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學是藝術的藝術,它集中了一切教學藝術的精髓,又為其它的教學藝術張本。在語文教學中恰當的運用一些藝術手段,不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而且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一、審美藝術
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是通過具體的語文教學潛移默化進行的。因為語文藝術不需要借助其它有形的物質材料,頭腦里與語文相聯系的形象就用語言直接表現出來,凡是思維能塑造的形象它都能再現。語言塑造的藝術形象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這是語文藝術的優(yōu)點。文學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是通過讀者思維才能展現出來的間接形象,是一種思維藝術,這種形象的具體展現要通過讀者思維的再創(chuàng)造。就中學生而言,這方面的能力有待培養(yǎng)提高,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挑起美育的擔子,使學生能很好地審美、鑒賞美,及至創(chuàng)造美,豐富我們原本就多姿多彩的世界。
文章不是無情物,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大多是情文并茂的傳世佳作,而這些文學作品里人物塑造、情緒渲染、意境描繪都是由語文表現的。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審美意識也來源于聽覺和視覺,在語文教學中就表現為語言韻律和諧的聽覺美,對仗工整、錯落有致的視覺美。象朱自清的《春》,語言富有音樂美,讀起來瑯瑯上口,既賞心又悅目;象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百草園的描繪,句式富有錯綜美,錯落有致,生趣盎然。如果再從語言的外在美,探討其生動的形象,優(yōu)美的意境,那學生所得到的美育就會融入心靈的深處,猶如綿綿春雨滋潤幼苗。如講授柯巖的抒情詩《周總理,你在哪里?》,引導學生有表情地反復朗讀,仔細體會,就可理解詩中所展現的周總理一生的偉大征程以及人民對敬愛的周總理發(fā)自肺腑的深切呼喚和衷心擁戴,感受詩人所表達的豪壯、悲切、痛惜和無限覺悟的懷念的情感,讓學生體會到詩歌震撼人心的藝術美。
根據文學作品的語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也是語文教學審美藝術的重要體現。教師在教感情濃郁的詩歌、散文時,尤其要注意把學生帶入意境的天地,使學生如臨其境地融入作品的藝術氛圍,達到移情冶性的目的。有一位老師在讀《荷塘月色》時,獨辟蹊徑:開始,教師范讀,要求學生閉目靜聽;隨后,配合教材選讀了一組寫月、寫夜色。寫荷花的詩文作補充教材,再展示古人賞月畫面,最后,組織同學們聽了兩組樂曲的錄音,一是《春江花月夜》,一是以小提琴獨奏的小夜曲。這樣學生帶入了那個荷葉亭亭、荷花艷艷、荷香裊裊的意境,誘發(fā)學生聯想、深思、探求,使他們的心靈在美的季節(jié)中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華。
二、板書藝術
板書,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課堂教學的眼睛。好的板書,不僅能正確揭示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脈絡,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且能使作者的思維流程、教師的思維流程、學生的思維流程在板書中得到完美的統(tǒng)一,成為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所以說,板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特殊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
語文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師的板書設計應當從教學的對象出發(fā),倘若忽略學生的實際水平,離開學生掌握和理解課文的需要,再好的板書設計也是無濟于事的,因此,板書設計要立足于教材,圍繞四個“有利于”來進行,一是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正確理解,二是有利于學生對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文章結構的理解,三是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系統(tǒng)復習,四是有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并要充分體現“七要”,即要目的明確,要結構完整,要有整體意識,要簡明扼要,要注意布局,要有利于語文能力培養(yǎng),要有示范作用(主要是為學生作文提供典范)。
三、提問藝術
課堂提問是完成教學任務、檢測教學效果的試金石,它可以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如何通過引導性的提問,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興趣,激活課堂的學習氛圍,這也是很重要的語文教學藝術問題。通過提問,把握了重點,使學生掌握了問的方法,而實現了教學到自學的轉變,這是持的飛躍,同時也達到了教學的根本目的,巧妙的提問設計,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1.提問要根據情景,適時啟發(fā)提問,捕捉提問的最佳時機,真正做到不憤不啟、不誹不問。如講授《故鄉(xiāng)》中所寫閏土和小伙伴們劃船去看戲時,提問這時的閏土們是怎樣的心情?哪些詞語表現了這種心情?
2.提問要考慮教學的目的性。提問要考慮為教學的中心目的服務,圍繞一堂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要求以及根據三種文體的特點去進行,做到有的放矢。如講授《春》時,提問文中描繪了一幅春光明媚、綠滿天下、鳥語花香的美麗畫面,哪些詞語最能體現這些畫面?
3.提問要有方向性。提問的方法,除了教學重點外,要把它定位在如何寫好一篇文章的能力點上。這些能力點有:作者如何選擇?如何立意?如何運用寫技巧?如何結構文章?如何運用語言?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等等,這些提問都要反復進行,形成學習方向性的思考習慣。另外,提問要以教學總目的,以教學重點為轉移,要有總體觀點,總體聯系。如講授《我的老師》一文時,可這樣設計重點問題:作者為了贊揚蔡老師,寫了蔡老師的哪幾件事?為了給學生指引解決問題的途徑,還設計了輔助性問題:(1)蔡老師所做的每一件事,分別表現了蔡老師怎樣的品質?(2)找出課文中每件事的六個要素。這樣,學生明確了課文內容,理清了文章的條理,又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重點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4、提問要研究方法。提問的方法要巧妙,要遵循啟發(fā)性原則。首先要給予學生新奇的趣味,激發(fā)興趣,以便引起他強烈的求知欲。通過提問,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如《春》,提問文中描繪了一幅春光明媚、綠滿天下、鳥語花香的美麗畫面,哪些詞語最能體現這些畫面?講授《天上的街市》,可提問作者所寫的天市是一個遠離人間的自由、和平的環(huán)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其二,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引向中心。如《變色龍》一文中,作者為什么用“變色龍”作題?有誰見過變色龍這種動物,它的特點是什么?奧楚蔑洛夫的五次變色是圍繞什么變化?這樣多變說明了什么?這就引導學生從整體結構上感知其中的含義。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語文教學藝術重點在細微處見功夫,內容和形式都很多,要創(chuàng)新,要立異,本文擬就從以上三方面進行探索,見笑于諸位行家里手,但只求產生共鳴,共同完成中學語文教學的改革任務。
參考文獻
[1]《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漫談》 孫春成編著 語文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2]《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