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謝
結婚,生子,女人味,一個好的家庭主婦——這套模板長期以來被定義為“好女性”的標準,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真正的好女性似乎漸漸開始與這些所謂的傳統(tǒng)標準漸行漸遠。離婚危機、年齡危機……社會強加給各個年齡段女性的危機感,讓現代女性壓力重重。近來,在歐美娛樂圈興起了一股“慶祝離婚”的浪潮,鼓勵廣大女性活得灑脫,與所有假想敵說再見。
慶祝離婚指南
慶祝離婚在美國和歐洲已成為一種時尚。美國作家克爾蒂娜·加拉格爾說:“離婚是不亞于結婚的一件大事。”“慶祝離婚”的時尚就始于她的書:最初在美國流行,后又流傳到日本,最近開始風靡歐洲。通常,在慶祝離婚的派對上,“新娘”和血腥的前夫雕像舉行分手儀式,然后將前夫雕像燒掉,寓意著新生活的開始。
倫敦居民珍妮已經離婚近一年,但一直陷入傷痛無法恢復。在接受采訪時,她表示離婚后生活一團糟,讓她備感痛苦:“我經常失眠,總是感到身體不適。有一次,在上班的路上我竟無緣無故地在地鐵里突然大哭了起來。但令我感動的是,一些陌生的乘客關心并勸我要堅強起來。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必須做些什么,以走出離婚的陰影?!痹诿绹?,為了紀念離婚,人們會舉行盛大的派對,并認為這樣有助于“發(fā)泄”,擺脫消極情緒,最重要的是,從黑暗的生活中走出來。雖然這樣的派對在英國還較罕見,但珍妮愿意試一下。
她決定邀請朋友來慶祝她人生新階段的開始。派對邀請了近150人,珍妮穿著漂亮的禮服,訂制了一個比結婚時更盛大的蛋糕,朋友們玩得很開心,大家一起跳了蘇格蘭舞,唱著曾經在婚禮上響起的歌曲。這是珍妮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最開心的一天。
珍妮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來忘記一樁不幸的婚姻。慶祝派對幫她認識到這種失敗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生活還要繼續(xù)前進。
克爾蒂娜·加拉格爾是第一個想到要慶祝離婚的人,此前還沒有人這樣嚴肅地考慮過這件事。
克爾蒂娜想到這點也是偶然。在90年代后期,克爾蒂娜寫過一系列關于離婚婦女指南的書,其中一部名為《離婚后,101種讓他痛苦的方法》,還有一部名為《女人的復仇》。她的第3部作品于2003年發(fā)行,其中詳細解釋了如何在分手之際舉行一場歡慶派對,這本書非常受歡迎,因此克爾蒂娜決定落實“慶祝離婚”這個主題,成立了一個幫當事人籌劃離婚派對的公司。
克爾蒂娜說,一場這樣的派對能讓當事人在經歷失敗的婚姻后徹底放松下來,并公開向大家宣布他們的新生活、新感情即將開始。“人們的生活需要儀式感,”她說,“我們需要慶祝生命中里程碑式的各個儀式。婚禮也是一件大事,那為什么不能慶祝離婚呢?”在美國,離婚率高達53%,俄羅斯則為51%。
很多人開始受到克爾蒂娜的啟發(fā),現在在美國找一家慶祝離婚的策劃公司已經不是件難事。此外,還有專門為這類派對提供產品的公司。英國的一家網店,專門出售分手派對上用的鞭炮和膠帶,上面寫著“離婚”的字樣,還有各種帶有類似字樣的雕刻品和刺繡品。另有網店專門出售分手派對手鐲,供當事人佩戴的手鐲上刻著“單身快樂”的字樣,供當事人朋友佩戴的手鐲上刻著“精神上支持”的字樣。還有一種擊打玩具,可以在玩具上插入前任的照片,然后將玩具掛在天花板上,用棍棒擊打,直到照片被打成滿地紙屑。
“不久前,有客人來訂購蛋糕,蛋糕上要做一個前夫的奶油雕像,”加利福尼亞一家蛋糕店的老板雷蒙說道,“我認為,這種方法能有效地幫當事人把生活中不好的一頁翻過去?!?/p>
來自佛羅里達州的糕點師貝亞特麗斯·奧特羅在接受英國廣播電視臺采訪時說,每月至少要做3-4個離婚派對蛋糕,客戶訂購最多的就是“‘新娘將‘新郎拖向垃圾桶”的造型,其次就是“血腥謀殺”造型:前任造型的蛋糕小人被“屠殺”,然后喂鱷魚,或是在浴缸里截肢。正如克爾蒂娜在其書中寫的那樣:不邀請前任出席離婚派對是較為明智的選擇。
美國溫迪·路易斯舉行了靶場派對來慶祝離婚。她并不擅長射擊,但她知道自己心底積壓了過多的痛苦,需要一個釋放的出口,她便將結婚禮服當成靶標進行射擊。
“你能看到她向衣服射擊時的表情,十分痛快?!彪x婚派對策劃人葛林達·羅德茲說道,“幾年前,她為結婚典禮專程趕往拉斯維加斯籌備,現在她專程趕往那里籌備離婚派對。類似訂單越來越多?!?/p>
據羅德茲稱,選擇射擊派對的人越來越多。類似受歡迎的慶祝方式還有跳傘,打高爾夫,去脫衣舞俱樂部等。她的一位顧客,乘務員瑪麗·蕾妮,在離婚派對上將婚禮時穿的婚紗破壞后扔在烤架上,上面放一根烤腸,寓意前夫和這場失敗的婚姻將一起被燒毀。
也有和平分手的離婚派對:加利福尼亞居民米歇爾和貝塞拉,在結束24年的婚姻時,兩人共同慶祝。“這是我們在一起這么多年來一起度過的最快樂的一場派對,我甚至還想再舉辦一次,”米歇爾說,“就讓它成為我們的快樂絕唱吧。”
在日本,慶祝離婚的儀式與美國非常不一樣:沒有熱鬧的派對,而是嚴謹、嚴肅的分手儀式。東京商人櫻井弘樹與前夫在淺草寺附近舉行離婚儀式,他們分別騎兩輛自行車到達儀式地點,和親朋好友聚在一起,莊嚴肅穆地站在大家面前舉行離婚儀式。儀式上,還有一段簡短演講,闡明了導致婚姻失敗的原因和具體事件。然后一位來賓(最好也是離異者)宣讀祝賀辭。在儀式結束時,兩人要拿著一個青蛙頭的木錘(在日本,青蛙代表著變故)在眾人的掌聲中敲碎訂婚戒指?!爱斘铱吹浇渲副磺玫梅鬯闀r,立刻感到釋然,甚至不禁想感嘆:好漂亮!” 櫻井弘樹說,那一刻她真的感到很快樂。
婚姻和高跟鞋
結婚,生子,女人味,一個好的家庭主婦——這套模板長期以來被定義為“好女性”的標準,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真正的好女性似乎漸漸開始與這些所謂的傳統(tǒng)標準漸行漸遠。
現如今,全球的離婚率越來越高,超過了40%。為什么長期以來婚姻是決定女性生活的首要因素?小說和電影中經常有這樣的情節(jié):女性的社會地位完全取決于婚姻的好壞——一個農婦,嫁給了一個商人,立刻變身為一個有錢的女人,令身邊所有的親戚羨慕不已;一個女貴族,愛上了一名軍官,與他私奔,最后淪為可憐的窮人。很早以前,婚姻被定義為所有婦女獲得幸福和美好生活的途徑。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婚姻的意義已經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當然,現如今,女性還是可以選擇嫁入豪門,將婚姻作為社會地位的跳板,但這樣的婚姻似乎更脆弱。而大多數現代女性變得更加獨立自信,婚姻對她們來說,不再是決定命運的唯一手段,而是與心愛的人正式結合的唯一手段。婚姻的漏洞就是,每個人都可以結婚,無論他們對婚姻持有何種態(tài)度,許多人只是這樣做。事實上婚姻并非只是臉譜網上曬出的一張結婚證,更是一個美麗的承諾和對愛的能力的考驗。
如果問嬌妻應該是什么樣的,大約90%的傳統(tǒng)造型師的都會說:“緊身連衣裙,領口略低,高跟鞋和精致細膩的妝容?!钡聦嵣希@種打扮根本無法讓女性在現代社會工作。你嘗試過一整天都穿著細腳高跟鞋、鉛筆裙和不舒服的蕾絲內衣在狹窄的辦公區(qū)跑來跑去,還要每天早起半小時,讓丈夫一睜眼就看到已經精致著裝好的自己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些所謂嬌妻標準就像一個模板一樣牢牢地套在廣大女性身上。但近年來,女性變得更加靈活,她們不再一味追求57厘米的腰圍、裸露的背部和及腰的長發(fā)。運動鞋、牛仔褲,精干的短發(fā),一個隨性妝容甚至是不化妝,逐漸讓她們意識到這樣也可以性感迷人。她們開始自由表達自己,無論是綠色、粉紅色還是黑紫色的唇色她們都愿意嘗試。雖然仍有人給穿運動鞋或短發(fā)女孩貼標簽,但她們已不在乎別人的異議。
以前,想要成為一名“好女性”,會煲湯或熱愛藝術似乎是她們自我肯定甚至是自我實現的唯一途徑。她們要瀏覽成百上千的食譜、清洗魚鱗妙招和幾十種清潔地毯的方法等,忙碌于似乎永遠都做不完的家務中。當然,為了成為人們眼中的“出色女性”,她們也不得不將工作之余的所有空閑時間用來做家務,甚至被迫放棄工作,但如果沒有工作,女性在夫妻關系中就缺少了更多自由表達自己的機會。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女性在家庭關系中不再是廚師和女傭,她們和男性一樣需要更多的私人空間,“好女性”的概念也開始發(fā)生改變。其實,丈夫和孩子有時可以很好地照顧好自己,他們可以把臟衣服丟進洗衣機,按一下按鈕便可。而且,對于女性來說,如果她們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烹飪出的菜肴也不會那么可口,只有當她同樣快樂時,才會花很多時間在煲湯上,嘗試用各種方法做菜。
洗衣做飯不再是女性的責任,如果她們不會做家務,在以前一定會面臨被人視為無法照顧好一個家庭的危機,因此無法被社會認可。這些社會一度強加給女性的責任,促使她們不斷蛻變。事實上,這些所謂危機可能只是女性追求自由權利道路上的假想敵人。婚姻不再是女性必須選擇的生活方式,盡管現今仍有人給大齡未婚女性貼“剩女”標簽,但即便如此,仍有越來越多的勇敢女性堅持不婚,因為獨立使她們更富有。
告別危機感
在當今社會,人們給予女性的危機感不僅包括婚姻、工作、情感,還有年齡。很多女性都對年齡有一種焦慮感,因為人們總是認為如果不在指定年齡完成結婚這件事,就會被時代拋下,最后成為孤家寡人的社會邊緣群體。
“25歲女孩危機”“30歲的女性危機”“中年女性面臨的5大危機”……在互聯(lián)網上,類似標題的文章隨處可見。這些假想敵究竟是什么?
人們認為女孩20多歲的時候,就要開始以結婚為目的談戀愛,因為在父母和家人的時間表上,30歲就是一個女性結婚的最后期限。
職場上普遍存在的“年齡恐慌”:職業(yè)女性在事業(yè)轉型時,看到招聘要求中越來越多的“35歲以下”會倍感焦慮,擔憂前景,也會在生孩子和升職的心理沖突中糾結。據統(tǒng)計,80%以上的女性都對年齡有恐慌,尤其是35歲左右的女性最為嚴重。
職場年齡恐慌與社會發(fā)展速度、人才過剩和社會大環(huán)境有一定的關系,但究其深層次的原因,是女性沒有真正釋放自己,總被各種社會輿論壓力束縛。然而,一直活得充實、專注于自我實現的女性大多不會因為年齡而恐慌。女性在面對年齡增長時,不防換個角度思考。首先,向內反省,問自己為何恐慌,借此梳理人生,看自己的人生路是否走偏?如果你沒能從事熱愛的職業(yè),卻擔心改行太晚,不妨現在就趁早去做。其次,要懂得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雖然是努力的方向,但過分看重有害無益。與其耗費精力與衰老做無謂的抗爭,不如修煉內心來告別危機感,自信、溫雅、知性的魅力不受年齡所拘。
女性的“自我標準”危機也是一種假想危機??赡芎芏嗯远紩愿改傅囊庵緸檩S心,從工作到情感到生活,都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和標準來完成的。這就導致她們最大的危機在于,按照別人為自己制定的標準行事——該從事什么工作,什么時候結婚,有怎樣一段婚姻,怎么過日子……如果這些都由父母或其他人來決定的話,這就意味著她們根本沒有自主權。
形成自己的標準,完成對自己的解放。25歲、35歲、45歲、55歲……都可以是一個女性在心理、思想、自我和親密關系中全面升級的時刻。女性應該知道,自己在任何一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魅力,只有這樣才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真正擺脫危機感,打敗生活中的假想敵人。學會不斷自我肯定,以及向能夠肯定自我的人群尋求肯定,在努力中不斷重新定義自己。
面對離婚帶給女性的危機時,則更是要灑脫和自信。在英國,女性對待婚姻和感情的豁達心態(tài)令人為之一振。她們可以在與前夫簽下離婚協(xié)議書的第二天就賣掉戴了十幾年的結婚戒指,晚上邀一幫姐妹在酒吧歡慶,慶祝自己從婚姻的枷鎖里成功出逃?,旣愒诎l(fā)現同居男友劈腿后毅然決然帶著兩個孩子離開。兩年過去了,她早已從失敗感情的陰影中走出,并收獲了另一段甜蜜的愛情。與英國單身未婚女性相比,英國離異女子在婚戀市場上并沒有明顯劣勢,她們追求幸福的權利也沒有因為曾經離異的經歷而打折扣。相比之下,俄羅斯離婚女性的境遇就顯得較為悲傷。從打算離婚的那一刻開始,夫妻雙方,甚至兩個家族之間大吵大鬧,最后關系發(fā)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離婚的整個過程更是讓雙方充滿淚水和痛苦。離婚女性,不論本人條件多好,她的命運在別人眼里馬上變得悲慘起來。單身母親更是面臨難以再嫁的艱難生活及獨自撫養(yǎng)孩子等一系列問題。
面對日漸脆弱的婚姻關系,是該選擇捍衛(wèi)還是灑脫放手,這是世界女性都必須面對的難題。在離婚的問題上,英國女性之所以有如此灑脫的態(tài)度,其背后是社會的普遍寬容和法律的絕對保護。雖然英國人以保守自居,可其整個社會鼓勵個人主義,英國人也普遍崇尚自立及自我的獨立個性。
特別是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女性主義開始在英國盛行,越來越多的英國女性有機會徹底從家庭的傳統(tǒng)禁錮中解放出來,女性被賦予了更多的選擇自由。結婚或離婚完全變成個人的事情,別人沒有權利也不會想給出意見。其次,英國法律更傾向保障婦女和子女的權益,在離婚財產分配時女性通常會獲得更多利益。女性在撫養(yǎng)子女、照顧家庭上的貢獻也成為她們獲得更多財產分配的砝碼。這就為她們離婚以后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同時,英國的社會福利分配制度也充分考慮到女性的權益,單身媽媽更是受到政府特別照顧。她們不但可以申請失業(yè)救濟、嬰兒補貼和住房補貼,還能依據撫養(yǎng)孩子的性別、數量等獲得政府分配的住房。相對于英國,世界上很多其他國家在這方面仍處于轉型階段,離婚率也不斷增長。離婚率的攀升很大一方面反映了女性自我意識提升。隨著其自身教育水平的提高與經濟的獨立,女性已經可以有權利和能力向某段關系勇敢地說“不”。這不得不說是社會進步的產物。
[譯自俄羅斯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