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菁
(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實驗中學)
語文之所以講求教學的得法,這是因為,我們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我們所教的內容在旁人眼里是死板的,然而“授人以漁”并非易事,究竟如何才能讓學生在語文教學的課堂獲得充分的知識,同時獲得充分的自主學習權利,是當前語文教學亟須解決的。我以為一堂語文課如何開始極為重要,良好的開始,精妙的切入足以決定整堂課的教學目標的達成。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每位語文老師極盡其才華,面對一篇課文往往以美輪美奐的PPT、激情洋溢的文字配以柔美的音樂展開教學。在一段華麗的鋪設后,引出了文章的課題,卻再沒有過多的停留,而是直接進入了作者的介紹、背景的解讀、脈絡的理解、中心的挖掘之中。這樣的教學就仿佛“夢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往往在文本教學的最終依舊會繞回原點——我們的題目,再重新壘砌一次教學探究過程,揭示題目的內涵、主旨、作用。
散文詩般的導入語固然能引人入境,而當學生入境后卻話鋒抖轉,一改之前的循循善誘開始以板塊知識灌輸,開始放出自己的教學步驟,暗示學生,我們的語文課應該有一段精美的導語,有較為詳盡的作者背景介紹、有理清文章脈絡劃分層次環(huán)節(jié)、有慷慨激昂類似演說高潮的課堂總結環(huán)節(jié),似乎課堂結構無可挑剔,事實上我們許許多多的人已經如此往復教學了一年又一年。教學是需要改進的,程式化的教學對于語言課是不適用的,語文培養(yǎng)的是能力,而不是一問一答的做題機器。我經常思索,若是能找到一篇文章最恰當的切入口,以此為點,能讓學生自己輻射全篇的解讀,那么這時候的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才能真正稱之為新課程背景下的新型師生關系。文本的多變,雖不能每篇文本都依葫蘆畫瓢,但或許在有些課文的教學上可以嘗試改變。
在本學期的課堂教學中我初步嘗試了在一些篇目中以題目為切入點,圍繞題目設疑解析,看到一個小小的題目竟然能大做文章,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高漲了許多,思維也開拓了,為文本的探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學習的自主性也充分發(fā)揮于整個課堂,從而使學習目標也能較為順利地實現。學生也形成了在以后的文本學習與文本閱讀中先去看題,再解題的好習慣。下面我就對自己在教學中做的嘗試簡單介紹一二:
比如《老山界》,這篇課文以紅軍長征過程中翻越的第一座難山命名,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還與課題相呼應??梢哉f文章寫的基本內容就是翻越老山界的前前后后,老山界是整篇課文中人物活動的主要場景所在。因此,在課堂開始,我便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找出出現老山界的相關語句,學生主要找到了:“我們決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瑤山,地圖上叫越城嶺,土名叫老山界?!焙汀袄仙浇缡俏覀冮L征中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但是我們走過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覺得老山界的困難,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眱商?,但其實還有一些零散的描寫語句,比如關于老山界上雷公巖的描寫,介紹山路的“之”字形,學生劃出句子后,我便提出了問題:從文章的首末兩段話,請你評價一下老山界。學生開始回答:老山界很難走、老山界很高、老山界人煙稀少、環(huán)境惡劣……事實上學生已經由這兩段話開始發(fā)散思維闡述自己深層次的理解了,這便是教學的契機,在對課文有一定內涵的理解后正式進入文本的梳理,我再次以題目設疑:文章為何要以“老山界”為題,換個題目可以嗎?在學生各式各樣的題目中比較原課題的用法,以“老山界”為題是全文主線所在,圍繞老山界,講述了紅軍成功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這樣文章的主要內容便自然而然概述出來。比單調地提問“本文講述了一件怎樣的事情”,顯得更貼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根本。轉而再進行深層次的重點語段分析,也能使學生在思考時下意識地往老山界上靠了。
又如都德的《最后一課》,在導入部分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說說自己所經歷過的最后一課,描述一下那是怎樣的一堂課。這樣的思路,使學生的思維不至于定格于課文內容介紹的最后一課的背景中,原來每個人都曾有過自己的最后一課,小學的最后一課,某個老師給自己上的最后一課,一天中的最后一課……這樣便拉近了讀者與學生情感共鳴的距離。接著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找到能揭示“最后一課”的語句,課文中作者多次重復“最后一課”。韓麥爾先生在開課時宣布:“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第13段“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獨句成段。第16段“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禮服,原來是為了紀念這最后一課?!钡?3段“這最后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學生找到了這些語句后便很容易概述出所謂的“最后一課”,是指在普法戰(zhàn)爭法國失敗后,淪陷區(qū)阿爾薩斯一所小學上的最后一堂法語課?!白詈笠徽n”的反復出現,緊扣課題,易于激起學生體悟深層眷戀之情,而文章圍繞“最后一課”的主干,展開故事情節(jié),很容易看出文章主要以最后一課前、最后一課上、最后一課后的線索貫穿。整堂課的整體感知部分,便可以緊緊圍繞課題,很自然地進行教學,也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導地位。
但是,我上述的這些探索只是局限于很小的一部分內容,想法也不是很成熟,并不是每篇課文都適合由題目切入教學,但是我們可以逐漸探求出適合從題目走進課文的共性,在共同點中探求差異,力爭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靈活多變,而不乏實用性與完整性。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