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杭軍
玩中學、做中學、樂中學
——趣味化情境創(chuàng)設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文/邵杭軍
玩是孩子的天性,可一踏入學校的大門,“玩”與“學”幾乎成了兩個對立的詞。為什么我們在課堂里就不能玩?因為要學知識。為什么我們不能一邊學知識一邊玩?因為找不到方法。其實“玩”已經不是一個狹隘的詞,只要教師有心設計,“玩”是可以融入課堂的,哪怕是高中的物理課堂,一樣可以玩的開心,學得有勁。本文作者嘗試著在不同的課型中將玩與學習有機結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教學情境,就其廣義來理解,是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的客觀環(huán)境。從狹義來認識,則指在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作用于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無論情境的外在形式還是情境內容都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反應。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別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即強調利用生動﹑具體﹑直觀的形象,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習者的聯想,喚起長時記憶中的知識﹑經驗,從而更有效地將新知識同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二十世紀末,布朗等人進一步提出,知識具有情境性,知識是在情境中通過活動而產生的,學習情境的性質決定了所學知識在以后情境中再運用的可能性,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懂得某些知識,而是要讓學生能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客觀世界中的一些問題,只有在真實世界的情境中,學習才能更為有效。因此,應該重視個人與情境之間的相互依賴性,讓學生在真實的與應用的環(huán)境背景中,通過目標定向的活動,學習知識與技能。由此可見,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教學、學習中有重要的作用。要實施好高中物理新課程,也應創(chuàng)設好課堂教學情境。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提出:在高中階段,教師有必要對一些探究的物理問題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讓學生在觀察和體驗后有所發(fā)現、有所聯想,萌發(fā)出科學問題。三個新課程課程目標維度之一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中也闡明了新課程應該發(fā)展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樂于探究自然界的奧秘。所以,趣味化學習也是值得探討的一個課題。
2.1 概念、規(guī)律新授課中趣味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
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學習是學生學習物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掌握的好差關鍵在第一次接受上,因此上好一節(jié)新授課是施教過程的關鍵。每一個新的知識對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新的起點,他們充滿著好奇與期待,同時也會有一些害怕。如何讓學生勤于思考,樂于探索,勇于實踐,創(chuàng)設趣味化情境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教學案例1《波的形成和傳播》
常規(guī)授課中老師通過抖動長綢和繩子演示橫波,如果沒有弄清其設計思想,不能把握實驗的關鍵,即使拉著繩子擺動半天,也不會形成明顯的波。其實要想把此實驗做成功,選擇什么樣的繩子、如何懸掛、怎樣擺動是很有講究的,這是其一。其二,繩波的演示轉瞬即逝,學生沒有辦法去仔細分析體會質點的振動和波動的規(guī)律,用微機進行flash動畫演示可以分步分析,彌補了這一不足,但電腦制作出來的東西學生總覺得不是實際的,不貼近生活,比較抽象。
《波的形成和傳播》趣味化情境創(chuàng)設課
在演示實驗結合微機模擬演示分析波動規(guī)律后,可以讓學生上臺來表演。
學生活動:人浪表演,10名同學開始排成一排,男女間隔,身高最好相近。四還原。每個同學比前一個同學慢一拍。動作適當慢。
結合人浪表演,在教師引導下再次讓學生對波的形成和傳播規(guī)律進行理解。
評析:在學生的合作和參與中,體會了波的形成和傳播,振動的各個質點并不隨波遷移。這樣不僅增加了情趣,而且使學生覺得波動理論就在自己身邊,不再會對看似深奧的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產生畏懼感,從而更加愉快地學習到物理知識。
教學案例2《動量定理》
常規(guī)授課中老師經常是采用引入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比如為什么跳遠的時候要落入沙坑中而不是落在水泥地上(問題待解),然后引導學生采用牛頓運動定律推導出動量定理,再來解釋跳遠問題,這樣設計中規(guī)中矩,由問題的提出到方法的推演,思路清晰,也未嘗不可,但沒什么亮點。
《動量定理》趣味化情境創(chuàng)設課
老師:同學們,今天老師有一百塊錢要送給你們,但是有個條件,你必須要把錢從固體膠下面抽出而固體膠不倒下。
學生:爭先恐后舉手(表現出極大興趣)
老師放一板凳在講臺上(為了讓同學們看得更清楚),凳上放一張百元大鈔,上面壓上固體膠,(注意:為了讓學生在抽出紙幣時固體膠倒下,固體膠膠體事先切去一半,固體膠放在紙幣中央)
教師:選5位同學上來抽?。ńY果可想而知)
學生:遺憾退場
教師:趁熱打鐵,下面老師教大家一種方法,學了以后保證你可以輕松取勝。引導大家推導出動量定理,然后結合動量定理讓學生分析要讓固體膠不倒,作用時間應該怎么樣,固體膠怎么放,應選擇怎樣的方式來抽取。
最后,當然是在學生的“指導”下,老師來完成最后一抽。
模擬橫波:初始狀態(tài):較緊密排列,半蹲。動作:一向上;二還原;三下蹲;
評析:通過趣味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從“遺憾”中主動地學習物理知識和方法,又讓他們用學到的知識來指導實踐,讓人印象深刻,回味悠長。
教學案例1、2的成效分析 ——創(chuàng)設趣味化情境,讓學生在“玩”中學
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規(guī)律的教學設計中,不應該停留在“結論加習題”的層面上,應提倡過程教學,因為建立概念或規(guī)律的過程,本身就是科學方法的訓練和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會分析、推理、抽象和歸納,還能從中體會并掌握科學方法,培養(yǎng)科學品質。否則,盡管學生也能解答習題,但物理教學給予學生的,不是如何”學物理”,而是”考物理”而已。
新的教學理念主張學生的學習方式或學習行為應該是有趣快樂的,盡量給他們創(chuàng)設快樂有趣的情境,讓他們愉快地主動學習。玩是學生的天性,即使已經是高中的學生,玩還是他們最快樂的事。但課堂學習中是不可能真正意義上放手讓學生去玩的,怎樣才能實現讓學生在“玩”中學呢?尤其是枯燥高深的理論課,更是需要這樣的快樂。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不僅簡化了教學的難點,更是可以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完成一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該說,在新授課中巧妙的創(chuàng)設一些趣味情境,讓學生充分參與,受到了學生的歡迎也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2 探究實驗課中趣味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
物理是實驗的科學,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實驗和探究性實驗,有些演示實驗演示難度大,現象一般,可能達不到預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靈活處理,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將演示實驗變成學生探究性實驗,讓學生沉浸在探究的喜悅中,達到更好地效果,從而解決一些問題。
教學案例3《電荷守恒定律》
人教版3-1課本上圖1.1-1靜電感應的演示實驗對儀器和天氣的要求非常高,實驗現象很不明顯,甚至非常容易失敗,所以達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演示,學生觀察,對學生來講參與度一般,特別是靠后排學生,很難看清實驗現象,往往很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電荷守恒定律》趣味化情境創(chuàng)設課
教師活動:介紹并展示實驗室驗電器的結構和功能
教師:我們用身邊常見的材料也可以自制簡易驗電器。
教師活動:展示自制簡易驗電器,并演示。
學生活動:伸長脖子看(切切私語,表現出很大的興趣。)
教師:同學們想不想擁有一個居家旅行必備的自制簡易驗電器。
學生:想(集體大聲回答,對制作簡易驗電器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教師活動:好!老師今天教你們自己親自動手來做一個。介紹簡易驗電器的制作過程。
制作材料:一次性透明塑料杯一只、銅絲一根(25cm左右)、硬紙片一張(能蓋住杯口大?。㈠a箔紙一張、泡沫板一塊、釘子一枚
制作方法:1.用釘子在紙片中心鉆一個小孔使銅導線穿過即可,銅導線一端擰成比杯口稍大圓環(huán)狀后另一端穿入紙片小孔。
2.剪兩片長約6cm,寬約0.5cm的鋁箔,每片對折,在對折后的箔片上端鉆一小孔。將打好孔的兩片箔片穿入紙片下端的銅線內,再將下端銅線擰成小環(huán)狀。
3.將第二步制作好的部分裝入紙杯中,紙片蓋在杯口上,整個儀器制作完畢。如下圖所示:
學生活動一:制作簡易驗電器。
學生活動二:檢驗自制簡易驗電器的效果。泡沫板摩擦頭發(fā)后,慢慢靠近驗電器上方,觀察現象;再移開泡沫板,觀察現象。
教師提問:你覺得出現上面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后理解靜電感應現象和感應起電原理。
學生活動三:用自制簡易驗電器體驗接觸起電。泡沫板摩擦頭發(fā)后,放在驗電器上方,觀察現象;再移開泡沫板,觀察現象并分析接觸帶電的本質。
學生活動四:兩人一組用自制簡易驗電器探究課本第3頁(圖1.1-1)的靜電感應實驗。
(1)摩擦頭發(fā)過的泡沫板移近彼此接觸的驗電器。(2)把泡沫板移走,觀察金屬箔有什么變化。(3)摩擦頭發(fā)過的泡沫板移近彼此接觸的驗電器,先把兩驗電器分開,然后移開泡沫板,觀察金屬箔的變化。(4)再讓兩驗電器接觸,觀察金屬箔的變化。
結合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電子轉移的原因。
評析:創(chuàng)設趣味化實驗情境帶來的好處:第一、學生自制的簡易驗電器做實驗現象非常明顯,不受潮濕天氣的干擾,效果很好。第二、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學生自制簡易驗電器,方便、快捷,人人親手參與儀器的制作和實驗的探究過程,讓他們沉浸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實驗給他們帶來的激動和快樂,同時也能充分發(fā)動學生的主動性,實現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實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
教學案例3的成效分析——巧設趣味化情境,讓學生在“ 做”中學
新一輪高中物理課程極為重視物理實驗,重視和加強實驗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目前的物理教學正在經歷從“讀物理”、“聽物理”,向“做物理”、“探究物理”轉變。但由于課時有限,再加上很多學校的教學設備和條件明顯跟不上課程改革的步伐,如何落實新課改后的實驗教學對大多數的教師來說卻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所以廣大教師可以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大膽改變教法,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創(chuàng)設一些實驗情境或改進一些實驗,可讓學生沉浸在實驗的氣氛中,感受實驗給他們帶來的激動和快樂,同時也能充分發(fā)動學生的主動性,實現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實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
2.3 習題分析課中趣味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
試卷的講評,習題的分析是高三復習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教師都不愿意上習題分析課,覺得上起來很累,學生學起來很枯燥乏味,根本的原因就是習題講解缺少學習情境的設計。其實習題課也是學生認知的過程,只是與新課的認知對象有所不同,新課的認知對象是新知識,而習題課的認知對象是知識點的整合、綜合和應用。其實習題課同樣也能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且教學效果很好。
教學案例4 習題分析課中趣味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
一般習題分析采用的教學方式大多是以教師講為主,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聽、記、練。這樣做導致教師成了課堂的主體,學生成了被動的接受者,使得課堂氣氛變得異常沉悶,教學效果肯定不盡人意。本人在高三習題分析課的時候盡可能將習題創(chuàng)設成問題情境,深受學生歡迎。
習題:如圖所示為靜電力演示儀,兩金屬極板分別固定于絕緣支架上,且正對平行放置。工作時兩板分別接高壓直流電源的正負極,表面鍍鋁的乒乓球用絕緣細線懸掛在金屬極板中間,則
A.乒乓球的左側感應出負電荷
B.乒乓球受到擾動后,會被吸在左極板上
C.乒乓球共受到電場力,重力和庫侖力三個力的作用
D.用絕緣棒將乒乓球撥到與右極板接觸,放開后乒乓球會在兩極板間來回碰撞
針對以上問題我創(chuàng)設了以下情境:靜電力演示儀
現象:打開電源,輸出電壓,即能觀察到來回擺動。
原理:擺球一邊感應出正電荷,一邊感應出負電荷,被其中一側吸引,接觸后帶相同電,又被排斥,從而來回擺動。
評析:
通過情境設計,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感到學習物理還是有用的。
通過情境設計,可以加深對于原理的認識,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通過情境設計,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案例4的成效分析——創(chuàng)設趣味化情境,讓學生在“樂”中學
很多老師上習題課是一講到底或講練結合。我認為這樣的上課方式一節(jié)兩節(jié)可以,長此以往學生會覺得課堂缺乏新意,聽久了昏昏欲睡,老師上課缺乏激情。如果我們能夠針對某些習題創(chuàng)設趣味化的情境,相信這樣的習題課學生再也不會感到無聊和無趣了,甚至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欲望,真是好玩又高效的一種復習教學方法。
3.1 教學成效
3.1.1 改變了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模式。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趣味化情境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模式、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提高了學生的應變能力,對知息處理的能力,和探究思維的能力。
3.1.2 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玩中學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們都說上物理課是最好玩最輕松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成績自然會比較突出。
3.1.3 提高了教師的探究教學能力。通過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趣味化情境的教學模式的嘗試,促使了教師更好地學習教材、理解教材和研究教材,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的積累、總結適合新教材的教與學的方式和方法,從而優(yōu)化教學設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2 教學反思
趣味化教學應用于課堂后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無疑是效果明顯的,但在實施過程中也會有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最為突出的是課時難以把握,一旦把學生的思維打開后,學生想要表達的內容往往是教師難以預料的,如果學生開始偏題,而教師又沒有及時把握方向,那么一節(jié)課下來會很亂很散又沒有重點,所以,本人認為趣味化教學在應用是要講究一個“適”字。高中課程有很多種課型。如新授課中有概念課,規(guī)律課,實驗課,習題課等,復習課中有概念梳理課,例題講解課,錯題分析課,實驗設計課。不同的課有不同的設計方法,不是每種課型都適合采用,也不是整節(jié)課都要采用這種教學模式。怎樣才能讓趣味化教學成為物理課堂的點睛之筆,還需大家共同探討。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