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華雁
摘要: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材,尤其注重語文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語言的技能。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嘗試將“讀”作為理解的手段,以“讀”代講,以“讀”代問,變“講懂”“問懂”為“讀懂”。
關鍵詞:語文 讀 挑戰(zhàn)
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嘗試將“讀”作為理解的手段,以“讀”代講,以“讀”代問,變“講懂”“問懂”為“讀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讀有所感,讀有所悟,才會讀有所得。如何在課堂上落實“讀”,就應運用多種朗讀形式。
一、初讀,覽全篇
在閱讀教學中,一般遵循整體—局部—整體的程序。初讀課文目的是了解文章的梗概和整體感知語言。對語言的感知包括多方面的要求,如字詞的音、形、意,文章的大意以及文章的結(jié)構(gòu)層次等。
1.讀字詞。要讀課文,首先要認識文中的每一個字,包括生字和熟字,初讀課文時,讓學生用“瀏覽、選讀法”,有所選擇地朗讀,把生字詞、多音字、兒化音、輕聲等讀準。
2.讀句子。字詞解決以后,讀句子就要求學生要把每一個句子讀通順,不可讀破句,也不可加字、減字、換字。并把主要目標放在難讀的句子上,教師可以適當?shù)亟o學生示范(即范讀),并作朗讀技巧的必要指導,點撥一下重音、停頓的處理,語速、語調(diào)的運用等。
3.讀段落。段落是組成文章的大方塊,讀好段落是讀好全文的關鍵所在。讀段落的要求是在讀句子的要求上加快初步感知各段的大意,大概了解各段中句與句的聯(lián)系。讀段落最好采用輪讀法,推薦讀、挑戰(zhàn)讀和評議讀。讓學生既有讀的機會,又有一個思考的過程。
4.讀篇章。在讀通了各段之后,再讓學生讀熟,這是一個融會貫通的過程,是對前三個步驟的讀的融合強化,整體的感知全文,從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到結(jié)構(gòu)層次都有了整體的感知,為部分深入理解做好鋪墊。教師可以采用自讀法和問答式讀。
二、細讀,突重點
教材的重點段落是全文的主體部分,重點部分的詞句往往牽動全篇。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需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重點段落的理解上。根據(jù)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遷移的特點,教師可以采用問讀法、組織引讀、比較讀、反復讀、議讀等多種靈活有趣的形式,讓學生對教材的重點能在輕松的朗讀中求得理解。例如,教學第七冊《五彩池》,可以這樣設計:先指名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五彩池在哪兒的句子,讀給同學們聽?!皼]想到今年夏天去四川松潘旅游,在藏龍山上,我真的看到了像瑤池那樣神奇的五彩池?!睂W生聽后回答:在四川松潘的藏龍山。接著老師把這句話重讀一遍,問同學們還能聽出什么?有些學生回答:我聽懂了作者小時候就想看看傳說中的瑤池是什么樣,現(xiàn)在他終于親眼看到了。也有學生回答:我聽懂了作者夢想成真了。繼而,老師表揚了學生的豐富想象和勤于思考的精神,老師說還是這句話再來讀,看你們還能聽出什么?同學們覺得很好奇,怎么這句話那么多意思?個個都打起精神、睜大眼睛、側(cè)耳傾聽,生怕會聽漏一個字。老師又把這句話讀一遍。這回同學們都紛紛動起腦筋來,有的還在課文里找答案。有學生回答:我聽懂了五彩池和天上的瑤池一樣神奇。最后,老師讓學生找出描寫五彩池形狀奇的句子?!俺剡吺墙瘘S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帶,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圍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有像葫蘆的,有像鐮刀的,有像盤子的,有像蓮花的……”配上音樂,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還配上動作。這樣,學生在讀中就領會了五彩池的神奇。
三、精讀,品語感
在重點段理解語感的基礎上,進一步精讀課文,把自己所讀所感逐步內(nèi)化運用到表達上,因為語文的語感,要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親身體會才行,老師講解的是不能代替學生對言語的感受的,所以用美讀法最能讓學生領會文章要體現(xiàn)的情感。
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讀”稱作“美讀”。美讀是指對課文里的句子與詞語有較深的理解,能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發(fā)展的脈絡,能運用聲調(diào)、速度、停頓等的變化,生動地表達對作品的理解,把作者的情感讀出來,做到以言動人,以情感人,達到正確理解和準確表達的統(tǒng)一。美讀不同于一般的讀,從聲音上說,美讀用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表達,最能感染人,決定了美讀影響人的特殊功能;從情感上說,美讀講求情感體驗,能傳達情感信息,引起心靈的共鳴。所謂“聲情并茂”,是朗讀的最高境界。
一段感情豐富的文章,如果學生不能深刻理解文章內(nèi)句子詞語所包含的內(nèi)容,體會不出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那學生就不會置身于情境之中,感受不到語言文字的美。學生讀只是“形似神異”,稱不上“美讀”。因此,應引導學生品關鍵詞句,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進行美讀,以呈現(xiàn)課文的情境美。如第七冊的《珍珠泉》,通過“綠青苔、綠草、綠樹、綠水”來突出珍珠泉周圍景物的美,和三個“那樣”來體現(xiàn)綠的美感,抓住“深綠、透綠、綠得沒有一點兒雜色,綠得像被綠樹、綠草染過”這些最能表現(xiàn)出綠的美感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注意讀出語氣的輕重變化,用喜愛、贊美的高揚語調(diào)讀,學生眼前就會呈現(xiàn)出珍珠泉的“綠”“美”,就能讀出作者喜愛珍珠泉、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來。抓住關鍵詞句品味,發(fā)揮想象,使學生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在腦海中呈現(xiàn)出課文中所描繪的情境。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進行美讀,不但能更好地讀出文章的“味道”,在對文章的“滋味”的體味中領會文章語言的內(nèi)在意蘊,感受情境美。
四、誦讀,積詞匯
朗讀既是理解語言,又是積累語言、培養(yǎng)情感的有效手段。讀書朗朗上口,熟讀成誦,運用時就能脫口而出。學習語言必須記憶,背誦是大量積累語言材料的最有效的方法。背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和書面語的表達能力,能增強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對書面語言的感悟能力。從大多數(shù)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運用較差的情況就證明了,學生積累的語文材料太少、太貧乏了,因此,要讓學生多讀,熟讀至背誦。教師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和目的,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誦,使學生不要把誦讀看作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翱磮D促讀”能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順序;“分角色讀”易于表達特定人物的特征;“輪讀”會使學生情緒高昂;“引讀”則能使師生共同參與雙向交流,互相感染;“配樂朗讀”能陶冶情操、欣賞意境美;“齊讀”能調(diào)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氣氛熱烈。通過以上多種形式的朗讀,最后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句子,因為喜歡,學生背得快,記得牢,從而達到積累詞匯的目的。
五、延讀,長知識
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梢?,書讀得越多,知識就越多。學生在大量閱讀之后就能博取眾長、開闊視野。書讀多了,積累了詞匯,豐富了語言,增長了知識,也為寫作積累了經(jīng)驗。但是,光讀教材,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始終有限,正如魯迅先生說的采得百花釀佳蜜一樣。教師還要讓學生充分讀課外書,以增長知識面。21世紀是信息時代,是高科技時代,閱讀課外知識的手段也必然要更新。教師除了讓學生互換課外書閱讀外,還教會學生上網(wǎng)查閱的方法,特別是閱讀教材所延伸的知識。信息網(wǎng)絡的普及,擴大了人們的閱讀空間,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內(nèi)知識的理解,又能拓寬思路,如獲得自然、物理、常識等方面的知識。
閱讀,閱讀,貴在讀。教師在教學中要高揚以“讀”為本的旗幟,讓學生在誦讀與點撥中悟出文本的精髓,悟出文本之道,從而提高語文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佑鎂.跨媒體閱讀:整合O2O與MOOCs的泛在閱讀新趨勢[J].中國電化教育,2015,(01):10.
[2]章珊珊.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5,(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