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南
摘 要 近年來,國內(nèi)很多學者對學習者和本族語者英語寫作中連接副詞的使用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 并且主要以大學生的英語議論文寫作為研究對象。雖不乏對研究生學術論文的研究,但以非專業(yè)的居多。連接副詞一直都是英語學術論文寫作中的重點、難點。據(jù)此,本文自行建立中國學習者學術語篇語語料庫(CC)和英語本族語者學術語篇語料庫(NC)。通過對比觀察連接副詞在各個語料庫中的分布頻率和類型,探討其使用差異成因,以期更好的規(guī)范高級英語學習者英文學術論文中連接副詞的使用。
關鍵詞 連接副詞 學術語篇 語料庫 對比分析
0引言
銜接主要指話語中有助于意義傳達的詞匯語法手段。英語中的銜接手段較有影響的是Halliday & Hasan (1976) 歸納的5種常見類型,即指稱、替代、省略、連接和詞匯銜接。其中實現(xiàn)篇章語義連貫的手段之一是運用連接成分。本文僅考查句間連接成分,也稱作連接副詞。連接副詞是表示句子之間各種邏輯意義的銜接手段,在語篇中具有銜接標記的作用?;谄渥陨淼奶攸c,和其他四類銜接手段相比,他更能體現(xiàn)語篇的邏輯聯(lián)系。鑒于學術語篇的特性,學術語篇中句子與句子之間、命題與命題之間,存在著比其它語篇更為突出的邏輯關系,所以對學術語篇的銜接手段研究多集中在邏輯連接詞或連接副詞上。
近年來, 國內(nèi)外對二語學習者寫作過程中連接詞使用特征的研究多采取語料庫分析法,如國外對高中生(Field & Yip, 1992;Milton & Tsang, 1993),大學生(Granger & Tyson, 1996;Altenberg & Tapper, 1998;Bolton, Nelson, & Hung, 2002)、研究生(Ali Rahimi & Jamal-addin, 2010)及學者 (Bahman Gorijan et al. 2013)寫作過程中連接詞使用情況的研究。國內(nèi)對大學英語學習者(趙蔚彬,2003;黃朝俊,2007;鄧飛,2010陳愛兵,2011)、研究生非專業(yè)英語學習者(潘璠、馮躍進,2004)的議論文寫作、研究生專業(yè)英語學習者(羅一,2003;Chen, 2006;Lei,2012)寫作過程中連接詞使用情況的研究。觀察這些文獻,我們還發(fā)現(xiàn)這些研究大多以大學生的英語議論文寫作為研究對象,對學習者學術語篇研究有待豐富,尤其是英語專業(yè)研究生所著學術語篇。英語專業(yè)研究生為更高級的英語學習者,英語水平相對較高,較少受語言熟練程度的限制而重復使用少數(shù)幾個連接副詞,并且具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基于其特點,我們就可以對其寫作語篇中連接詞的使用情況進行全面描述分析,不會只停留在因語言熟練程度而導致的少用,多用和誤用上。因此,除去自建專門用途語料庫的麻煩,學術語篇中的銜接特征非常值得研究。
1連接副詞的分類
本文采用Biber等人對連接副詞的語義分類,因為他的分類建立在朗文口筆語語料庫之上,所以相對確實可信。Biber等人 (2000)按照語義把英語連接副詞區(qū)分為列舉添加,總結,同位,結果/推論,對比/讓步和過渡等六類。在此基礎上我們增加了一類表證實關系的副詞(如 Actually, in fact, indeed, apparently),因為這類副詞也具有連接的功能。按照這七種分類本文收入了 100 個英語連接副詞(本研究所涉及的連接副詞在此不一一陳列,有興趣請于筆者聯(lián)系)。
2研究設計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過語料庫對比的方法探討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學術語篇中連接副詞使用的異同,研究方法和步驟如下:
第一步,語料收集。中國學習者的學術語篇語料庫由某高校碩士研究生在攻讀學位期間所寫的21篇語言學課程論文構成(簡稱CC)共111,720詞。其對比語料庫是英語本族語者發(fā)表在語言類核心期刊上的14篇論文組成的英文學術語篇語料庫(簡稱NC)共110,082詞。這兩個子庫都只針對語言學方向,絕大部分內(nèi)容為應用語言學。在整理語料時,排除論文中的關鍵詞、表格、標注和參考文獻等與本研究不相關的干擾信息。論文都為近幾年所著。雖然兩個字庫中每篇文章的篇幅不能保持一致,但總體字數(shù)相對統(tǒng)一。這樣就確保了兩個語料庫的代表性和同質性,可比性更強。
第二步,借助專業(yè)檢索和統(tǒng)計工具。
本研究先用AntConc3.3.5w對兩個語料庫進行檢索,獲取各類語義連接副詞出現(xiàn)頻率。同時,對每個連接副詞出現(xiàn)的語境進行索引分析,利用手工排除與歸類,以備區(qū)分同一連接副詞的多功能性和正確統(tǒng)計每一類別的頻率數(shù)。用Microsoft Excel 對詞頻進行統(tǒng)計,并利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3.0進行卡方檢驗來驗證是否有差異,最后分析探討這些差異。
最后,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處理和分析,利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對下面兩個問題進行探討:
(1)從語義分類來講,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學術語篇中連接副詞使用的整體情況是否有差異?并試探其原因。
(2)從語義分類來講,學習者傾向于使用哪類語義的連接副詞?并試探其原因。
3結果與討論
表一列舉了這七種語義分類下的連接副詞分別在兩類語料庫中的使用情況,從總體數(shù)字來看,學習者連接副詞的使用數(shù)量要稍低于本族語者其總體分步頻率是2444和2539,沒有統(tǒng)計意義上的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之前學者們的假設:隨著英語水平的提高,學習者在英語寫作中受母語的負遷移影響越來越小。其連接詞的使用更接近本族語者。此結論與Granger &Tyson(1996)得出的結論吻合。表一還顯示,連接副詞在兩語料庫的分布上大致相同:較多使用列舉和添加關系、對比/讓步關系、結果/推論關系,較少使用總結關系、過渡和證實關系。本結論與羅一(2003)得出的結論大致吻合。中國英語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在組織其學術語篇時的思維模式大抵相同。列舉和添加關系在兩語料庫中使用最多,這可能由學術語篇性質決定。Biber(2000)等人指出表列舉和添加關系的連接副詞在學術語篇中相當普遍。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不管是學習者還是本族語者都需使用大量的表列舉和添加關系的連接副詞對前一句話的解釋說明,深化前一句內(nèi)容,這正如Biber(2000)提到列舉和添加關系的連接副詞表明論述中的下一個話語,來作為前一個話語的補充。
語料庫C加79同位363步707理15946444表二通過對兩語料庫的卡方檢驗表明,結果/推理、同位在這兩個語料庫中的使用差異性最為明顯。結合表一、表二可以發(fā)現(xiàn)學習者使用表結果/推理關系的連接副詞遠高于本族語者(€%p2=31.884,p=.000),其次是表列舉和添加關系的連接詞語。過多使用這兩種關系的連接詞語似乎是受到母語遷移的影響。而本族語使用同位關系、證實關系和結果推論關系的連接副詞比學習者多。這說明學習者對簡單的表達結果和列舉的邏輯連接副詞掌握得相對較好,因而過多使用。但是對于復雜的邏輯關系掌握得不好,在行為中不能像本族語者一樣應用自如。學習者與母語作者相比,在論文寫作中較少使用表示證實關系的連接副詞,這可能與他們想要建立一種客觀的、不帶個人主觀色彩的科技文體的寫作態(tài)度有關??偟膩碇v,這一系列的使用差異這可能是因為中國英語學習者受漢語隱性語法、螺旋式思維、行文上意合的習慣以及哲學上注重心理時空, 思維上重了悟、不重形式論證, 輕邏輯、輕實證等的影響。
4結語
總體來說,中國英語專業(yè)的碩士畢業(yè)生和本族語者使用的連接詞語總體上沒有很大差異。但學習者在其學術語篇的寫作中更傾向使用列舉和添加關系、對比/讓步關系、結果/推論關系,較少使用總結關系、過渡和證實關系。這可能與兩類作者的不同的邏輯思維和寫作方式,亦或是學習者的連接副詞運用能力相關。研究還發(fā)現(xiàn)因為連接副詞比較復雜,有些連接副詞有多個詞性(如so),有些連接副詞有多種邏輯關系(如then,and等),有些連接副詞用來連接短語(如for example ,and)。在檢驗統(tǒng)計時,不可能窮盡任何一個連接詞語的語義關系。這是本研究存在不足所在。
參考文獻
[1] Biber,D. Johanson,S., Leech,G.,Conrad,S. and Edward,E.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Z].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 Crewe, W.The Illogic of Logical connectives[J].ELT Journal,1990,44(4):316-325.
[4] Granger, S.& Tyson,S. Connector Usage in the English Essay Writing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EFL Speakers of English[J]. World Englishes,1996.
[5] 羅一.研究生英語論文中連接副詞使用情況調(diào)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1).
[6] 吳曉春.語料庫多向對比研究邏輯連接詞的新發(fā)現(xiàn)[J].中國外語,2012(2).
[7] 趙蔚彬.中國學生英語作文中邏輯連接詞使用量化對比分析[J].外語教學,2003(2).
[8] 潘璠,馮躍進.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寫作中連接詞用法的語料庫調(diào)查[J].現(xiàn)代外語,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