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詩賞
2017年3月31日午后,熾熱的陽光曬出了初夏的味道。
在重慶大學城,我在一張小圓桌邊坐下,開始了一場訪談。
對面,坐著訪談對象:《重慶日報》原首席記者羅成友。
64歲的他,兩鬢已生華發(fā),鏡框下的雙目炯炯有神,說話輕言細語、溫潤謙和。
在重慶新聞界,羅成友的頭銜可謂顯赫——重慶新聞界獲得“范長江新聞獎”第一人、著名“三農”專家型記者……
今天,曾經(jīng)的采訪者羅成友成為我的采訪對象。我們要談的,是他的另一個身份——黨代表。
羅成友先后當選黨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
“其實,黨代表并不只是一份榮譽,更是壓在黨員身上的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绷_成友說。
黨代表是“參謀員”
——“黨代表絕不是‘開會投投票、會外跑一跑的虛職。相反,在會場內外,黨代表都要履行一系列職責和義務,比方說:建言獻策?!?/p>
多年以前,一提到“無職黨員”,璧山區(qū)璧城街道馬家橋社區(qū)黨總支書記楊厚祿就郁悶。
當時,因為教育管理不到位,這些無職黨員就像一盤散沙,喊不動,聚不攏,先鋒模范作用難發(fā)揮。
這個問題,讓楊厚祿這樣的基層黨組織負責人頭疼了很久。
彼時,恰逢羅成友到璧城街道調研采訪基層黨建工作。
久聞羅代表大名,街道黨工委負責人立即向他“取經(jīng)”:“請問羅代表,如何才能激勵無職黨員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
結合豐富的基層經(jīng)驗和實地調研情況,羅成友提出建議:“這個問題的癥結在于無職黨員缺少發(fā)揮作用的舞臺。街道黨工委可以根據(jù)村和社區(qū)實際,為無職黨員設崗定責,依責承諾,讓他們有位、有為?!?/p>
受此啟發(fā),璧城街道黨工委啟動了“燈盞工程”——根據(jù)無職黨員的年齡、文化、特長等實際情況,設置相應的“燈盞崗位”。
在“燈盞”照耀下,璧城街道無職黨員被迅速“激活”。
“通過設崗定責,我們本地的無職黨員,都分別在調解糾紛、保護環(huán)境等方面,找到了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的平臺?!睏詈竦撔α恕?/p>
如今,“燈盞工程”已在整個璧山區(qū)推廣,一個個黨員就像一盞盞“明燈”,照亮了大街小巷、田野巷陌。
“羅代表,謝謝你!”問題解決后,璧城街道黨工委領導向羅成友豎起大拇指。
羅成友則謙虛地擺擺手:“我是黨代表,為黨組織出謀劃策是職責所系?!?/p>
作為黨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羅成友不僅要在黨的代表大會上建言獻策,也會在會場外開展調研,收集基層黨情民意,為各級黨組織出謀劃策,推動具體問題得到解決。
當選黨代表的十年間,羅成友利用各種調研和采訪機會,輾轉奔波于全市各區(qū)縣和市級相關部門,上至中央和市委重要會議現(xiàn)場,下至農家院壩和社區(qū)廣場,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其間,他積極回應各級黨組織反映的困惑,提出上百條“錦囊妙計”,推動解決了一大批急難問題……
黨代表是“宣傳員”
——“把黨中央的聲音及時傳遞到基層,是黨代表義不容辭的責任。要針對不同群體的切身利益和需要,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把黨的聲音傳到人民心坎上,在基層扎下根?!?/p>
2012年11月17日,黨的十八大閉幕的第三天,榮昌縣(現(xiàn)榮昌區(qū))峰高街道五馬村。
朝陽爬上山崗的時候,村委會的院壩里也熱鬧起來。
院壩上,密密麻麻擺了近200張塑料椅,不少椅子老早就被村民占了座。
原來,鄉(xiāng)親們的老熟人、黨代表羅成友要來村里宣講黨的十八大精神。
很快,羅成友精神飽滿地來到院壩。
在院壩里站定,羅成友面含微笑,說:“今天,我是來給大家報告好消息的!黨的十八大召開后,鄉(xiāng)親們能享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啦……”
院壩里立即安靜下來。
“有啥實惠?”有村民好奇起來。
“你們聽我慢慢擺?!绷_成友笑容依舊,娓娓而談:“現(xiàn)在娃兒上中小學不要錢了,實現(xiàn)了學有所教;看病有新型合作醫(yī)療保險,出門有公路,如果‘農轉城,每個月還能拿到養(yǎng)老金。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解決好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說明,以后我們農民享受到的好政策,只會多,不會少?!?/p>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按照這個精神,以后我們腳下的路會更通暢,村里基礎設施會更齊全,醫(yī)療保險政策會更完善,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的進程也就更快了……”兩個小時的宣講,羅成友句句戳中群眾心坎,分析入情入理,語言“土得掉渣”,鄉(xiāng)親們聽得入了迷。
其間,羅成友還不忘圍繞宣講內容,與村民們互動交流、答疑解惑。
宣講結束時,不少村民還意猶未盡。
“羅代表說的,都是事關我們老百姓利益的實在話,我愛聽!”村民何君貴笑道。
黨的十八大閉幕后一個月內,羅成友在全市基層搞了29場宣講,場場座無虛席。
“羅代表,為啥你的話群眾愛聽?”曾有人向羅成友請教。
“竅門就十八個字。”對此,羅成友神秘一笑,“領會上級精神,聯(lián)系基層實際,結合群眾利益。”
憑著這“十八字訣”,羅成友輾轉奔波于農家院壩和城市社區(qū)之間,將黨中央的聲音傳到千家萬戶。
黨代表是“服務員”
——“黨代表必須沉下身子,深入人民群眾之中,傾聽群眾的訴求,體察民情民意,維護群眾利益,才能真正成為黨和人民之間的橋梁?!?/p>
2017年除夕夜,羅成友和家人正準備吃年夜飯。
手機忽然響起來。
羅成友拿起手機一看,是墊江縣澄溪鎮(zhèn)的吳大娘打來的。
“羅老師,新年快樂!我又想跟你嘮叨幾句。你也是上了歲數(shù)的人了,要多珍惜身子吶……”電話里傳來吳大娘蒼老慈祥的聲音。
聽到這聲音,羅成友心里一暖,笑道:“吳大娘,我還正想等會給您打個電話呢……”
七年來,每逢春節(jié),羅成友都會接到吳大娘的電話。
而實際上,他們倆還從未見過面。
羅成友與吳大娘的緣分,也源自一通電話。
那是七年前,羅成友突然接到了一個求助電話:“是羅記者嗎?您能不能幫幫我……”
電話里傳來吳大娘悲悲切切的聲音。
原來,吳大娘家庭困難,當時又身患重病,希望尋求救助。
偶然得到羅成友的聯(lián)系方式后,吳大娘抱著試一試的心情,撥通了這位“記者黨代表”的電話。
了解了吳大娘的困難后,羅成友立即向墊江縣政府相關負責人反映了情況。墊江縣政府安排人到吳大娘家核實情況后,幫助其按政策申請了大病救助和低保。
從此,這位從未謀面的“羅代表”,就成了吳大娘心里的好人。
此后每逢節(jié)日,吳大娘就會給羅成友打來電話,其情之真切勝過尋常親朋。
而這位素未謀面的“遠親”,僅僅是羅成友幫助過的群眾之一。
當選黨代表的十年間,羅成友利用采訪調研機會,深入基層了解群眾訴求。對于群眾反映的問題,能幫忙解決的,他立即掏出電話聯(lián)系有關部門協(xié)調解決;暫時不能解決的,他耐心細致做好解釋工作,并持續(xù)關注;群眾對政策不理解、有誤會的,他不厭其煩地解釋開導,直到群眾理解為止……
“在群眾眼里,黨代表就代表了黨。因此,為人民群眾解急救難,自然也是黨代表的分內事。”羅成友笑道。
黨代表是“排頭兵”
——“黨代表是共產黨員中的優(yōu)秀分子,要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在各方面都當好表率?!?/p>
在重慶記者圈里,流傳著這樣一則趣聞。
一次,羅成友到三峽庫區(qū)某單位采訪,在門口被門衛(wèi)攔住。
得知羅成友的身份后,門衛(wèi)卻沒有立即放行,而是盯著他瞧了好一會:“你就是羅成友?”
羅成友一頭霧水,愣愣地點了點頭。
少頃,門衛(wèi)忽然笑了起來:“我還以為像你這樣的大記者,架子一定也很大,沒想到跟個農民一樣樸實?!?/p>
聞言,羅成友心里竟生出了小小的自豪。
認識羅成友的人都說,羅成友沒有一點“名記者”的范兒。
平時,羅成友總是穿一套或灰或藍的衣服,背一個黑色大挎包,鞋面上粘滿灰土,看起來很土。
作為全國聞名的“田坎記者”,羅成友二十余年間奔波在廣大農村,始終兢兢業(yè)業(yè),恪盡職守。
因為業(yè)績突出,報社領導不止一次要提拔羅成友,他總是婉言謝絕;辦公室里難得見到他的身影,因為大多數(shù)時間,他都在基層、在農村;他很少有節(jié)假日,一年有300多天在田間采訪……
在勤勉工作之余,羅成友還一直不忘勵志修身——不斷提高政治理論素養(yǎng)和幫助基層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此,羅成友曾總結過兩條經(jīng)驗。
其一是“善學”:切實領會中央和市委重大決策部署精神,掌握新政策、新法規(guī)、新動向,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論和政策水平,方能在履職盡責、服務群眾過程中游刃有余。
其二是“勤跑”:深入基層和群眾打成一片,才能了解基層實際,也才會聽到群眾的心聲;同時,要針對基層實踐,不斷積累和思考總結,為基層建言獻策才會言之有物、有的放矢。
為修煉這身真功夫,羅成友犧牲了絕大部分休息時間。
“你這樣自討苦吃,有必要嗎?”曾有人這么問羅成友。
羅成友卻“答非所問”:“我是黨代表,當然要做好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