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霞
【摘 要】張聯(lián)榮先生的《〈詩經(jīng)〉“維”字解》1991年發(fā)表在《語文研究》中,主要是對《詩經(jīng)》中“維”字的用法進行分析,整篇文章思路清晰,為讀者閱讀《詩經(jīng)》提供了很大便利,但是這篇文章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維字;優(yōu)點;不足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8-0256-02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具有很高的文學(xué)價值和語言研究價值?!?lt;詩經(jīng)>“維”字解》是張聯(lián)榮先生在1991年發(fā)表在《語文研究》上的一篇文章。“維”字在《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對于“維”字的用法和解釋有很多不同的觀點,在這篇文章中,張聯(lián)榮先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
一、文章的內(nèi)容總括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指出了“維”的有些用法,與大家的意見比較一致。第一,“維”作動詞用,如:贄之維之,以永今朝。第二,“維”用來表示原因,如:維其有之,是以似之。第三,“維”用作范圍副詞,如:終鮮兄弟,維予與女。第四,“維”作連詞用,同“與”相當(dāng),如:虡業(yè)維樅,賁鼓維鏞。
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認為,“維”字可以用作指示代詞,同名詞或名詞性結(jié)構(gòu)相結(jié)合,在句子中充當(dāng)主語,共分為四種情況。第一,“維N”充當(dāng)主語,謂語動詞由形容詞或形容詞性結(jié)構(gòu)充當(dāng),大部分是疊音詞,如:無田甫田,維莠驕驕。第二,“維N”充當(dāng)主語,謂語由動詞或動詞性結(jié)構(gòu)充當(dāng),如:維雀有巢,維鳩居之。第三,“維N”作主語,謂語由名詞充當(dāng),如:維師尚父,時維鷹揚。第四,“V/A·維N”這類格式的特點是“維N”置于小句后半,“維N”之前或為數(shù)量結(jié)構(gòu)、動詞性或形容詞性結(jié)構(gòu)。同時,作者指出前三種格式中,“維”字并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
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認為,“維N之N,維N及N”這類格式中的“維”是由指示代詞轉(zhuǎn)化為副詞的一種過渡形式。如:習(xí)習(xí)谷風(fēng),維風(fēng)及頹。
文章的第四部分,作者認為,“維”可以用作副詞,其用法相當(dāng)于副詞“乃”“則”和現(xiàn)代漢語的“就”之類,共分為五種情況。第一,“維”字前后都是名詞,“維”字小句本身就是主謂結(jié)構(gòu),“維”及其后面的名詞在小句中充任謂語,如:邢侯之姨,譚公維私。第二,“維”字小句的主語是代詞,常用的代詞有“時”“實”“其”,如:后稷之孫,實維大王。第三,“維”加“何”構(gòu)成“維”字小句的謂語部分,常見的形式是一問一答,答句中的“維”和問句中的“維”都是副詞,如:彼爾維何,維常之華。第四,主語為名詞性成分,謂語是謂詞性成分,“維”字置于謂語之前,主要作用是對事實、情況或某種狀態(tài)的確認、肯定和強調(diào),如:敬之敬之,天維顯思。第四,“Ph·維A/V”或“Ph·維Ph”,“維”前面的成分是一個短語,如:君子作歌,維以告哀。
文章的第五部分,作者列舉在《詩經(jīng)》中“維此”“維彼”“維其”經(jīng)常連用,如:“維此惠君,民人所瞻”“維彼碩人,實勞我心”“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最后,作者得出結(jié)論,第一,《詩經(jīng)》中的動詞、介詞、連詞、范圍副詞,共計17例,約占8%。第二,在《詩經(jīng)》中,“維”主要用作指示代詞和副詞,而不是判斷詞。用作指示代詞的有61例,占27%;用作副詞的有127例,約占57%;另有18例可以看作過渡形式,占8%。
以上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張聯(lián)榮先生的研究成果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同時也為人們閱讀《詩經(jīng)》提供了便利。
二、文章的優(yōu)點和可取之處
首先,這篇文章思路和結(jié)構(gòu)都十分清晰,讀者很容易看明白,先寫大家的一致看法,再寫自己的觀點,從指示代詞到指示代詞向副詞過渡,再到副詞,最后進行總結(jié)。其次,作者提出的每一個觀點,都列舉了例子來進行論證。再次,作者在文中運用了一些結(jié)論性的語句,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第四,作者在對“維”字進行分析的時候運用了比較的方法。例如,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作者將“維”與“侯”進行比較,說明“維”字的副詞性質(zhì)。又將“維”與“斯”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它們由代詞演變?yōu)楦痹~的共同軌跡。
三、文章的不足之處
張聯(lián)榮先生的這篇文章為我們學(xué)習(xí)和研究《詩經(jīng)》提供了很大幫助,也有很多優(yōu)點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和借鑒的,但是還有幾點不足之處。
第一,既然文章的題目為《<詩經(jīng)>“維”字解》,那么在文章的開篇最好從文字學(xué)的角度對“維”字進行介紹。例如,維,甲骨文、金文同形,為合體象形字,左為系形,右上為鳥形,右下為手形,表現(xiàn)以絲線系鳥,使之活動在固定范圍內(nèi)的意思?!冻o·天問》“斡維焉系”維,即系物之大繩?!墩f文》“維,車蓋維也。從系隹聲?!备鶕?jù)《周禮·考工記·輪人》《釋名·釋車》等典籍記載,可知車蓋即古時車上張開的車傘。車蓋的傘面圍繞一根直立的桿子向四周張開,在四周賴以固定著的東西就是“維”?!稘h語大字典》,“維”兼具六種詞性,共有十六個義項。然后再對“維”字的引申義解釋一下。這樣就不會顯得突兀,而且讀者讀起來更清晰。
第二,雖然文中的例子很多,但是有些例子列舉不是十分恰當(dāng)。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有人把‘裕高維岳中的‘維解釋為判斷詞‘是,請看《大雅·崧高》第一章前四句:崧高維岳,駿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如果前一個‘維作判斷詞‘是講,那么第二個‘維字就也應(yīng)當(dāng)是判斷詞,這樣解釋整個句子就扦格難通;如果把第一個‘維解釋為判斷詞,又將第二個‘維解釋為別的用法,那顯然是一種脫離句子本身的主觀分析。請看下面的例子: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鄘風(fēng)·相鼠》在上述例子中,前后兩個‘而字無論如何不能作出兩樣解釋?!弊髡吡信e這兩個例子是想說明在《大雅·崧高》中的“維”字不是判斷詞,而是代詞,但是作者列舉的這兩個例子嚴(yán)格來說并不是一致的。在《鄘風(fēng)·相鼠》中的這個例子,后一句話的開頭和前一句話的末尾是緊挨著的,而且每一個字都是一樣的,這兩句話中的每一個字的意思都應(yīng)該相同,然而在《大雅·崧高》中的例子并不是這樣的,這兩個“維岳”是隔開的,而且兩句話中只有這兩個字一樣,其他部分并不一樣。因此,這種推論不是十分合理,讓人難以信服。
最后,說一下文章中的細節(jié)問題。文章中2·3后面有這樣一段話:“再以6、7、8三例進行比較,可以看出三句中的‘維完全一樣。如果承認第6句(‘維仲山甫)中的‘維不是判斷詞,那么7、8兩句中的‘維也不應(yīng)是判斷詞。”當(dāng)讀者讀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就會感到困惑,這里所說的“6、7、8句”到底指的是什么,因為在前文中我們根本找不到這個標(biāo)記。后來通過分析,筆者認為作者想要說的應(yīng)該是2·2中的例子,“維龜正之,武王成之?!洞笱拧の耐跤新暋肪S仲山甫,柔亦不茹,剛亦不吐?!洞笱拧ふ裘瘛肺覂x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同上)”而且這類文章最好能列出來一個表格,對“維”字的每一個用法及數(shù)量都放到表格里,這樣讀者可以一目了然,看起來更清晰。
以上只是筆者的一些個人看法,《詩經(jīng)》的研究價值很高,而且也有很多學(xué)者進行研究,對我們都有很大的啟發(fā)和影響,對“維”字的解釋也是眾說紛紜,所以我們應(yīng)該更加努力,在一些小的問題上把握好。
參考文獻:
[1]柯西剛.“維”字演進歷程發(fā)微[J].樂山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5(1).
[2]李維琦.《詩經(jīng)》中“維”字考察[J].古漢語研究,1991(2).
[3]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張聯(lián)榮.《詩經(jīng)》“維”字解[J].語文研究,1991(4).
[5]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