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健 周淑華
(衢州市第三醫(yī)院內科,浙江 衢州 324000)
重癥監(jiān)護室老年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危險因素
楊 健 周淑華
(衢州市第三醫(yī)院內科,浙江 衢州 324000)
目的 探討重癥監(jiān)護室老年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CRI)的危險因素。方法 選取行中心靜脈置管(CVCs)的老年患者450例,發(fā)生CRI 47例,收集患者流行病學及住院臨床觀察指標包括性別、年齡、白蛋白水平、插管前抗生素應用情況、穿刺次數(shù)、穿刺部位、導管留置時間、基礎疾病及原發(fā)疾病類型等方面資料。懷疑患者出現(xiàn)CRI時,做病原菌定量培養(yǎng)。結果 行CVCs的老年患者450例,發(fā)生CRI者47例(10.44%),其中導管出口感染11例,隧道感染15例,導管相關性血源性感染21例。平均置管后發(fā)生感染的時間為6~35〔平均(16±9)〕d,將47例CRI患者樣本送本行病原學檢查,共檢出病原菌52株,革蘭陰性菌14株,革蘭陽性菌35株,真菌3株。選取性別、年齡、插管前是否用抗生素、插管次數(shù)、置管時間、基礎疾病、白蛋白水平、穿刺部位作為CRI可能的危險因素,結果提示不同年齡、插管次數(shù)、置管時間、是否有基礎疾病、血漿白蛋白是否低于35 g/L方面感染比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將年齡、插管次數(shù)、置管時間、是否有基礎疾病、血漿白蛋白是否低于35 g/L作為參數(shù),行進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老年患者白蛋白水平低、插管次數(shù)多、置管時間長、合并基礎疾病是CRI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 重癥監(jiān)護室老年住院患者是CRI發(fā)生率較高群體,經(jīng)病原菌檢測可見主要致病菌為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及真菌,而CRI的發(fā)生與白蛋白水平低,插管次數(shù)多,置管時間長,合并基礎疾病相關。
重癥監(jiān)護室;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病原學檢查
中心靜脈導管(CVCs)是廣泛應用于臨床危重醫(yī)學的血管內置管技術,可監(jiān)測患者血流動力學、給予腸外營養(yǎng)、在液體復蘇、治療用藥及血液凈化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1〕。隨著CVCs的廣泛應用,相關感染的發(fā)生率也在隨之增高,加重患者病情,增加治療難度,造成額外的醫(yī)療負擔〔2〕。CVCs引起的導管相關性感染(CRI)的發(fā)生率是衡量重癥監(jiān)護室(ICU)醫(yī)院感染預防控制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3~5〕。本文探討重癥監(jiān)護室老年患者CRI的危險因素。
1.1 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2年4月至 2014年5月于衢州市第三醫(yī)院收治的行CVCs的老年患者450例,男272例,女178例,年齡60~88〔平均(77±3)〕歲。本研究經(jīng)兩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并經(jīng)患者及家屬知情簽署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為住院患者,基礎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189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147例、消化系統(tǒng)疾病54例、血液系統(tǒng)疾病60例,患者分別為頸內靜脈置管115例、鎖骨下靜脈置管202例,股靜脈置管133例,置管前患者無感染征象。CRI可分為出口感染、隧道感染以及導管相關性血源性感染菌血癥,臨床診斷標準:CVCs留置時間<24 h;患者體溫>38.5℃,伴有寒顫、低血壓;患者血培養(yǎng)及導管尖端培養(yǎng)病原菌為陽性,并排除其他部位感染;導管皮下行走部位有疼痛性彌散性紅斑,沿導管插入方向延伸超過2 cm;置管部位可見膿性分泌物,出口2 cm范圍內伴有局部壓痛,同時符合原衛(wèi)生部頒布的《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6〕的相關規(guī)定。發(fā)生CRI者47例,男29例,女18例。
1.2.2 排除標準 患者置管前出現(xiàn)感染情況或入院時處于慢性感染狀態(tài)、合并其他部位感染,不能完成檢測者。
1.3 方法與指標 收集患者流行病學及住院臨床觀察指標包括性別、年齡、白蛋白水平、插管前抗生素應用情況、穿刺次數(shù)、穿刺部位、導管留置時間、基礎疾病及原發(fā)疾病類型等方面資料。懷疑患者出現(xiàn)CRI時,在無菌操作下拔出導管并剪下5 cm長導管尖端置入血培養(yǎng)皿中做病原菌定量培養(yǎng),同時從獨立的3個外周靜脈部位,無菌采集3份血標本做病原菌培養(yǎng)。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CRI發(fā)生的危險因素。
2.1 CRI的發(fā)生率 450例CVCs患者,發(fā)生CRI 47例(10.44%),其中導管出口感染11例,隧道感染15例,導管相關性血源性感染21例。置管后發(fā)生感染的平均時間為6~35〔平均(16±9)〕d。
2.2 CRI的病原菌分布 將47例CRI患者樣本送病原學檢查,共檢出病原菌52株,革蘭陰性菌14株(鮑曼不動桿菌4株,銅綠假單胞菌4株,大腸埃希菌4株,其他2株),革蘭陽性菌35株(金黃色葡萄球菌10株,表皮葡萄球菌8株,溶血葡萄球菌7株,腸球菌5株,其他5株),真菌3株(假絲酵母菌屬2株,念珠菌1株)。
2.3 CRI的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 選取性別、年齡、插管前是否用抗生素、插管次數(shù)、置管時間、基礎疾病、白蛋白水平、穿刺部位作為CRI可能的危險因素,結果提示在年齡、插管次數(shù)、置管時間、是否有基礎疾病、血漿白蛋白是否低于35 g/L方面CRI比例具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CRI的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n(%)〕
2.4 CRI老年患者的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 為明確感染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將年齡、插管次數(shù)、置管時間、是否有基礎疾病、血漿白蛋白是否低于35 g/L作為參數(shù),進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白蛋白水平低,插管次數(shù)多,置管時間長,合并基礎疾病是CRI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CRI老年患者的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
隨著CVCs在患者中的廣泛應用,CRI感染率隨之增高〔7~9〕。由于CVCs穿刺為有創(chuàng)性的治療方法,因此臨床操作過程中需要醫(yī)護人員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患者皮膚的細菌,導管的連接處被污染均可引起菌血癥,增加CRI發(fā)生的風險〔10,11〕。而除外源性導致CRI的發(fā)生外,在不同患者中,CRI發(fā)生率也表現(xiàn)不同,相比較其他內科,重癥監(jiān)護室患者CRI發(fā)生率更高〔12〕,首先重癥監(jiān)護室的患者多基礎條件更差,亦或合并晚期腫瘤,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更易發(fā)生感染,同時CRI的發(fā)生還和導管的留置時間有關,留置時間越長,其發(fā)生感染的可能性越大〔13,14〕。本研究結果表明,CRI老年患者白蛋白水平低,插管次數(shù)多,置管時間長,合并基礎疾病是CRI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針對以上結果,重癥監(jiān)護室老年患者院內感染發(fā)生率較高,可能與合并基礎疾病,自身營養(yǎng)不良、反復插管次數(shù)及置管時間過長等因素有關〔15〕。
1 楊莉萍,郭 浩,徐莉莉,等.ICU老年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發(fā)生院內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32):53-4.
2 車 娟.重癥監(jiān)護病房醫(yī)院內感染調查分析〔J〕.浙江醫(yī)學教育,2013;12(2):60-2.
3 陳 敏,朱日進,陳 鋒,等.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臨床分析〔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3;22(4):352-5.
4 李德英,周忠莉.護理干預對急診重癥監(jiān)護室導管相關性感染的預防效果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4;34(6):761-3.
5 談宜斌,金學蘭,李 源,等.重癥監(jiān)護病房導管相關性感染目標性監(jiān)測〔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4;31(12):1326-8.
6 任軍紅,李六億,賈會學,等.持續(xù)質量改進對ICU導管相關性感染的控制效果〔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2):2509-11.
7 倪菊平,張?zhí)煊睿嘬S天,等.重癥監(jiān)護病房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危險因素及病原學研究〔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2;35(3):22-4.
8 茅一萍,韓方正,周 宏,等.ICU導管相關性感染目標性監(jiān)測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2):2506-8.
9 江 山,李 飛,劉海湘,等.我院ICU導管相關性感染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4;31(11):1198-201.
10 吳 睿,周少龍,楊海燕,等.ICU導管相關醫(yī)院感染目標性監(jiān)測及質量改進效果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0):2455-7.
11 Goldenberg SD,Bisnauthsing KN,Patel A,etal.Point-of-care testing for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a real-world feasibility study of a rapid molecular test in two hospital settings〔J〕.Infect Dis Ther,2014;3(2):295-306.
12 Bénet T,Ecochard R,Voirin N,etal.Effect of standardized surveillance of 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infections on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cidence〔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14;35(10):1290-3.
13 Yang CC,Wu CH,Lee CT,etal.Nosocomial 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produc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bacteremia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antibiotic therapy〔J〕.Int J Infect Dis,2014;28(1):3-7.
14 Villar M,Cano ME,Gato E,etal.Epidemiologic and clinical impact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olonization and infection: a reappraisal〔J〕.Medicine (Baltimore),2014;93(5):202-10.
15 Cohen R,Shimoni Z,Ghara R,etal.Effect of a ventilator-focused intervention on the rate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nfection among ventilated patients〔J〕.Am J Infect Control,2014;42(9):996-1001.
〔2015-08-11修回〕
(編輯 苑云杰/曹夢園)
楊 健(1975-),女,副主任護師,主要從事老年內科疾病研究。
R5
A
1005-9202(2017)08-2018-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