KateDistin.文化的進化[J].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
[2]錢乃榮.上海語言發(fā)展史[J].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陸順杰(1994-),男,上海人,上海理工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在讀;
第二作者:王 斌(導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