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
摘 要 歷史教育決不是單純的認知過程--傳授給學生一些死的知識、技能,也不應當成為追求功利的一種手段,而是通過對歷史現象、對歷史群體與個體的認識,使學生產生與社會、與人類自身積極的關涉的過程。因而,歷史教育應重視學生的閱讀和思考、感悟和表達、體驗和探究,要體現對人、對人的生命、人的終極價值的關懷。
關鍵詞 初中歷史 探究教學 學生感悟
中圖分類號:G633. 51 文獻標識碼:A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習方式是決定學習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好壞受多種因素制約,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衡量指標應該是學習主體參與學習和實踐體驗的深淺程度。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自主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探究式教學。在歷史學習中可以是教師引導下的指導探究、敘事探究,亦可以是完全由學生自行決定的開放型探究。教師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習需求,以激發(fā)其主動意識、進取精神,促進思考和感悟。
1讀思結合,緩說破
感悟只能由學生自己獲得,精神生命的拓展是別人無法取代的。教師的作用就是為他們創(chuàng)造感悟的條件,在教學中自如地運用"誘思探究"不失為一種良策。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是根據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形成的完整的教學理論體系,其核心是變教為誘,變學為思,以誘達思,促進發(fā)展。"誘思探究"的基本形式有:動手做、動眼看、動耳聽、動情讀、動口議、動筆寫、動腦思。對于歷史教學而言,要特別加強"動情讀"和"動腦思"相結合,讓學生在讀中思,在思中讀,教師不必急于陳述問題的結論。閱讀首先是囫圇吞棗式的,教師引導學生從閱讀篇章中思考問題。另一種是精讀,對文本中重要的、疑惑的或精彩的段落進行細讀、慢讀,仔細品味,把"動情讀"與"動腦思"結合起來,直到讀懂為止。教師可以給定一些問題,設疑激思,讓學生在讀中思,并以自己的觀點、語言方式進行表達。
例如:在學習《美國獨立戰(zhàn)爭》,學生閱讀1787年憲法時提出:我們國家是不是也可以借鑒或者引用美國三權分立式的民主制度。這一問題雖與課文關系不大,但問題的提出已充分說明學生思想產生了某些升華,能夠對社會問題、政治現象進行關注。歷史教材中可供討論的內容不勝牧舉,宜于討論的話題也多多,如關于家庭代際關系、關于新傳媒網絡雙刃劍的討論,學生唇槍舌戰(zhàn),觀點見仁見智,都使學習獲知受益。
2書面表達,析與論
感悟有層次之分;能夠將課堂所學歷史知識和自己已有經驗加以綜合運用,以自己的思想感情表達、分析、評說,內化為經驗體系,是一種較高的感悟,這就是"思維為主攻"。中學生具有了初步的思維能力,尤其較高年級學生。對某個階段的歷史學習之后,教師宜引導他們進行梳理、歸納,以書面的方式表達對歷史問題的見解,實踐證明,這可以升華為學生較高級的思想感情。如:指導學生查閱文獻、上網收集資料,然后撰寫歷史小論文,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情感表達歷史,只要教師不吹毛求疵、對學生的某些觀點不大驚小怪,只要給他們一個空間,就會收獲一個燦爛的秋天。
例如,從1840年至新中國的百年,是中華民族屈辱、探索與奮斗的百年,值得學生深思。于是,我們命題"風云百年,我的思考",讓學生在這一范疇中,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撰寫自己言之有理、論之有據的文章。他們所感所思結晶的錦繡文章超乎教師的想象:根據近代百年積弱積貧的現狀結晶出"教育是廉價的國防"、"科學技術是強國的根本";根據百年奮斗歷程悟到"愛國主義是祖國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落后就該奮起"等頗具睿智的觀點;從兩次國共合作悟到對中華民族"合則利,分則損",展望未來國共合作的必要性與可能性。這些思想感情的產生單純依靠老師的說教或者讓學生簡單機械地背誦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經歷了自身的思考、感悟和積淀才能升華為他們真實的思想觀念。于是,我們看到了蘊涵在學生身上的巨大創(chuàng)造力。
3實踐活動,促體悟
探究性學習方式是開放式學習,教師應拓展課堂,而不拘泥于課堂,在時間與空間上讓學生解放,使他們在老師或者自己組織的活動中體驗和感悟。教師要給學生一個空間、一個問題,鼓勵他們往前走,找答案、費思量和深體驗,他們的智慧會引領他們走進漫長而又豐富的人類社會。
編寫和表演歷史小劇。學生自己參與編寫、排練、表演,歷史的情節(jié)、人物的形象活靈活現、歷史人物的情感乃至心理活動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于是,眾多抽象的歷史現象被學生形象化地領悟了。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勃興》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探究題目"諸子百家--時代的抉擇",同時提供了一些文字和圖片資料讓學生進行查閱,以《秦王的選擇》為題寫成一篇小文章。要求學生選擇一個學術流派代表去游說秦王采納其學說。學生對此普遍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基本上都能完成任務,有的學生的文章想象大膽、新穎有趣,實在出乎意料之外。
校外實地考察。借助校外無垠的社會實踐基地,如:文物、古跡、遺址、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等,讓學生帶著問題或一定的任務進行參觀、調查,他們身臨其境,通過考察學習能夠潛移默化地促他們感悟。例如:通過雙休日參觀市博物館、張家港市東山遺址等歷史文化場館,既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同時也是很好的鄉(xiāng)土歷史教育素材,培養(yǎng)了學生愛家愛國的情懷,達到了情感體悟的升華。
進行社區(qū)調查。歷史與社會現實是一脈相承、血肉相息的,昨天的現實構成了今天的歷史,今天的現實必將成為明天的歷史。因此,不能割裂歷史與現實的聯系。例如:關于我們生活著的這個城市的原貌、改革開放發(fā)展狀況的調查等,活動之前教師指導他們擬定調查的內容和提綱,活動后要求撰寫考察報告,這無疑能促進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家鄉(xiāng)的歷史變遷,更加加深對家鄉(xiāng)的感情。
總之,讓學生探究、感悟是新時期教育改革賦予中學歷史教育的應有內涵,只要歷史教師轉變觀念,不斷創(chuàng)新方法,中學歷史教育一定會煥發(fā)出奪目光彩。
參考文獻
[1] 湯因比等著,張文杰編:《歷史的話語》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王剛.用詩詞點燃初中歷史課堂教學[J]. 中小學教學研究.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