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銀霞
摘 要 小學科學學習要以探究活動為核心,教師必須善于靈活運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關鍵詞 角色定位 合作學習 實驗器材 評價語言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9-0125-02
在觀看《西游記》時,我們常常對孫悟空大加贊賞,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具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本領。而我們教師也有著這樣一種能力,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眼神、表情和動作來做出預測。當然實驗課堂上我們不會面臨像孫悟空那樣的險境,但有時看似平靜的課堂,也會有學生的一些行為困擾著我們。學生乖乖地坐在課堂里,看似在認真聽課,實則心已不知飛向何處了。那如何才能更有效地管理呢?
一、角色定位,爭當主角
要想學生能自覺地遵守紀律,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比較妥當?shù)霓k法就是讓每個學生都是主角。如果我們結合實驗課的內(nèi)容進行討論,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因為這樣學生的參與度相對而言就提高了很多。而當學生盡情投入到討論中后,他也沒有空余的時間和精力去做違反課堂紀律的事情了。這樣,就起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既掌握了知識技能,又維護了課堂秩序,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空氣能占據(jù)空間嗎?》時,其中有一個將杯子入水,杯底紙巾不濕的典型實驗。在操作前,要提示學生注意杯子倒扣入水中時不要傾斜,紙巾要塞放到杯底。但是教師如果一味重復強調,有些學生可能并未聽進去,所以可以先問學生:“如果我把這個杯子放入水中,這杯子里的紙巾會濕嗎?”學生有的可能會認為會濕,有些覺得不會。而學生的質疑也恰恰是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的一個最好時機,這個時候在提示學生注意杯子倒扣入水中時不要傾斜,紙巾要塞放到杯底也就順理成章了,課堂也不再單調與沉悶了,而且學生也不想做觀眾了,想自己親手體驗一下了。
二、合作學習,面面俱到
與個體學習、自主學習相比,合作學習強調小組成員間的分工、合作,彼此尊重他人的意見,敢于提出不同見解,取長補短,從而促進小組成員學習能力的提高。由于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我們可以利用合作學習,來使一部分差生跟上步伐。怎樣才能使小組在合作學習中更加協(xié)調與默契呢?
根據(jù)學生與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基本上是將四名學生分為一組,并給他們安排了具體的任務。一名學生為組長,他就承擔了統(tǒng)領全組的任務,要使組內(nèi)的成員做到人人動手,不會有沖突產(chǎn)生;一名學生為材料員,在還未上課之前,他要幫助老師整理器材,在課后也是同樣;一名學生為記錄員,要把組內(nèi)在做實驗時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下來,以便于交流;還有一名學生為機動,如果組內(nèi)有成員不在時,可代替他的職責。但為了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我還要求他們每隔兩個星期輪換一次,這樣每個學生都被關注了,不會再出現(xiàn)只有一個人動手的現(xiàn)象了,因為沒有誰是想被忽視的。
三、實驗器材,發(fā)收得宜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在學生開展探究活動中,我們一定會借助實驗器材來完成。器材能把抽象的內(nèi)容變得具體、直觀,利于接受,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通過動手實踐來學習新知。既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能力,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正因為實驗器材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所以如果一開始就把它們放在桌上,會使學生忍不住動起手來。在發(fā)器材之前,我們也可以采取一點小措施:讓紀律較好的組先開始,這樣會有一個較好的刺激作用。同樣的,當實驗結束后,如果未收起實驗器材,那接下來討論的過程,也是徒勞無功的。所以,實驗器材發(fā)放的時機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做好了這一點,相信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將會更加鞏固。
四、評價語言,恰如其分
實踐證明,表揚獎勵的矯正作用遠遠大于批評懲罰,多獎少懲對于矯正課堂問題行為能起到更有效的作用。在實驗課堂中,我們有時會遇到學生可能太過投入到實驗中去,以至于到結束了,還沒意識到,這時如果教師聲嘶力竭地喝止他們,他們會有些失落。而換一種方式可能更適合他們,你可以適當?shù)卣f:“哪一組同學表現(xiàn)得很好,實驗做完后,是用行動告訴老師的?!蹦愕脑捯徽f完,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他學生的眼光會移到這一組同學,同時也安靜地坐好了。你的一句評價性話語,不僅表揚了表現(xiàn)好的同學,同時對相對不自覺的同學也起到了激勵的作用。況且評價主體也包括學生,對同學投來的贊揚目光可能比老師的贊賞更有效果。但也要注意,激勵的評價性語言也是要因人而異的,有些學生稍微表揚一下,就會顯得飄飄然,所以評價語言,要恰如其分。
不同的學習心理對學習的作用是不同的,如自信促進學習,自卑妨礙學習,所以對學生要多贊揚。而“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為我們開創(chuàng)了一條通往學生心理的橋梁。我們老師需要具有透過學生的行為發(fā)現(xiàn)學生心理的能力,具有善于透過細節(jié)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為我們的教學決策提供依據(jù)。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