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云
南開中學新劇團,是中國新式話劇的開端,更是張伯苓素質(zhì)教育和育才救國辦學思想的重要延伸。
1943年6月14日,慶祝聯(lián)合國日游行活動在重慶舉行。游行開始前的草地聚會上,張治中將軍(左)與張伯苓交談
1917年8月,天津南開中學學生已滿千人,校長張伯苓不滿足于中學教育,想創(chuàng)辦高等學校,于是去了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學習教育理念。那時的他已經(jīng)41歲,很多人勸他:“你已經(jīng)功成名就,干嗎去和那些洋孩子同堂讀書?”
在美國,教育家杜威、克伯屈、桑代克等人指導他學習了教育學、教育哲學、心理學等課程。每每放學之后,他還會去找教育學家凱爾鮑德里教授探討中美教育的差異。凱爾鮑德里認為中國學校應該讓學生樹立民主觀念和公共群體意識。張伯苓認識到,“歐美之道德多高尚,公德與私德并重”。而從杜威那里,張伯苓意識到中國傳統(tǒng)的“能者多勞”說法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非常不利,而重“思”輕“做”的傳統(tǒng)思想導致中國人嚴重缺乏主動性。后來張伯苓提出的“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南開校訓,及后來他一貫推崇的重“干”重“行”教育理念,都能看出這段留學經(jīng)歷對他的深刻影響。
杜威“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主張對張伯苓也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張伯苓意識到,“吾國學生最大之缺點,即平日除獲得書本上知識外,鮮諳社會真正情狀。故一旦出校執(zhí)業(yè),常覺與社會隔閡,諸事束手”。
在這趟去美國前,張伯苓讓其胞弟張彭春代行校長之職。張彭春早在1910年即參加第二屆游美學務處去美留學,先后在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教育學和哲學,同時鉆研戲劇理論和編導藝術。他1916年回國后,成為南開中學教授,同時兼任南開新劇團副團長。
作為教育家,張伯苓將戲劇視為他育才救國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的進一步延伸。南開歷來主張“德、智、體、美”四育并進的素質(zhì)教育,而張伯苓力主發(fā)展的話劇、體育領域都是為了完善素質(zhì)教育。
早在1908年,張伯苓第一次去歐美考察,便接觸了半專業(yè)的愛美劇??疾旖Y束回國后,1909年他自己帶頭編演話劇《用非所學》。那時還沒有“話劇”一說,只相對“舊劇”稱為“新劇”。1914年他在學校成立新劇團,建立了嚴格的導演統(tǒng)帥排演制度。
他很清楚學生們與中國社會是脫節(jié)的,所以他提出口號“練習演說,改良社會”,把最樸素的素質(zhì)教育與最宏大的人生目標聯(lián)結到了一起。他教導學生“不要念死書”,在學校念書“不單是從書本上得學問”。他認為從戲劇里可以得做人的經(jīng)驗,會演戲的人,將來在社會上必能做事。戲劇中有小丑、小生、老生等等,如果在戲劇中能扮什么像什么,將來在社會上也必能應付各種環(huán)境。
1916年,張伯苓在南開學校修身班的著名演講中,曾引述莎士比亞喜劇《皆大歡喜》的獨白開頭——“全世界是一個大舞臺?!彼M而表示:“夫一校猶一劇場,師生即其角色actors。”小則學校,大則世界是一劇場,其竭力盡思,以求“導人之道及自勵之方”,既然世界舞臺之大,君子小人,庸蠢、英杰陳雜,那么“為其優(yōu)者、良者,須有預備。學校者,其預備場也”。這便是他對舞臺、學校和世界三者之間關系的理解。
而張彭春的到來更徹底改變了南開的戲劇發(fā)展,也改變了中國戲劇的歷史。他是中國最早到國外學習歐美現(xiàn)代戲劇理論的學者,又對中國傳統(tǒng)戲劇藝術有著深入研究。自古中國戲劇沒有導演的職位,張彭春不僅成為導演,并開始摸索劇本編創(chuàng),按照嚴格的要求排練話劇。
1916年10月,張彭春導演了周恩來反串飾演女主角的《一念差》和他在美國創(chuàng)作的《醒》。也就是在那時,他開始構思新劇《新村正》。怎奈1917年天津遭受水災,直到1918年校慶才編演了此劇。該劇刻畫了一個反映時代精神的新知識青年形象,但打破了傳統(tǒng)戲劇大團圓或因果報應的套路,這位知識青年最終遭受悲劇結局。此劇推出后,京津一帶劇團一時長演不衰。那時的南開中學禮堂,每周六演劇一次,觀劇學生不花票價,還憑補助每人享有一份茶點,住校學生每周必觀劇一次,彼時南開學生的新劇熱可見一斑。1919年,胡適在《論譯戲劇》中就曾評價,南開新劇團“算中國頂好的了”。
《新村正》成了南開新劇團的轉折點,被視為“五四運動”的前奏之一,此后新劇團日益旺盛,形成20年代至30年代的話劇高潮。自張伯苓倡導新劇,南開新劇團培養(yǎng)出了張平群、曹禺、嚴仁穎、王守媛等一批藝術家。而魯迅、梅蘭芳、陳大悲、宋春舫等人也都像胡適一樣看過南開新劇團的演出或讀過他們的劇本,深受影響。
張伯苓(1876~1951)從美國學成歸來后,在1919年創(chuàng)辦了南開大學,1923年開辦了南開女中,后再開南開小學。1936年抗日戰(zhàn)爭前后,又在重慶創(chuàng)辦了南渝中學,后改名為重慶南開中學,至此著名的南開教育體系完成,張伯苓也因此被后人尊為“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一位創(chuàng)造者”。在隨西南聯(lián)大轉移至云南后,張伯苓加入國民黨,曾出任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1949年前夕,身在重慶的張伯苓受到曾經(jīng)的學生周恩來的挽留,最終他拒絕了蔣介石讓他前往臺灣的邀請,后于1951年病逝。
(參考書目:《舞臺》,張伯苓著;《中國話劇先行者,張伯苓、張彭春》,張伯苓教育思想研究會編;《張伯苓與南開,天津歷史名校個案研究》,王彥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