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莉
摘 要 小學語文是小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效的語文課堂建立在師生開展有效互動的課堂模式之中。本文簡述了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結合教學經驗,從增強互動意識、轉變互動方式等幾個方面,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策略。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師生互動 策略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9-0098-02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
1.教師缺乏互動意識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逐漸地接受全新的教學理念。然而,部分教師仍然沒有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尤其是一些教學時間較長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缺少新的教學理念,缺乏互動意識,致使師生之間的互動效果并不理想。即使一些教師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能夠有效抓住互動的機會,操作的效果并不明顯。
2.教師互動方法陳舊
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是構建和諧教學氛圍的重要途徑,但并不是實際教學中的每一堂課都適用互動教學。很多教師都追求新穎的教學方法,盲目地進行互動教學,在互動教學中教師將自己處于權威者與領導者的地位,導致學生進行互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高。此外,師生之間的互動方法比較單一?;右话阋蕴釂枮橹饕男问?,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逐漸失去互動的興趣與積極性,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心理具有傾向性,學生被提問的機會是不均等的,從而打擊了學生互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3.教師難以準確把握互動時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需要教師準確地把握互動的時機。教師如何把握互動時機,需要具有一定的經驗與感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包括很多的類型,教師需要根據(jù)不同的類型把握不同的時機,否則就會取得相反的效果。教師在學生進行探討與討論的時候,隨意地打斷學生的對話進行互動,學生會產生不耐煩的情緒,互動不能夠產生良好的效果。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有效途徑
1.教師應增強互動意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若想提高師生之間互動的有效性,教師要增強互動意識,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例如在學習《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的時候,由于這篇課文的故事性很強,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引導學生朗誦、表演、情景再現(xiàn)等形式進行互動,引導學生逐漸地了解故事情節(jié),深入了解課文內容,感受課文豐富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與情感表達能力。另外,教師的教學理念與互動觀念也需要不斷地轉變,牢固樹立師生在教學中地位平等的觀念,增強學生的個體觀念,意識到自身在互動過程中的重要性,提高學生進行互動的積極性與自主性。
2.教師要轉變互動方式
小學生的心理年齡與認知水平并不成熟,不能直接消化語文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小學語文的教材內容,不斷深化理論知識,促進學生加強對語文學科極其功能認識。教師需要恨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采取互動教學的方式,在這種互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互動方式有很多種,例如語言上互動、情境中互動等形式,教師要將各種互動方式結合起來,相互促進發(fā)展,增強學生進行互動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不斷提高。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互動方式要豐富多彩,靈活多樣,調動學生進行互動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3.加強言語上的溝通與交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需要加強交流與溝通,這種溝通需要體現(xiàn)在課堂中的提問。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實際的教學狀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提問、交流與溝通例如,在學習“我選我”這篇課文的時候,課文中國的主人公王寧推薦自己當班干部,這與中國傳統(tǒng)習俗中的謙卑的思想不符合,教師引導學生對這兩種做法進行討論,探討這種做法的意義。對學生的思想與行動進行積極的引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學生白訓既括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4.教師要學會傾聽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師生互動,要求教師從三尺講臺走向廣大學生,學會傾聽。傾聽的對象就是學生,聽學生如何讀書,聽學生如何討論,聽學生如何發(fā)言。教師在傾聽中要做到誠心、耐心。教師在傾聽中,要放下自身的權威與領導心態(tài),帶著平等的態(tài)度進行互動學習,引導學生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另外,在互動學習中盡量避免傾向性,不要僅僅聽取優(yōu)秀學生的意見與建議,要采取成績較差學生的看法對學習互動進行全面的、細致的觀察,以此為依據(jù)全面地進行互動教學。
參考文獻:
[1]楊云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研究[J].考試周刊,2013,(74).
[2]楊靖東.淺析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的語言溝通[J].中國校外教育, 2013,(13).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