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旺
雞形目:一個古老的鳥類類群
自古以來,雞就與我們人類關系十分密切。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生活在自然界中的野生雞類是我們祖先的主要狩獵對象,是人類獲取蛋白質和能量的重要來源。后來,我們祖先學會了馴養(yǎng)動物,而雞就是最早被人類馴化和利用的家禽。中國是現代家禽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根據考古發(fā)掘,發(fā)現在中國黃河流域有16個地點曾保存有雞的化石,其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約1萬年以前。經過長期的馴養(yǎng)繁殖,目前中國有地方家雞品種107個,僅蛋雞每年的飼養(yǎng)量就在20億只以上,雞蛋的產量達2200萬噸。在世界范圍內,2012年統(tǒng)計全球家雞的存欄有219億只,出欄598億只。家雞的祖先是原產于亞洲熱帶叢林中的原雞。除了家雞之外,原產于美洲的吐綬雞(火雞)、原產非洲的珠雞等種類也相繼被馴化成家禽。各種家禽不僅形成規(guī)模龐大的養(yǎng)殖和加工產業(yè),而且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大量的肉、蛋及其產品。雞與我們現代人生活聯系越來越緊密,不信你可以問問你身邊的人,看看是否能找到一個從來沒有吃過雞蛋和雞肉的人。
在動物分類上,雞是一群陸棲生活的鳥類的統(tǒng)稱。它們一般都具有如下特點:體形相對較大;多數種類雌雄具有顯著差別,其雄鳥多具有色彩鮮艷的羽衣或形狀奇特的冠、角等裝飾,雌鳥顏色相對暗淡;嘴短而強健,上嘴微曲,稍長于下嘴,適合啄食;兩個翅膀短而圓,具有10枚初級飛羽,飛翔能力不強;腿、腳健壯有力,善于在地面奔走。我們把這個類群的鳥類叫做雞形目鳥類。該類群鳥類的雄鳥在后腿上多長有一個銳利的距,是它們與來犯之敵進行搏斗的武器。雞形目鳥類是植食性動物,全年主要以各種植物的種子、果實、花、葉子、莖、根等為食,繁殖季節(jié)也捕食大量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除了鵪鶉等少數種類能夠長距離遷徙外,絕大多數的雞形目鳥類因終生留居在一個狹小的區(qū)域而屬于留鳥。
根據對鳥類化石的研究和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發(fā)現雞形目是鳥類中一個非常古老的類群,與雁鴨類的親緣關系密切,最早起源于距今1.12億年以前的早白堊紀的晚期?,F存的雞形目鳥類總共有7科285種,分布于除南北極以外的世界各地。其中體形小的有鶉類、石雞等種類, 體形大的有松雞、孔雀等。尾巴最長的雞是中國的特產鳥類白冠長尾雉,其中央尾羽最長近兩米,曾是中國京劇演員的頭部裝飾。分布最廣的雞是原產于亞洲的環(huán)頸雉,俗稱野雞、山雞,由于適應力強,再加上人為引入,目前已分布到亞洲、歐洲、美洲甚至澳洲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為特殊是冢雉,也稱營冢鳥,隸屬于雞形目冢雉科,產于澳洲和東南亞地區(qū),大約20余種,它們一般不自己孵卵,而是會將卵埋在土堆之中,依靠發(fā)酵的植物產生的熱量進行孵卵,另有些種類則利用陽光的熱量或火山活動產生的熱量來孵卵。
中國:野生雞形目 鳥類資源最豐富的國家
中國是世界上野生雞形目鳥類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廣闊的國土面積、多種多樣的生境以及復雜多變的氣候條件,為中國野生雞形目鳥類的生存提供了優(yōu)越的棲息條件。從近海平面的農田草地到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從海南島的熱帶雨林、東北的林海雪原到西北的大漠戈壁,到處都有雞形目鳥類生存的蹤跡。
迄今為止,中國已記錄到的野生雞形目鳥類共64種,是世界上野生雞形目鳥類種數最多的國家。其中單型屬(指屬內僅1個物種)3個,即雪鶉屬、血雉屬和勺雞屬;雙型屬(屬內有兩個物種)5個,包括雉鶉屬、竹雞屬、錦雞屬、雉屬和孔雀屬;其余17個屬為多型屬(屬內具有兩個以上物種)。在多型屬中,山鶉屬(3種)、馬雞屬(4種)、角雉屬(5種)、虹雉屬(3種)的所有種類在中國都有分布;山鷓鴣屬共有18種,在中國記錄到10種,為中國雞形目中種類最多的屬。
根據最新統(tǒng)計資料,采用國際上通行的、比較嚴格的特有種標準,即僅把分布區(qū)完全局限在中國境內的物種作為特有種,對中國雞形目鳥類的特有種進行了重新審核。發(fā)現在目前所記述的種類中,屬于中國特有種的雞形目鳥類共有20種,占中國該類群總種數的30.16%。此外,藏雪雞、四川雉鶉、高原山鶉、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白腹錦雞等種類除在中國鄰近國家有少量分布外,主要的分布區(qū)位于中國境內。中國的雞形目鳥類絕大多數分布在大陸上,僅在島嶼上分布的有5種,即分布在臺灣島的藍鷴、黑長尾雉、臺灣竹雞、臺灣山鷓鴣以及分布在海南島的海南山鷓鴣、海南孔雀雉。
生活在中國高寒地帶的松雞一共有8種。其中巖雷鳥主要分布于新疆阿勒泰等地,棲息于高山針葉林、雪線以下的矮樺灌叢、小半灌木荒漠草原及亞高山草甸,其體色具有顯著的季節(jié)性變化,夏季時身體呈黑褐色并間有黃棕色斑紋,冬季雌、雄鳥全身大部分換成雪白色,與周圍的環(huán)境相一致,盡量避免被天敵發(fā)現,是一種典型的保護色。黑琴雞具有奇特的集體求偶行為,每年春季,大群的雄鳥會來到一片相對平坦開闊的區(qū)域,發(fā)出求偶時特殊而高亢的叫聲,同時尾羽垂直向上展開呈扇狀,翅膀下垂,頭頸下俯靠近地面,直沖前跑,有時左右擺動頭部,不時地跳起來與其他雄鳥搏斗,互相追逐跑成一圈,俗稱“跑圈”。只有在競爭中獲勝的雄鳥,才可與躲在一旁觀看求偶表演的多只雌鳥交配,而失敗的雄鳥則失去繁殖的機會。在松雞中,斑尾榛雞為中國特有鳥種,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西藏等地。主要以柳、榛的鱗芽、葉和云杉種子以及其他植物的花、花序、葉、嫩枝梢為食。因為分布區(qū)狹窄,加上人為和天敵的破壞,其數量稀少,屬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中國55種雉類中,大多數具有華麗的羽色或裝飾。其中紅腹錦雞又叫金雞,是中國馳名世界的一種珍貴鳥類,雄鳥頭具金黃色絲狀羽冠,上體除上背濃綠色外其余都為金黃色,后頸部披著橙棕色而綴有黑邊的扇狀羽,形成披肩狀,下體深紅色,因為是中國特產而且羽色絢麗多彩而成為中國國鳥的候選對象。棕尾虹雉又名九色鳥,全身羽毛絢麗多彩,頭頂更有一簇特別延長的藍綠色羽冠,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黃腹角雉,別名角雞、吐綬鳥,雄鳥頭頂黑色,具黑色與栗紅色羽冠;上體栗褐色,滿布具黑緣的淡黃色圓斑;下體幾乎純棕黃色,故名“黃腹角雉”。進行求偶時,雄鳥面向雌鳥將翠藍色的肉角和五彩斑斕的艷麗肉裙展露出來,以便博取異性的青睞和歡心。在繁殖期,雉類大多數具有領域行為,通過鳴叫來宣示對一塊領地的占有,依靠對領域的巡視和對外敵的驅逐來保衛(wèi)自己的領地。褐馬雞是中國特產珍稀鳥類,繁殖季節(jié)成年雄鳥往往占據一片山林,并常與入侵其領域的同種其他雄性發(fā)生激烈的搏斗,其勇猛頑強的習性早就為我們的祖先所熟知,因此自漢代起其尾羽常被作為皇帝頒發(fā)給武將的獎品。
野外生存狀況各不相同
中國雞形目鳥類在野外的生存狀況各不相同。環(huán)頸雉是中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雞形目鳥類,除海南島、香港外,幾乎遍布全國所有省區(qū),并有19個亞種的分化。其他分布廣、數量較多的常見種類還有鵪鶉、石雞、山鶉、竹雞、白鷴、勺雞等。但有些雞形目鳥類數量十分稀少,亟待保護。例如,鐮翅雞在中國已經有50多年沒有分布蹤跡,估計已經區(qū)域性滅絕;海南孔雀雉、綠孔雀、四川山鷓鴣在中國的數量少于1000只,屬于極少瀕危種群。
按照分布范圍、種群數量和受威脅程度等指標,國內外有關部門曾對中國雞形目鳥類的瀕危狀況進行過分析,從而確定出了需要重點保護的種類。由于采用的標準不同,不同機構所確定的保護種類也不相同。
在198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中國將生存受到威脅的41種雞形目鳥類作為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其中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21種,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20種。
近年來,由國際鳥類聯盟(BirdLife)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聯合對全球雞形目鳥類的生存現狀進行了評估。在201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共確定中國雞形目受脅種類12種,其中瀕危物種3種,即四川山鷓鴣、海南孔雀雉和綠孔雀;易危物種9種,分別為紅胸山鷓鴣、海南山鷓鴣、黑頭角雉、灰腹角雉、黃腹角雉、綠尾虹雉、白尾梢虹雉、褐馬雞、白冠長尾雉。
在2013年版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中,有17種珍稀雉類被列入需要嚴格保護的名單,其中褐馬雞、黃腹角雉等13種被列為附錄一,血雉、綠孔雀和灰孔雀雉等 3種被列為附錄二,紅胸角雉1種被列為附錄三。
導致雞形目鳥類瀕危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從內因上看,雞形目是一個起源古老的鳥類類群,在長期演化過程中,該類群所具有的一些生物學特性(如體形大、地棲、飛翔能力差、不遷徙、繁殖率低等)限制了種群的快速發(fā)展。從外因上看,一些人為因素導致了野生雞形目鳥類分布面積和數量的下降。例如棲息地的減少和片段化就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棲息地是鳥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鳥類的分布、數量和存活。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和人類活動范圍的日益擴大,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影響在不斷加劇。在雞形目鳥類中,馬雞屬、角雉屬、長尾雉屬、錦雞屬、孔雀雉屬、原雞屬和山鷓鴣屬均為典型的森林鳥類,大規(guī)模的森林砍伐和樹種改造使許多珍稀雉類典型棲息地的面積逐漸減少, 片斷化現象日趨嚴重。過度捕獵曾經是導致中國雞形目資源遭到破壞的另一個重要原因。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野生動物保護法的頒布和實施,這種狀況有了明顯改觀。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區(qū),獵捕珍稀雉類的現象仍時有發(fā)生。在中國許多地區(qū),一些農民為了保護莊稼,在山區(qū)小塊耕地的周邊布放毒餌,造成雉類中毒死亡的現象也很普遍。此外,越來越多人工飼養(yǎng)的動物被散放或逃逸到野外生境中,給生存在自然界的野生雉類種群帶來了潛在的威脅。在熱帶地區(qū)家雞與原雞雜交造成某些地區(qū)野生原雞種群的遺傳純潔度下降。在臺灣,由于散放人工飼養(yǎng)的環(huán)頸雉雜種,導致本地特有的環(huán)頸雉臺灣亞種已經十分瀕危。對環(huán)頸雉遺傳多樣性的研究結果顯示,在中國新疆、東北和華北的局部地區(qū),一些散放或逃逸的“七彩山雞”已經與當地野生的環(huán)頸雉發(fā)生了雜交,造成了基因的“污染”。
珍稀瀕危種類的保護和研究
中國是世界上雞形目鳥類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該類群鳥類的保護不僅是中國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逐漸加強了對雞形目鳥類的保護和研究工作,尤其在特產珍稀瀕危雉類的研究與保護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在就地保護方面,1980年中國正式加入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開始對包括珍稀瀕危雉類在內的野生動植物的國際貿易進行嚴格的控制。1988年,全國人大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將38種雞形目鳥類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單,使中國的珍稀雉類獲得了法律的有效保護。
與此同時,中國加大了自然保護區(qū)的建設力度。目前,中國共建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qū)2740個,總面積147萬平方公里,面積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4.83%。在這些自然保護區(qū)中,有許多是以保護珍稀瀕危雉類為主的自然保護區(qū),比較著名的有山西龐泉溝(褐馬雞)、蘆芽山(褐馬雞),河北小五臺山(褐馬雞),甘肅蓮花山(斑尾榛雞),河南董寨(白冠長尾雉),浙江烏巖嶺(黃腹角雉)、古田山(白頸長尾雉),江西武夷山(黃腹角雉),四川老君山(四川山鷓鴣),廣西金鐘山(黑頸長尾雉),黑龍江中央站(黑嘴松雞)等保護區(qū)。此外,還有1500多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qū)中有野生雞形目鳥類分布。這些保護區(qū)在中國雞形目鳥類資源的保護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拯救瀕危雉類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瀕危物種的原產地(自然分布區(qū))之外,通過人工飼養(yǎng)方式建立適宜的生存和繁衍的條件,育成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健康的人工種群,以備在適宜條件下向種群數量已經十分稀少的地區(qū)進行補充以及向已經絕跡的原產地進行再引入稱為易地保護。在易地保護方面,國內動物園及飼養(yǎng)中心飼養(yǎng)過的雞形目鳥類達50多種,已繁殖成功的有40余種,其中包括褐馬雞、藍馬雞、白馬雞、藏馬雞、藍鷴、綠尾虹雉、黃腹角雉、白冠長尾雉、白頸長尾雉、紅腹錦雞等中國特產雉類。一些珍稀瀕危雞形目鳥類已經建立了人工種群。在珍稀雉類再引入方面,北京師范大學確立了湖南桃源洞保護區(qū)和陜西五臺山分別為黃腹角雉、褐馬雞的再引入釋放地,成功實施了褐馬雞、黃腹角雉等瀕危鳥類的再引入工程,使這些鳥類在已經滅絕地點重新建立了野生種群,為開展其他珍稀雉類的易地保護積累了經驗。
深入系統(tǒng)的科學研究是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基礎。雞形目鳥類一直是中國鳥類研究工作的重點。早在20世紀80年代,在鄭作新院士的積極倡導和組織下,中國學者對斑尾榛雞、褐馬雞、藏馬雞、黃腹角雉、綠尾虹雉、紅腹角雉、白頸長尾雉、白冠長尾雉、血雉、紅腹錦雞等10種珍稀雞類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生態(tài)生物學研究,在多個方面填補了這些種類生物學資料的空白,并出版了《中國珍稀瀕危野生雞類》專著。
1998年-2002年,鄭光美院士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珍稀瀕危雉類的生態(tài)適應機制及保護對策研究”。該項目選取血雉、紅腹角雉、黃腹角雉、褐馬雞、白冠長尾雉、白頸長尾雉、紅腹錦雞和灰孔雀雉等8種典型代表性雉類為研究對象,調查了棲息地異質性和片段化程度對中國珍稀瀕危雉類種群的影響,探討了不同雉類對棲息地片段化的適應機制。
2000年,鄭光美院士所主持的“中國特產瀕危雉類生態(tài)生物學及馴養(yǎng)繁殖研究”榮獲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這是中國學者在野生動物研究領域獲得的最高榮譽。
2015年,鄭光美院士出版了《中國雉類》專著。
2016年10月,由世界雉類協會和中國動物學會主辦、北京林業(yè)大學承辦的“2016北京國際雉類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近200位專家學者進行了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