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琳 王 薇 張紅平 楊宏英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云南省腫瘤醫(yī)院)婦瘤科,云南 昆明 650118)
宮頸癌患者治療前檢測外周血細胞角蛋白19 mRNA和鱗狀細胞癌抗原的臨床意義
楊琳琳 王 薇 張紅平 楊宏英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云南省腫瘤醫(yī)院)婦瘤科,云南 昆明 650118)
目的 通過檢測宮頸癌患者治療前外周血中細胞角蛋白(CK)19 mRNA和鱗狀細胞癌抗原(SCC-Ag)的表達,探討其對宮頸癌的診斷意義及與臨床病理的相關性。方法 對100例宮頸癌患者行治療前外周血CK19 mRNA及SCC-Ag檢測,以40例健康婦女為對照,分析其作為診斷參考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并對兩者與宮頸癌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 CK19 mRNA、SCC-Ag檢測診斷宮頸癌的特異性均為97.5%。CK19 mRNA、SCC-Ag水平升高用于治療前診斷的敏感性分別為39%和57%,兩者差異顯著(P<0.05)。CK19 mRNA表達升高與深肌層浸潤(P=0.031)、盆腔淋巴結轉移(P=0.027)相關。SCC-Ag水平升高與病理類型(P=0.005)、腫瘤大小(P=0.002)、深肌層浸潤(P=0.001)、盆腔淋巴結轉移(P=0.012)顯著相關。結論 外周血CK19 mRNA和SCC-Ag均是宮頸癌微轉移有價值的腫瘤標志物;就宮頸鱗癌患者而言,SCC-Ag仍然是目前首選的腫瘤標志物。
宮頸腫瘤;細胞角蛋白(CK)19 mRNA;鱗狀細胞癌抗原;外周血
宮頸癌是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種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其預后與腫瘤大小、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等病理因素及治療方法密切相關。要提高宮頸癌患者療效、改善預后,判斷治療前有無腫瘤轉移及轉移的范圍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探討治療前檢測血清細胞角蛋白(CK)19 mRNA和鱗狀細胞癌抗原(SCC-Ag)作為宮頸癌組織標志物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入組條件:①均在云南省腫瘤醫(yī)院初次診治,有完整的隨訪資料;②經(jīng)臨床診斷和病理確診為宮頸癌患者;③一般情況良好,無合并其他部位腫瘤;④術前均未經(jīng)過放化療,無其他內(nèi)外科并發(fā)癥。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云南省腫瘤醫(yī)院初次診治的宮頸癌患者100例(病例組),年齡31~72歲,中位年齡53歲。按國際婦產(chǎn)科聯(lián)盟(FIGO)2009年的診斷標準,ⅠA 期10例,ⅠB1期28例,ⅠB2期22例,ⅡA期18例,ⅡB 期12例,ⅢA 期5例,ⅢB期3例,Ⅳ期2例。按照組織學類型分為子宮鱗癌83例,腺癌及鱗腺癌17例。 78例行廣泛性子宮切除+雙側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其余22例行根治性放射治療。在婦科門診行婦科腫瘤篩查的健康女性40例作為對照組。術前或治療前抽血行SCC-Ag水平檢測和CK19 mRNA表達檢測(后文中深肌層浸潤與盆腔淋巴結轉移這兩項病例數(shù)不足100例,陽性例數(shù)也不足57例和39例)。
1.2 外周血CK19 mRNA與SCC-Ag檢測 病例組和對照組清晨抽取靜脈血各兩個3 ml,第一管用作SCC-Ag檢測,第二管加入含0.8 ml檸檬酸葡萄糖(ACD)的抗凝管〔經(jīng)0.1%焦碳酸二乙酯(DEPC)處理〕,充分混勻,放入冰盒送至實驗室處理。CK19 mRNA檢測:用定量即時聚合酶鏈反應(Q-PCR)檢測外周血中CK19 mRNA的表達水平。根據(jù)全血樣本提取RNA試劑盒操作說明書抽提RNA。按逆轉錄試劑盒操作說明書合成cDNA,用ABI公司引物設計軟件設計CK19引物,在7500實時熒光定量PCR儀(ABI公司)上進行實時熒光定量PCR擴增。用2-△CT 計算mRNA表達水平,計算值大于健康對照組相對表達量95% 的可信區(qū)間視為CK19 mRNA陽性。SCC-Ag檢測:以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檢測宮頸癌患者血清SCC-Ag滴度(以≤1.5 μg/L為正常參考值,視為陰性;>1.5 μg/L為升高,視為陽性)。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χ2檢驗。
2.1 病例組與對照組CK19 mRNA、SCC-Ag陽性表達的比較 病例組與對照組血CK19 mRNA表達水平分別為1.57±0.38和0.34±0.16。病例組CK19 mRNA陽性表達、SCC-Ag水平升高與對照組差異顯著(均P=0.00)。見表1。病例組SCC-Ag水平、CK19 mRNA檢測敏感性差異顯著(P=0.000)。
表1 病例組與對照組SCC-Ag水平、 CK19 mRNA陽性表達的比較〔n(%)〕
2.2 治療前CK19 mRNA和SCC-Ag表達水平與宮頸癌臨床病理因素的關系 治療前CK19 mRNA陽性表達與深肌層浸潤、盆腔淋巴結轉移差異顯著(P<0.05),而與年齡、病理類型、腫瘤大小、臨床分期無顯著差異(P>0.05)。SCC-Ag水平升高與病理類型、腫瘤大小、深肌層浸潤、盆腔淋巴結轉移顯著相關(P<0.05),而與年齡、臨床分期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SCC-Ag和CK19 mRNA表達水平與 宮頸癌臨床病理因素的關系(n=100)
宮頸癌浸潤和轉移是其治療不徹底的重要原因,其中淋巴結轉移被公認為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即使是術后病理檢查無淋巴結轉移的宮頸癌患者,仍有10%~15%出現(xiàn)復發(fā)和轉移。 而血循環(huán)中微轉移的存在,提示腫瘤已不再局限于原發(fā)灶,有發(fā)展為遠處轉移的可能。早期診斷外周血中的微轉移,理論上有助于更有針對性地制定個體化的術后輔助治療,減少復發(fā)和轉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zhì)量。CK是一類單纖絲蛋白,是表皮和某些上皮組織細胞支架復合物的組成部分。CK19存在于單層上皮及其起源的腫瘤細胞中,幾乎可在所有上皮類腫瘤及部分非上皮類腫瘤中檢出,而正常間葉組織(如外周血、淋巴結)中無CK19的表達。如果在正常外周血、淋巴結中檢出CK19 mRNA的表達可認為有微轉移的存在,這是其成為腫瘤標志物的機制。CK19 mRNA檢測具有高敏感性和特異性,被廣泛應用于乳腺癌、肝癌、食管癌、口腔癌、甲狀腺癌等與微轉移、預后有關的研究中〔1~5〕。
有文獻報道,血清CK19 mRNA升高見于14.89%~36%的早期宮頸癌患者(Ⅰ~ⅡA)〔6~8〕;這與各報道中病例數(shù)、年齡、期別、病理類型構成、檢測方法等的差異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外周血中CK19 mRNA診斷敏感性為39%,高于相關文獻報道,可能與本研究有較多ⅡB期及以后病例入組和檢測技術有關。本文結果提示SCC-Ag在作為宮頸癌指標時,臨床診斷價值優(yōu)于CK19 mRNA。
與血CK19 mRNA升高相關的臨床病理因素比較肯定的有淋巴結轉移,而與期別、年齡、病理類型等因素不相關〔6~8〕。由于各研究對樣本選擇、實驗方法的差異,血CK19 mRNA與腫瘤大小、肌層浸潤等影響因素的報道并不一致。本研究顯示,血CK19 mRNA升高可作為宮頸癌有復發(fā)高危因素的一個指標。李群等〔9〕研究認為,SCC-Ag檢測值在以>1.95 μg/L為標準時,其陽性表達率與宮頸癌臨床分期、腫瘤大小密切相關,與病理分級和淋巴結轉移無關。但在晚期宮頸癌患者,馬瑞蘭等〔10〕經(jīng)單因素與多因素分析認為,在治療1個月后,SCC-Ag檢測值在以>1.5 μg/L為陽性標準時,SCC-Ag水平與盆腔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顯著相關。由于研究對象的異質(zhì)性和血SCC-Ag檢測參考值的差異,各研究對宮頸癌SCC-Ag升高與臨床病理因素的關系也不盡相同。但總體來看,宮頸癌SCC-Ag升高與病理類型、腫瘤大小顯著相關,提示該指標可反映患者腫瘤負荷。因SCC-Ag升高更特異性地見于宮頸鱗癌,而CK19 mRNA升高在宮頸鱗癌與非鱗癌間無顯著差別,提示對于SCC-Ag檢測正常的臨床晚期的宮頸非鱗癌患者,CK19 mRNA檢測能更好地為宮頸癌患者的療效、預后提供參考信息。
綜上,外周血CK19 mRNA和SCC-Ag是宮頸癌微轉移有價值的標志物。腫瘤的轉移和復發(fā)是宮頸癌患者致死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檢測出有微轉移的患者,一些研究給予后繼化療進行干預,理論基礎是化療可以消滅微轉移灶,減少復發(fā)或轉移的可能性,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質(zhì)量。
1 Zhao S,Yang H,Zhang M,etal.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 detected by triple-marker EpCAM,CK19,and hMAM RT-PCR and their relation to clinical outcome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patients〔J〕.Cell Biochem Biophys,2013;65(2):263-73.
2 Sun DW,Zhang YY,Sun XD,etal.Prognostic value of cytokeratin 19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meta-analysis〔J〕.Clin Chim Acta,2015;448:161-9.
3 Zhang X,Chen SB,Chen JX,etal.CK19 mRNA expression in the bone marrow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J〕.Dis Esophagus,2010;23(5):437-43.
4 Yoshida K,Sato K,Tonogi M,etal.Expression of cytokeratin 14 and 19 in process of oral carcinogenesis〔J〕.Bull Tokyo Dent Coll,2015;56(2):105-11.
5 Liu Z,Yu P,Xiong Y,etal.Significance of CK19,TPO,and HBME-1 expression for diagnosis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J〕.Int J Clin Exp Med,2015;8(3):4369-74.
6 Okamoto S,Niikura H,Nakabayashi K,etal.Detection of sentinel lymph node metastases in cervical cancer:assessment of KRT19 mRNA in the one-step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OSNA) method〔J〕.Gynecol Oncol,2013;130(3):530-6.
7 Zhang F,Liu D,Lin B,etal.Expression of high-risk HPV DNA and CK19 in pelvic lymph nodes in stage Ⅰa-Ⅱa cervical cancer and their clinical value〔J〕.Oncol Rep,2012;27(6):1801-6.
8 Ren C,Han C,Fu D,etal.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breast cancer beyond the genotype of primary tumor for tailored therapy〔J〕.Int J Cancer,2016;138(7):1586-600.
9 李 群,劉淑玉,劉紅麗,等.血清鱗狀細胞癌抗原水平變化在診斷子宮頸鱗癌復發(fā)中的臨床意義〔J〕.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2015;50(2):131-6.
10 馬瑞蘭,張海琛,鄒麗娟,等.中晚期子宮頸鱗癌患者同步放化療的療效及遠處轉移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2015;50(2):125-30.
〔2016-06-29修回〕
(編輯 王一涵/張 慧)
云南省應用基礎研究項目(2013FB168)
楊宏英(1966-),女,碩士,主任醫(yī)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婦科腫瘤研究。
楊琳琳(1975-),女,碩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婦科腫瘤研究。
R737.33
A
1005-9202(2017)08-1940-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8.051