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彥
王召軍 平凡崗位上的“國際焊王”
文/王彥
王召軍,大慶油田工程建設公司安裝公司第四工程部的一名電焊工,自2002年參加工作以來獲獎無數(shù),相繼于2007年取得局青年基本功焊工大賽第一名,2008年獲得中石油職業(yè)技能競賽焊工第一名,2009年4月摘得全國工程建設系統(tǒng)第九屆焊工職業(yè)技能競賽第一名,2009年9月奪得第三屆全國職工職業(yè)技能大賽“大慶石油杯”焊工決賽第一名,2011年9月獲得德國呂內堡2011“嘉克杯”國際青工焊接大賽單項第一名,并因此獲得“國際焊王”稱號。他還相繼被授予中石油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等多個榮譽稱號。2009年,他榮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剛上崗時,因為缺乏實際操作經(jīng)驗,王召軍經(jīng)常被電弧打傷眼睛,胳膊被焊花燙出大泡,總拿焊槍的手掌也結了層厚厚的硬繭。為了練好腕功、蹲功,他拿鉗子當焊槍,拎著十多斤的邊角料一蹲就是半小時,甚至吃飯都蹲著吃。晚上有時半夜疼醒了,睡不著了,就躺在床上比比劃劃、連蹬帶踹地手腳配合著練。就這樣,他逐漸學會了平、立、橫、仰各種焊接姿勢,也熟練掌握了氬弧焊、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手工電弧焊等各種焊接技術。
2006年11月,王召軍被推薦參加全國工程建設系統(tǒng)焊工大賽。結果因理論成績差得了第四名。于是,他開始惡補理論,自學完成了大慶職業(yè)學院的焊接技術與自動化專業(yè)課程。2011年,考取東北石油大學金屬材料工程成人高考本科專業(yè),成為一名有本科學歷的工人。
王召軍是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油三代”,石油人那種“唯先是爭、唯旗是奪”的精神始終激勵著他。2012年,安裝公司以他的名子命名了王召軍“尖刀”班組,專門攻克艱、難、險、急的施工任務。
2014年11月,王召軍帶領尖刀班增援中十六轉油放水站投產(chǎn)前的碰頭施工。任務十分緊急,涉及到的工藝也比較復雜,12個小時要是完不成38個碰頭,附近三個計量間的管線可能就得凍裂!現(xiàn)場管線錯綜復雜,操作空間狹窄,別說干活了,身子在里面轉個彎都難!氣溫零下20多度,穿著再厚的工服,站一會兒也凍透了。王召軍沉著冷靜,他說:“搶險就是搶時間,使用搖把焊和小電流快速焊的竅門,雙管齊下,肯定既能保證焊接質量,又能縮短時間,開始干吧!”由于地下返水,他和班里人員穿著水衩在過膝深的冰水中焊接,角度不好時,腦袋就得貼著冰面焊。很快雙腳凍木了,手指頭也回不了彎。隨著最后一道焊花的熄滅,所有焊口完美收官,而且一次檢驗優(yōu)良率達到98%!比預計時間整整提前了3個小時!
參加工作14年來,王召軍參與施工了南三油庫接卸俄羅斯原油改造工程、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慶段工程等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工程30余項,其中有8項獲得全國市政金杯示范工程。
2012年,大慶油田公司命名了“王召軍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在工作室,他帶著大家研究施工難題,突破技術瓶頸,學習焊接理論知識。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操作方法和參賽經(jīng)驗,總結出了“六精六穩(wěn)”焊接操作法和“五步培訓法”幫助青工提高技能水平。他帶出的青工紛紛在國際大賽上獲獎。
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成立后,技術創(chuàng)新碩果累累。一直以來,鎢極氬弧焊在工程建設地面施工中應用非常廣泛,但原始的“劃擦引弧法”稍有操作不當,鎢極就容易折在焊道里。為了消除這個通病,他和班組骨干多次試驗,發(fā)明了“焊絲引弧法”,不僅降低了鎢極燒損率,延長鎢極使用壽命1.5倍,而且節(jié)省工時、減少成本,更保證了工程質量。2012年這種方法在班組所在的工程部全面推開,在聚南I-2工程,僅鎢極一項,就節(jié)約成本50萬元。班組成立四年來,王召軍發(fā)明技術革新13項,累計為公司節(jié)省費用上千萬。僅2015年就發(fā)明了法蘭分離器、焊接多角度工裝夾具、凸臺對口器、便攜環(huán)式管道焊接零線4項革新。
如今,33歲的王召軍,每天不是現(xiàn)場施工,就是在基地培訓。他雖然頭上有頂國際焊王的桂冠,卻始終在平凡的崗位一如既往地工作著。他說:“我自己只有從零開始,才能有新的成績?!彼救双@得榮譽無數(shù),帶領的班組2014年獲得中國企業(yè)文化基層踐行五十佳班組。2015年8月王召軍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被評為中油集團技能專家工作室。
“對每一條焊縫負責”是他的工作信條。每天,他手持焊槍,與厚重的鋼板和縱橫交錯的鋼管不停地打著交道,他和他的“尖刀班”兄弟們,時刻備戰(zhàn),隨時準備接受下一個急難險重的施工任務,或隨時走上新的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