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琦
(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 骨二科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椎間孔鏡與開窗治療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的療效比較
潘 琦
(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 骨二科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目的 研究椎間孔鏡與開窗治療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效果。方法 選擇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來我院就診的64例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2例。觀察組給予椎間孔鏡治療,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椎板開窗治療,隨訪半年,觀察兩組治療總體療效和手術一般情況。結果 觀察組術后1個月和術后6個月總有效率分別為96.88%和100.00%,對照組分別為81.25%和96.88%,兩組前者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后者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椎間孔鏡術與開窗治療椎間盤突出癥均能取得顯著遠期療效,但椎間孔鏡術具有近期療效顯著,術中出血量少、臥床和住院時間短的優(yōu)勢,臨床應準確掌握其適應證,選擇應用。
椎間孔鏡;開窗治療;椎間盤突出癥;療效
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的脊柱疾病,按發(fā)病部位的不同可分為頸椎間盤突出癥、胸椎間盤突出癥及腰椎間盤突出癥,以腰椎間盤突出最為常見[1]。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以腰痛或下肢放射痛為主要表現(xiàn),若不及時干預治療可能誘發(fā)感覺障礙和反射改變等神經系統(tǒng)癥狀,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下肢癱瘓。多數(shù)患者可經保守治療使臨床癥狀得到緩解,但對于經常復發(fā)或臨床癥狀嚴重者應考慮手術治療。椎間孔鏡技術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手術方式[2],為探討該種手術方式的治療效果,我們開展本次研究,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供臨床參考。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來我院就診的64例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2例。觀察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19~61歲,平均(35.2±11.6)歲;病程1~12年,平均(5.8±1.7)年。對照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21~60歲,平均(36.7±12.0)歲;病程1~11年,平均(5.4±1.5)年。排除游離型椎間盤突出患者、中央型椎間盤突出伴嚴重鈣化患者、嚴重骨質疏松或患有代謝性骨疾病患者及精神意識障礙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內容,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病歷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術后總體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手術一般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手術一般情況比較()
組別例數(shù)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臥床時間住院時間觀察組32105.39±17.5470.22±15.646.42±3.1814.29±4.84對照組32102.83±18.82180.72±40.8912.83±4.7519.73±5.57 t -0.5614.286.344.17 P ->0.05<0.05<0.05<0.05
1.2 方法
1.2.1 觀察組:①患者取俯臥位,采用持續(xù)硬膜外局部麻醉,常規(guī)消毒,鋪無菌巾,在椎間孔鏡定位器指引下定位病變位置,并確定穿刺點的位置、方向和角度,穿刺位置應使穿刺針針尖在正位透視下位于下轄椎弓根連線上,在側位透視下位于病變椎體間隙后1/3處。再用椎間孔鏡穿刺針穿刺,穿刺時應避免損傷患者側神經。②插入造影針,注入有色對比劑2~3 mL行椎間盤造影,完成后拔出造影針,植入導絲和工作套管,在椎間孔鏡引導下,調整工作區(qū)視野,清掃脂肪等其他多余組織,找到病變髓核組織并去除,用髓核鉗進行減壓,使神經根充分暴露。完成后去除工作套管,止血,縫合傷口。
1.2.2 對照組:患者取俯臥位,采用持續(xù)硬膜外局部麻醉,根據(jù)C型臂X線機透視定位,以病變椎體間隙為中心,采用后正中切口作長3~5 cm的縱向切口,切開皮膚后,剝離病變區(qū)椎板上的骶棘肌,去除部分椎板后顯露硬膜,找到突出椎間盤,用髓核鉗取出突出髓核,注意操作時應注意保護周圍神經,再用髓核鉗減壓,必要時放置橡皮片引流。
1.3 觀察指標:①術后總體療效:根據(jù)《中華醫(yī)學會骨科分會LIDH手術評定標準》[3]評估手術效果,具體分級如下:顯效:癥狀顯著緩解,腰椎活動度及神經功能均恢復,恢復原來工作和生活。有效:癥狀部分緩解,腰椎活動度和神經功能得到緩解,不能恢復原來工作和生活。無效:癥狀無緩解甚至加重。腰椎活動度和神經功能無改善,不能恢復原來工作和生活。以(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計算總有效率。②觀察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選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取率(%)表示,計量資料()表示,組間對比進行χ2檢驗和t值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和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總體療效比較:觀察組術后1個月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6個月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手術一般情況比較: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椎板開窗術通過大部椎板切除和充分減壓的方法,避免了馬尾神經或神經粘連水腫對機體組織的損傷有利于徹底切除突出的椎間盤[4-5]。但椎間盤開窗術切口大,雖能為手術提供廣闊視野以提高手術準確性,但對肌肉組織的剝離和大切口也增加了術中出血量。開窗手術去除骨質較多,延長了傷口愈合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增加了術后感染的風險,同時,去除過多的骨質也不利于術后腰椎的穩(wěn)定性,影響治療效果。
椎間孔鏡術切口小,對患者創(chuàng)傷小,這減少了對椎板及周圍神經血管的損傷,有利于降低術中出血量,此外,椎間孔鏡術不咬除或者僅咬除部分脊柱骨質,保留黃韌帶,不損傷患者原有的骨性結構[6-7],較椎板開窗術穩(wěn)定性更好,因而術后1個月椎間孔鏡術總有效率顯著高于椎板開窗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8]。
本研究還顯示,兩組在術后半年總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兩種手術方式的遠期療效均較為顯著,都可獲得滿意療效。因此,我們認為椎間孔鏡術臨床應用前景廣闊,尤其是對于各種癥狀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和有明顯神經根功能缺損的患者,采用椎間孔鏡術較為適宜。綜上,椎間孔鏡與開窗治療椎間板突出癥均能獲得良好的遠期療效,但椎間孔鏡具有術中出血量少,患者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短的優(yōu)勢,臨床應準確把握其適應證。
[1] 劉寶平,孫義忠,王峰寶,等.椎間孔鏡與開窗治療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影像學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2,27(9):826-827.
[2] 劉俊良,鎮(zhèn)萬新,高國勇,等.椎間孔鏡與椎板開窗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前瞻性對照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jié)雜志,2014,15(4): 245-250.
[3] 金林中,舒巍.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22(29):3257-3258.
[4] 徐寶山,賀堅,馬信龍,等.經腰椎椎間孔開窗入路的解剖學研究與臨床應用[J].中華骨科雜志,2013,33(6):593-600.
[5] 潘承波.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觀察[J].中國綜合臨床,2014,30(10):1087-1090.
[6] 趙錫武,韓康,劉鑫,等.經皮椎間孔鏡與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比較[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5, 15(14):2692-2695.
[7] 趙采花,湯遜,史志江,等.經皮椎間孔鏡與椎板開窗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對比[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4,20(1):60-63.
[8] 李興艷,張津銘,葉亞平,等.經皮椎間孔鏡與椎板開窗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對比[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5,30 (5):467-469.
R681.5+3
B
1671-8194(2017)01-0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