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春明
(福建師范大學 美術(shù)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雅集題材繪畫是國畫人物畫中的重要題材,其中《西園雅集圖》是眾多雅集圖式中最常見的題材內(nèi)容。《西園雅集圖》描繪了在元祐二年王詵、蔡肇、李之儀 、蘇軾、蘇轍、黃庭堅、晁補之、張耒、鄭靖老、李公麟、秦觀、陳景元、王欽臣、米芾、圓通大師、劉涇等16人于北宋年間相聚于駙馬王詵的西園之中。他們寫書、觀畫、聽阮,或是觀名家在石上題字,或是與高僧說玄論道。后米芾為本次雅集作《西園雅集圖記》,畫家李公麟為此作《西園雅集圖》。所以《西園雅集圖》被歷代文人畫家所追崇,歷代著名畫家馬遠、劉松年、李公麟、唐寅等都有畫過這個題材,據(jù)美國學者梁莊愛倫在1967年 密西根大學博士論文《文人和圣賢:中國畫人物研究》附錄中提到:從歷代著錄我們只查到了47幅,另有37幅存世。后又見4幅,所以存世的數(shù)良達到了88幅之多[1]。當然,可能還有很多《西園雅集圖》沒有被考證到。所以《西園雅集圖》在我國美術(shù)史中是一個長盛不衰的題材。1991年《朵云》雜志轉(zhuǎn)載了美國學者梁莊愛倫的《理想還是現(xiàn)實——“西園雅集”和〈西園雅集圖〉考》,引發(fā)了學術(shù)界有關(guān)“西園雅集之爭”,《西園雅集圖》也成了學術(shù)界饒有興致的話題。
華喦,字德岳、秋岳,福建上杭縣白沙里華家亭人。因古時福建上杭稱新羅,華喦為“不忘桑梓之鄉(xiāng)”,所以以新羅山人自稱。華喦的藝術(shù)成就是巨大的,他的詩書畫有“三絕”之稱,在華喦的花鳥、山水、人物等繪畫中以花鳥最為稱著,對后世影響巨大,有“新羅體”之稱。但是華喦在人物畫方面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其作品風格雅俗共賞,“文質(zhì)香兼而能超出畦畛之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華喦的人物畫風格打破了當時宮廷繪畫審美主導的局面[2]。
華喦在人物畫選材方面是有喜好的,他不屑封建統(tǒng)治者推崇的圣賢、貴胄、烈女、佛像,卻偏好有文學故事的題材。除了《西園雅集圖》,還有很多有關(guān)文學題材的繪畫,如《宋儒詩意圖》《桐蔭論道圖》《蘇米對書圖》《商山四皓圖》《竹林七賢圖》等等。這一方面是由當時的社會審美意識決定的,因為華喦是以鬻畫為生,題材的選擇是當時社會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xiàn);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和華喦本人的藝術(shù)品性有關(guān)。華喦對有文學故事題材的特別偏愛,體現(xiàn)在作品風格上就是雅俗共賞,是文人畫家職業(yè)化和職業(yè)畫家文人化的交集。這些特點與華喦作品“文質(zhì)香兼而能超出畦畛之外”的藝術(shù)風格是相承的。
華喦也畫過《西園雅集圖》,據(jù)考現(xiàn)有兩張華喦的《西園雅集圖》,一張藏于上海博物館(以下簡稱上博版)(圖1),另外一張藏于福建博物院積翠園(以下簡稱福博版)(圖2)。兩幅畫的名字雖然都為《西園雅集圖》,但是畫面的內(nèi)容卻相差較大。
首先分析上博版的《西園雅集圖》。在畫中,華喦全文抄錄了《西園雅集圖記》:
圖1 《西園雅集圖》軸絹 設(shè)色(乾隆十一丙寅三月,1746年)縱 180.7cm 橫 94.8cm 上海博物藏
圖2 《西園雅集圖》紙本 設(shè)色(乾隆十三年戊辰夏,1748年)縱 196.5cm 橫 134.5cm 福建博物院積翠園藏
李伯時效唐小李將軍為著色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妙絕動人,而人物秀發(fā),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風味,無一點塵埃氣,不為凡筆也。其著烏帽、黃道服捉筆而書者,為東坡先生;仙桃巾、紫裘而坐觀者,為王晉卿;幅巾青衣、據(jù)方幾而凝佇者,為丹陽蔡天啟;捉椅而視者,為李端叔;后有女奴,云環(huán)翠飾侍立,自然富貴風韻,乃晉卿之家姬也。孤松盤郁,上有凌霄纏絡(luò),紅綠相間。下有大石案,陳設(shè)古器瑤琴,芭蕉圍繞。坐于石盤旁,道帽紫衣,右手倚石,左手執(zhí)卷而觀書者,為蘇子由。團巾繭衣,秉蕉箑而熟視者,為黃魯直;幅巾野褐,據(jù)橫卷畫淵明《歸去來》者,為李伯時;披巾青服,撫肩而立者,為晁無咎;跪而捉石觀畫者,為張文潛;道巾素衣,按膝而俯視者,為鄭靖老,后有童子執(zhí)靈壽杖而立。二人坐于盤根古檜下,幅巾青衣,袖手側(cè)聽者,為秦少游;琴尾冠、紫道服,摘阮者,為陳碧虛;唐巾深衣,昂首而題石者,為米元章。幅巾袖手而仰觀者,為王仲至,前有鬅頭頑童捧古硯而立,后有錦石橋。竹徑繚繞于清溪深處,翠陰茂密。中有袈裟坐蒲團而說無生論者,為圓通大師;旁有幅巾褐衣而諦聽者,為劉巨濟。二人并坐于怪石之上,下有激湍潨流于大石溪之中,水石潺湲,風竹相吞,爐煙方裊,草木自馨,人間清曠之樂,不過于此。嗟呼!洶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豈易得此耶!自東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議論、博學辨識、英辭妙墨、好古多聞、雄豪絕俗之資,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動四夷。后之覽者,不獨圖畫之可觀,亦足仿佛其人耳!
《西園雅集圖記》詳細記錄了參加此次雅集的人名、數(shù)量、著裝,包括環(huán)境和人物姿態(tài)描寫,匯總《西園雅集圖記》相關(guān)人物與場景如表1?!段鲌@雅集圖》記,將西園雅集程式化固定下來,歷代名家在畫《西園雅集圖》時,畫面內(nèi)容與《西園雅集圖記》一般都能相對應(yīng),“西園雅集”題材在中國繪畫史中成為了一個母題。雖然歷代畫家在描繪時采用的構(gòu)圖、形式、繪畫風格都發(fā)生很大的變化,但所描繪的情節(jié)內(nèi)容固定而又程式化。如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構(gòu)圖上是橫軸長卷,在人物畫描繪上是采用了白描的形式,并在人物形象邊上加注人物名字。華喦的上博版的《西園雅集圖》,首先構(gòu)圖上改為立軸,配以山水、松樹、竹子等園林場景,人物形象大多以白描形式呈現(xiàn),根據(jù)情節(jié)需要稍賦淡彩。
雖然有些畫家因依大意而稍有出入,但是歷代畫家一般都會遵循《西園雅集圖記》中的內(nèi)容描繪。經(jīng)過歷代畫家的傳繪,《西園雅集圖》成為了程式化的命題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中融入個人藝術(shù)風格,通過自己擅長的藝術(shù)形式與見解,描繪自己心中的“西園雅集”,此時畫家筆下的“西園雅集”,是一種自身對“西園雅集”母題創(chuàng)作的感悟,是畫家理想化心境下的精神“烏托邦”。上博版的華喦《西園雅集圖》就嚴格遵循了這一基本程式,畫面描繪了雅士16人,包括家眷侍女在內(nèi)總共21人,人物數(shù)量和形象姿態(tài)都能與畫中抄錄的《西園雅集圖記》相對應(yīng)。人物總共分為四組,分別為寫書、觀畫、聽阮、題石、談道,每一組中都為當時這個行業(yè)的精英代表人物,如米芾就是著名的書法家,觀看他在石頭上題字,該為何等之雅事。正如《西園雅集圖記》中寫道那樣:“以文章議論、博學辨識、英辭妙墨、好古多聞、雄豪絕俗之資,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動四夷。”
我們梳理了一下有關(guān)“西園雅集”這一母題后,就不難看出華喦的福博版《西園雅集圖》與其是完全不相符的。首先從圖中描繪的人物數(shù)量來說就相差太大,圖中總共描繪了13個雅士的形象,加上書童三人,總計十六人而已,并且沒有《西園雅集圖記》里記載的女奴、家姬的形象。其次,畫面中的情節(jié)與《西園雅集圖記》也相差較大,只有四組情節(jié):一是寫書與觀畫(書),二是倚石觀溪、三是撫琴對彈,最后畫面中間有一老者倚仗徐徐而來。畫面中沒有聽阮、題石、談道等故事情節(jié),人物姿態(tài)也與《西園雅集圖記》內(nèi)容對應(yīng)不上。最后我們來細讀一下畫面的環(huán)境,與“西園”的環(huán)境差別也較大?!拔鲌@”為北宋駙馬都尉王詵的園林,是一種都市山水的呈現(xiàn),其中園林中宜居的道具在圖中都沒出現(xiàn),如《西園雅集圖記》中出現(xiàn)方幾、椅等家具。福博版的《西園雅集圖》中人物都是席地而坐,或者是倚石而坐。畫面中有關(guān)“西園”園林環(huán)境描繪也是不符的,如“凌霄孤松盤郁,上有凌霄纏絡(luò),紅綠相間”“芭蕉圍繞”等。所以,綜上比較與考據(jù),福博版的這張直接命名《西園雅集圖》是為不妥的,或可以說是有問題的。
福博版的《西園雅集圖》的真?zhèn)螁栴}應(yīng)該是早有定論,在這幅畫有徐邦達與啟功先生的題跋。徐邦達與謝稚柳、啟功并稱書畫鑒定三大家,是享譽海內(nèi)外的書畫鑒定家和著名的書畫家,他們兩人都極高地評價了這張畫與華喦的藝術(shù)成就。徐邦達把華喦人物畫中有關(guān)師承的問題也說明了(圖3):“新羅山人人物初師王樹榖鹿公。鹿公則從老蓮門徑中得來,故新羅人物畫亦稱悔遲之裔也。”那么為什么會被稱為《西園雅集圖》呢?這應(yīng)該與啟功的題跋有關(guān)系,啟功在題跋(圖4)中這樣寫道:“解弢妙筆風格殊,松陰竹畔群賢居。世間何處有此境,如讀西園雅集圖?!?/p>
題識:戊辰夏,新羅山人寫于解弢館。
鈐白文?。喝A喦 秋岳
徐邦達題跋:新羅山人人物初師王樹榖鹿公。鹿公則從老蓮門徑中得來,故新羅人物畫亦稱悔遲之裔也。此圖作于乾隆十三年戊辰,年已六十有七,筆致蒼勁,韻度灑落,自具一家面貌,出鹿公之上矣。英公見視屬題。庚午二月,徐邦達同寓京華。時年七十有九。
鈐?。烘谝ㄖ煳模?徐邦達(白文)
啟功題跋:解弢妙筆風格殊,松陰竹畔群賢居。世間何處有此境,如讀西園雅集圖。新羅師承我不知,只見興懷放筆時,掛角羚羊空四際,滄浪意境阮亭詩。兩首詩余尚空白,塵點珍圖冷金額。山人有知呵斥加,異代欽承是奇獲。一九九零年秋白走筆補白,可謂佛頭著糞。啟功。
鈐朱文?。焊?元白
白文印:啟功之印
表1 《西園雅集圖記》有關(guān)人物與場景匯總表
圖3 徐邦達題跋
圖4 啟功題跋
麻瑞民在《華喦研究》中這樣說道:“他的人物造型,習慣于通過對象外形的描寫來刻畫人物內(nèi)在的性格,借以突出不同人物的典型和情操,并善于作有計劃的聯(lián)系,相互默契,使之情景交融,饒有韻味?!痹诟2┌妗段鲌@雅集圖》中,畫面描繪了兩棵蒼松與一棵老樹相繞在一起,占據(jù)了大面積的畫幅,又有翠竹交錯其中。共有五組的故事情節(jié)穿插在畫里,一組為依石觀濤,三人或依靠在石頭上觀看流下來的溪水,書童抱書藏于三人背后。其中最精彩的人物形象就是單膝拂須觀濤的高士形象了。作者描繪了有一高士一條腿撐在巖石上,單膝著地,一手手拂胡須,另一手自然搭在膝蓋上,神情怡然自得,好為快活。二組為拂琴對彈,兩位高士對坐,一人撫琴對彈,另一人對面相坐,神情在琴聲之外,似有所得,身旁的書童轉(zhuǎn)身回望徐徐而來的老者。三組描繪為七位高士席地而圍坐于巖石之上,中間陳設(shè)一張大石案,人物神情姿態(tài)各異,或是捉筆思索,或是抱卷細讀,或是拂須而有所思,或是轉(zhuǎn)身與他人交談,石案上筆硯齊全,有書童抱香爐從下而來。第四組為倚仗徐來,蒼勁的松樹把倚仗而行的老者遮擋大半,徐行的老者增加了神秘感,同時把四個故事場景巧妙地連接在一起。向前飄起的衣帶或許正是對因為遲來的老者內(nèi)心世界的精微寫照,單國霖在《文質(zhì)相兼 空谷足音——華喦藝術(shù)品格論》中這樣說道:“說明畫家對“寫形”的精微描繪已不感到滿足,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挖掘人物內(nèi)心的情緒意態(tài)”。根據(jù)畫面描繪內(nèi)容,福博版的華喦《西園雅集圖》應(yīng)該取名為《松竹十三高士圖》為宜。當然,以上為個人揣測之意,由于才學尚淺,如有不周之處,望能指正與諒解。
參考文獻:
[1]洪再辛.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1950-1987)[M]. 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2.
[2]樊波.中國畫藝術(shù)專史人物卷[M]. 南昌: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