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暉
小學階段是各種習慣養(yǎng)成的最佳時期。良好的習慣的形成有利于知識的習得,有利于學生學習獨立性的養(yǎng)成。語文作為中華民族母語的載體,既是人際交往和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又是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血脈之源。所以語文學習是基礎中的基礎,是孩子學習能力養(yǎng)成的不可缺少的步驟。下面就個人對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教師的教學習慣的粗淺認識做一個簡單總結。
一、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1.提前預習。古語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學習尤其如此。學生課前的預習,既是對學習狀態(tài)的心理準備,也是對具體學習內容的準備,對即將學習的課程進行預習: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思考內容重點,發(fā)現學習難點,帶著問題去有針對性的學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預習方式可以是各種各樣的。如學期預習,每當新書發(fā)到手后,學生們對新書感到特別新鮮,特別好奇,教師就可以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對課本目錄做一個大體的瀏覽,初步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并可以根據自己喜好提前收集相關的學習素材。還可以進行周預習,讓學生獨立進行,強調“獨立”,就是要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發(fā)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細心觀察。觀察習慣的培養(yǎng),首先在生活中要處處留心,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動物園看動物、出去旅游看風景等,大人在學生歡呼興奮、情緒盎然的時候,恰到好處地提醒、引導他,仔細地觀察細部,審視細節(jié),不要只籠統(tǒng)地看大概。引導學生進行描述,再和課本學到的或是課余讀到的相關文章描述進行對比,這樣就可以發(fā)現不足,培養(yǎng)自信。
3.勤于動筆、敢于動筆?!安粍庸P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是歷代先賢對學與記、觀察與寫作的精煉總結。是日積月累的經驗的瞬時爆發(fā)。教師要讓學生養(yǎng)成寫日記、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引導學生把這種寫作當成一種樂趣,進而養(yǎng)成習慣。所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久而久之,自身的見聞、知識層面和自身的素養(yǎng)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
4.勇于質疑,敢于發(fā)問。盲目地迷信課本、相信權威只會慢慢養(yǎng)成惰性,進而迷失自我。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闭f的就是質疑問難的重要性。沒有弄懂問題時,不要得過且過、羞于開口,要善于發(fā)問、大膽地問。如果學生平時有不敢問、不善問的缺點,就鼓勵他去問,一旦有些問題是通過詢問教師、同學得來的答案,我們要給予鼓勵。一個人知識的積累就源于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個學科,一個民族的進步,同樣遵循著這樣的路徑。以往約定俗成的東西,逐漸被科學知識解釋?;蛘叱蔀檎胬恚蛘叱蔀橹囌?。而這一切的一切都起自質疑。
5.通讀、熟背。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說的:“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庇终f:“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蔽覀儾还膭顚W生死記硬背,但對于經典、定義、公理,就是衡量其他事物的尺子。沒有了參照物,就無法區(qū)分具體現象。所以對于這部分內容要求學生必須通讀,進而理解其含義,然后熟背。這樣就像探險者擁有了指南針一樣。
6.復習、整理,再提高。人的大腦記憶功能有一定的時效性,也就是說對已經記憶的東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淡忘,所以定期整理復習是保存記憶,加深記憶不可或缺的方法。復習整理的好處可以歸納為:第一,可以溫故知新,舊的知識中包涵著新知識的許多線索。第二,可以避免遺忘。第三,可以把種種表面不相關的知識形成一個相互關聯(lián)的網絡系統(tǒng),使眾多知識相互貫通,甚至可以做到觸類旁通。每天晚上在做家庭作業(yè)前,將當天學過的知識及時瀏覽一遍。學會運用表格來復習整理。每周末,及時將所有知識進行一次系統(tǒng)整理。
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方法
1.循序漸進。任何一種認知都有一個從無到有,從生疏的熟練的過程。一個人培養(yǎng)習慣也是如此,要循序漸進。確立的目標以后就要按照既定的方案,一步一步去實現,切忌好高騖遠。
2.嚴于律己。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還不十分強的情況下,應從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入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怕進度慢,就怕一曝十寒。龜兔賽跑的故事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娛樂素材,其深層的意義會隨著我們自身知識的積累會不斷更新。
3.及時修正方向,改進方法。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無所適從與迷茫,其實這是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綜合起來分析,與我們現在獲取信息的多元性,信息獲取途徑的廣泛性,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有關。所以我們要在明確目標,確定參照物的前提下,不斷鼓勵引導學生及時發(fā)現學習目標的偏差,并予以糾正,力爭少走彎路,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知識量。
4.博覽群書。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讀原著,在知道原著是什么樣的情況下在去讀改編作品,進而鼓勵學生自己改編、續(xù)寫一些名著。這樣不僅能增加學生的知識量,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和鑒賞能力,對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都將帶來無盡的益處。
5.充分利用工具書。利用工具書是自主學習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難的字詞,教師不要馬上說出答案,要讓學生自己動手查工具書,以逐步形成習慣。這就是古語中強調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終究是要走向社會的,終究是要自己獨立面對許多問題的,養(yǎng)成充分利用工具書的習慣,就像探險的人有了地圖一樣。
三、教師在學習習慣養(yǎng)成中的作用
習慣的形成要經過反復的訓練。狄慈根說:“重復是學習之母”。而在不斷“重復”養(yǎng)成習慣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這種困難來自主客觀兩個方面,如學習中的松懈、疲沓、漫不經心、索然。寡味、教材難度大等。而出現這些情況時,教師的正確引導、答疑解惑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是教師要掌握好點撥的時機。所謂不啟不發(fā)。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是引領者,負責修正方向,而不是主導者唯我獨尊,必須時刻牢記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如今,課程改革日益深入,并逐漸滲透至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領域不失時機地提出了新課改的理念。這是我們的教育事業(yè)與時俱進的體現,同時也是對一線教師提出的新課題,如何適應新形勢下的新任務,為祖國的建設事業(yè)輸送合格的人才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價值的真正體現。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