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臣文
【摘 要】活是變革的前提,活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迎著課程改革的春風,廣大教師正在不斷地學習新理念,嘗試新方法,力求新突破,努力構建一個活生生的充滿魅力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初中語文 學生 思維 激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94
思維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目標。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初中語文教師進行了大膽的教學實踐。語文課程是思維與語言相結合的學科,初中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關鍵階段,探索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基于目前已有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理論和方法,結合初中語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筆者探索了初中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
一、進行開放式教學,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實踐表明,在輕松、歡快、和諧的氛圍中,人們的身心更容易得到放松,潛力和興趣能夠得到更大的激發(fā)。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時,要提高教學的開放程度,真正地關心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寬容與愛,為學生的成長和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和環(huán)境。教師要避免傳統(tǒng)的單一的“一言堂”的教學方式,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啟發(fā)式”“茶館式”“討論式”等多種方式穿插進行,提高課堂的靈活性,創(chuàng)造一種開放、民主、活潑、主動、互助、競爭的全新的良性的課堂氛圍。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大膽提問,讓語文學習成為一個充滿創(chuàng)造力與活力的過程。
二、注重學生的質疑,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
疑問是思考的開始,有疑才有思,會疑才會思,勤于質疑,是良好思維習慣的生動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質疑之外,還要主動地去激發(fā)、引導學生的質疑,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熱愛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閱讀,體會文章的精神實質。有效的閱讀同樣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不能僅僅滿足于一些現場的理論和泛泛的感觸,而應通過仔細的閱讀、深入的思考,體會和把握文章的精神實質,發(fā)掘出文章在語言之外的況味。例如,在學習《狼》一文時,學生在反復閱讀后,可能會對文章的議論部分提出質疑:這部分內容是否可以去掉,難道作者不發(fā)出議論就無法引發(fā)我們的思考嗎?經過反復地體會與探討,學生就會明白:議論部分正是文章的點睛之處,可以引起我們的注意,發(fā)人深省。再如,《狼》一文中開篇描寫屠夫遇狼,“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這既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等主要事項,又隱含深意:“一屠”表示屠夫形單影只,只有一個人面對狼,要如何自保呢?“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那么就無法滿足狼的欲望,屠夫的處境更添危險。這寥寥數筆,就寫出了豐富的內容,渲染出了緊張的氣氛。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與體會,培養(yǎng)他們辯證的閱讀能力。
三、以問促思
提問就是質疑,質疑就是促思,運用手段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它是課堂教學的深入與升華。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長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他的話道破了“疑”在教學中的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能否根據文章的難點、要點,有意識地提問,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深知,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的主導性表現在能否調動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課堂提問,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意識,使他們在無數奇妙而又陌生的知識海洋中思索、尋求,從而不斷地活躍學生的思維,開拓思維,培養(yǎng)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掌握文章的難點,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所以說,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擅長設疑,擅長提問,使課堂里不時籠罩著疑問的迷霧,雖虛無縹緲,卻神奇誘人,學生樂于在這迷霧中求尋和探索。
由此,他們的認識會得到升華,他們的能力會經受考驗,當他們找到滿意的答案時,一定會獲得更新更快更久的快感。
如魯迅《社戲》一文中最后一句說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再沒有聽得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崩蠋煵唤獑枴澳且顾频暮枚拐嬗心敲春贸?,那夜似的好戲真有那么好看嗎?”當學生們弄清了所謂的“好”并不在于“豆”和“戲”,原來是指那時的天真浪漫的生活樂趣時,真有恍然大悟的感覺,作者是在告喻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就會達到一個新的境界,也能徹底體會作者的用意了。
四、合作學習激發(fā)學生的思維
合作學習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促進學生的情感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改善學生對學習以及對學校和同學的態(tài)度。把學生按學習成績優(yōu)、中、差搭配,編成四人小組,教學過程中凡屬個人鉆研仍不能理解的重點難點,都讓四人小組開展討論;小組不能解決的難題則在全班開展討論。充分發(fā)揮集體的作用,集思廣益。小組議論中優(yōu)生能起到小先生作用,對差生是一個很好的幫助機會,而小組與小組之間是平等的競爭伙伴。這種在個人鉆研基礎上的群體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合作學習關系,同時有利于形成內聚內強的優(yōu)秀班集體。除了課堂討論以小組議論形式進行外,基礎知識競賽,智力游戲搶答活動等,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使四人小組成為互幫互學的戰(zhàn)斗集體,從而培養(yǎng)集體主義精神,激發(fā)學習興趣。為了誘發(fā)學習的緊迫感,每次我們都規(guī)定了小組議論的時間,對議論結果快而準的小組,及時進行表揚。將小組的成功與小組每個成員參加議論的狀況聯系起來,使小組成員都能感到自己在小組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從而培養(yǎng)當家作主的精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在學生群體這種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就是當好導師,及時起點撥導的作用。這樣的合作學習很有好處:第一,學化學生的認識。學生在小組和全班討論中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見解,往往能拓寬思,激發(fā)思維的火花,深化學習的認識。第二,培養(yǎng)和訓練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小組和全班的群體交流,發(fā)言者都要通過語言的表達來交鋒。這是對聽說能力的一個極好的鍛煉機會。第三,可以培養(yǎng)合作精神。特別是競賽,小組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發(fā)揮作用。凡取得優(yōu)勝的小組都是合作良好、配合默契的集體。
總之,初中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探索語文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