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萬軍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初中歷史教學目標更加多維化,學生在了解基本歷史知識的基礎上要獲得歷史素養(yǎng)的提升,初步具備用歷史眼光來看待歷史事件和當下的社會生活。
關鍵詞:初中歷史;常識;歷史眼光;關注生活
初中歷史的教學目標在新課改中不斷深化,教學目標從基本的掌握歷史知識延伸到更加具有主體性的要求上,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歷史應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這樣的教學目標,初中歷史教師該如何開展教學來實現其教學目標呢?我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首先,歷史教學必須脫離傳統的只局限于教學成績的目標,那樣的教學目標過于單一片面而無法兼顧學生的各方面發(fā)展需求以及整體能力的培養(yǎng),最終教出來的只會是高分低能的學生,導致學生的質量下降。因此我們要走出只強調成績的歷史教學,而使教學目標更加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更加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并不是說基礎的歷史知識和常識教學不重要,還是要以此為基礎來開展歷史教學,因為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必須要以基礎知識為背景和前提,所以教師要對學生的歷史常識進行教學,只不過為了更加符合多元化的歷史教學目標,歷史基礎常識的教學也要和以前有所不同,不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我講你記,我教你學的被動學習方法,而是應該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的教學方式。
一方面,教師在歷史課上要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而不是自己一個人不停的灌輸知識、講解原因、條件、結果、影響等,有些歷史事件的發(fā)展甚至有基礎比較好的學生還會有所了解,教師應該先讓學生進行表達,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再做出總結,這樣學生具有充分的機會來表現自己,自覺參與歷史課的學習,調動積極性,而歷史知識的掌握也會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可以采取問題引導的教學方式,一個問題一個問題不斷深入,引導啟發(fā)學生最終找到問題的根源或者歷史改革失敗原因等,從而使學生初步具備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是歷史教學中基礎常識教學必須實現的教學目標。
此外,歷史常識教學要走出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教師念課本,把課本的知識點畫出來,然后就開始讓學生背誦,這種以背書為主導基礎常識學習只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和發(fā)揮,所以為了讓學生學的更好,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歷史知識,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尋找的方面會更加齊全,教師既可以節(jié)省教學時間又能幫助學生學好歷史常識。初中歷史常識的學習必須要具有系統性和規(guī)劃性,也就是在教學之初,教師們就要對本學期的基本歷史知識進行歸納和分析,找出其中的重點和難點,接下來在開展教學的時候會更加有針對性??傊?,基礎歷史常識的教學既需要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又需要在教學的準備和設計上別出心裁,爭取為學生的歷史學習增加更多豐富的內容。
其次,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眼光是當下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歷史眼光是初中階段學生主體能力不斷發(fā)展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歷史教學的必要教學任務,學生在歷史事件和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對于歷史具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看法,并且能夠客觀正確的分析一些歷史現象,基本能夠從歷史表層看到一些歷史人物、事件、環(huán)境的本質,從而具備歷史分析眼光,對其今后的發(fā)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歷史教師該如何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眼光呢?
第一,客觀公正對待歷史發(fā)展,不能因為個人的情感傾向而對歷史事件的評價有所歪曲。這是初中學生應該意識到的一項基本素質,也是學習歷史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但是,我們發(fā)現初中學生由于其自身階段性特征以及性格情緒發(fā)展不夠完善,所以在學習歷史的時候往往不夠全面看待事物,容易陷入偏激的情緒,這很不利于歷史事件的探析,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從多個側面來對待歷史問題。例如,在學習文革之后,需要對文革負責的人有很多,我們應該理性看待,同時文革對我國的經濟和政治發(fā)展產生極大的傷害,使我國的發(fā)展落后其他國家好幾十年,但是文革期間,我國的經濟政治各方面發(fā)展是否真的沒有一點進步,教師要借助于事實來引導學生客觀公正對待歷史現象,從而養(yǎng)成理性的歷史思維能力,具備歷史眼光。
第二,運用聯系的眼光來看待歷史發(fā)展。因為歷史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科技、工具,還包括很多手工業(yè)、商業(yè)、農業(yè)的發(fā)展等等,某一個時期某一種現象的出現并不可能是單獨的現象,而是各種歷史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教師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用聯系的眼光和思維來看待這些歷史問題呢?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意識到經濟政治等之間的關系,密切相關不可分割,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注重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比較,就是在某一時期各個方面的發(fā)展水平教師都要進行總結和歸納,在黑板上為學生列出詳細的綱目,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聯系。
第三,需要學生具備歷史分析方法,那就是實事求是,根據事實說話,有的時候歷史考試我們發(fā)現很多知識或者材料幾乎就是學生從來沒有見過的,這就需要學以歷史分析方法為指導來進行思考和解答,歷史分析方法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事件背景以及發(fā)展趨勢來進行分析和判斷,從而保證歷史分析方向的準確性。總之,歷史眼光是學習歷史需要具備的一項人文素養(yǎng),這對學生今后的持續(xù)發(fā)展極為重要。
最后,關注社會現實生活也是歷史教學的重要教學目標,是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和時代發(fā)展潮流的最新教學要求,也是作為一名學生和公民應該具備的基礎素質。但是我們發(fā)現,現在的初中學生都局限在歷史知識的記憶和背誦中,而忽視了現實社會的關注和發(fā)展,導致很多學生并不了解基本的一些社會發(fā)展動態(tài)和時政要聞,新時代的學生應該具有開闊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懷,關注社會和世界以及國家大事,把自己的所學應用到社會生活中來,以歷史分析和判別能力來正確透析當下的社會時事,從而具備實踐能力。
第一,教師在教學內容中要貫穿時事生活。例如抗戰(zhàn)90周年紀念日活動就可以由此帶動學生回憶抗戰(zhàn)的經過和勝利的意義,從而以歷史知識來認識當下社會上的大事件的意義和重要性,對學生的日常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
第二,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例如假期參加歷史活動的夏令營,在實踐中使學生深化對當下一些國家利益紛爭以及國家對外政策制定的了解,增強作為一名學生的基本歷史素養(yǎng)。
總之,初中歷史教學不應該停留在為考試而努力的小天地里面,教師要為學生的更高發(fā)展提供機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